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風箏藝術

 清靜悠閑 2012-04-07

  風箏簡史

  風箏又名“紙鳶”、“風鳶”、“木鳶”。北方多稱“紙鳶”,南方則稱“鷂子”由于風箏像鷂鷹那樣乎伸翅膀可以在天空盤旋,故以為名。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xiāng),早在2000多年前,風箏在中國就已出現。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魯班(公輸般)因看到鷂鷹在天空盤旋飛翔受到啟迪,曾“削竹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和他幾乎同時代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墨翟也曾用3年時間,制成木鳶,能在天空飛翔。漢代發(fā)明造紙術后,風箏改用紙糊制,稱作“紙鳶”。到五代時,李鄴加以改進,在紙鳶頭上裝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作響,有如箏聲,周而得名“風箏”。

  唐代著名詩人高駢在《風箏》一詩中描述說,“夜靜弦聲響碧空,官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宋代,放風箏已成為城鄉(xiāng)居民普遍的娛樂活動,不僅市井小兒、布衣平民喜愛,甚至帝王將相、王公貴胄也樂此不疲。及至明、清兩代,放風箏則達到了鼎盛時期,明代著名才子徐渭常以風箏作為繪畫:寫詩的題材,留下37首詠風箏的題畫詩,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間放風箏的盛況。

  曹雪芹是制作風箏的高匠巧手。他于1750年蟄居北京西山時,撰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集中國古代風箏扎、糊、繪、放四藝之大成,對南北各地風箏繪以彩圖,并配有歌謠。曹氏這部著作成為京津地區(qū)制作風箏的范本,對風箏的普及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風箏,中國城鄉(xiāng)各地幾乎都會扎制,但作為風箏薈萃之地當推北京、天津和濰坊。它們被稱為“中國風箏三大產地”。這些地方扎制的風箏,自成一派,各具特色,并有各自代表的名師高手。

  北京風箏繼承曹雪芹的遺風,各種傳統(tǒng)風箏都采用曹氏風箏的圖樣。著名鳳箏大師有兩家:一家是金福忠。他們扎制的風箏以造型雄偉、畫工粗獷、飛行能力強等特點為人稱道。幾十年來,兄妹倆扎制了數百種風箏,其中令人叫絕的有12節(jié)的帶毛大娛蚣、活腿的白仙鶴、軟翅的綠靖蜒等;另一家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風箏哈”?!帮L箏哈”如今已傳到第四代。

  第一代哈國良潛心鉆研,博采眾長,逐漸自成一家流派。第二代哈長英受父熏陶,自幼酷愛鳳箏藝術,他制作的四只軟翅風箏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銀質獎章。哈氏風箏以骨架精巧、畫工嚴肅、造型奇特、觀賞價值高見長。

  天津風箏多以動物、飛禽圖案為主,吸收中國畫、版畫和楊柳青年區(qū)的優(yōu)點,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市區(qū)內外會扎制風箏的民間藝人眾多,而以“風箏魏”最為著名?!帮L箏魏”原名魏元泰。他扎制的風箏能折、能疊,數丈長的娛蚣,可裝進1尺大小的盒子里;他做的蝴蝶,一線在握,可以在天空自動調換位、置;他扎的飛機能散發(fā)傳單;他制的小鷹兩翅能上下翻動,兩眼會自動啟合。他的風箏作品曾干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

  濰坊是風箏發(fā)明人之一墨翟的故鄉(xiāng),制作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全國三大年畫產地之一的楊家埠700戶人家,“家家能染墨,戶戶會點青”。把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去,更促進了濰坊風箏的發(fā)展。它集扎、畫、糊等工。藝為一體,造型優(yōu)美、扎制巧妙、色彩鮮明、起飛平穩(wěn),具有濃郁的鄉(xiāng)上氣息和獨:特的地方色彩,成為中華古國的民間藝術奇葩。

  風箏大約于七八世紀傳入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然后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等地。本世紀以來,世界上對風箏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國家掀起“風箏熱”。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曾把風箏列為表演項目。在日本放風箏已成為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全國建有“風箏協(xié)會”,會員達1300多人。每年銷售風箏600萬只以上。全國生產風箏達500多個品種,是世界上生產風箏品種最多的國家。

  美國每年5月在波士頓舉行風箏表演賽,美國人最喜愛的風箏造型是被視為吉祥鳥的海鷗。全國有150多個專門供應風箏的商店,每年銷售1.5億只,平均每4個美國人中就有3個人買風箏。

  英國人對風箏的興趣也很濃。在倫敦設有“英國風箏玩賞者協(xié)會”,會員達3000多人。全國每年銷售風箏200萬只,平均每9個家庭便有1只。素有“風箏王國”之稱的泰國設立了“泰王杯”和“泰后杯”風箏比賽。每年初春在曼谷的藍天上都可看到泰國式的風箏在飛翔,大的約有6英尺高,像一只巨鳥,竟要120人操縱。居住在南半球危地馬拉高原上的印第安人,每年10月1日諸圣節(jié)都要舉行隆重的風箏會……

  “銀線連四海,風箏傳友誼于。在全球的風箏熱中,中國風箏成了擴大國際文化交流,增進同各國人民友誼的友好使者,它在不同民族、語言和膚色的各國風箏愛好者之間架起一座座友誼的橋梁;近幾年來,中國風箏藝術代表團曾多次出國放飛表演,舉辦鳳箏展覽和進行技藝交流,足跡遍及亞、歐、美洲10幾個國家和地區(qū)。

  有關風箏的起源的三種傳說

  關于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于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產。后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制造出來的,之后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fā)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fā),模仿飛鳥而制造并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于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制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笔钦f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傳統(tǒng)風箏與吉祥寓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tǒng)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愿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征“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tǒng)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薄ⅰ案T谘矍啊?、“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范》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柏玫隆敝^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傳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于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云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余”,“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后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于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里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tǒng)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風箏的分類

  按風箏的形象可分為:①鳥形風箏:如鷹,燕,鴿,雁,鸚鵡,鳳凰,海鷗,仙鶴。②蟲形風箏:如蜻蜓,知了,甲蟲,蝴蝶。③水族風箏:如金魚,鯰魚,雙魚,蛙,蟹。④人物風箏:如孫悟空,飛天,胖娃娃,老壽星,天女散花等神話故事人物等。⑤字形風箏:如雙喜子風箏,福,壽字風箏等。⑥器皿風箏:如花籃,扇子,鐘,宮燈等。⑦其它變形圖案或幾何圖形的風箏:如瓦片,屁股簾,八卦,五角星以及江南的六角風箏等。

  按風箏的構造可分為:①硬翅風箏:如沙燕等是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的翅膀構架。②軟翅風箏:如鷹,燕等是只用上面一根竹條做成的翅膀構架。③板子風箏:一塊類似板子的風箏。如臉譜風箏,雙魚風箏,青蛙風箏,鐘,鼎,蟬風箏等。④串式風箏:如蜈蚣,串雁等。⑤挑風箏:如雙燕,雙鴿等橫向并行排列的風箏。⑥軟風箏:沒有骨架或只有很少縱向骨架,靠風的壓力而形成的風箏。⑦桶形風箏:由一個或多個圓筒或其它形狀的筒組成的風箏。如宮燈。

  按風箏的功能可分為:①玩具風箏:作為一般玩具的風箏。它們往往沒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沒有特殊的性能,但是簡單,便宜,易于普及,是數量最多,流傳最廣的風箏品種。②觀賞風箏:這類風箏的藝術價值較高,有著誘人的圖案,色彩和造型,不只放飛時十分優(yōu)美,而且掛在屋子里也是很好的裝飾品。如蝴蝶,蜈蚣,臉譜,鳳凰,仙鶴等。③特技風箏:這類風箏只注重特技性能,如能進行空戰(zhàn),能上下翻飛,能在空中變色等等,著是一種技巧性很高,競技性很強的風箏。④實用風箏:這類風箏能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如進行空中攝影,通訊,救生,科研,氣象探測,或作為無線電天線牽引車,船等。

  按風箏的大小可分為:①巨型風箏:是指風箏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或者串式風箏在100節(jié)以上。如“板門鷂”,以及日本人在1936年制作的重達八噸半的大風箏等等。②大型風箏:指面積在2平方米以上,串式在50節(jié)以上的風箏。③中型風箏:面積在1平方米左右的風箏。④小型風箏:面積在0.5平方米左右的風箏。⑤微型風箏:是最小的風箏,面積在0.01平方米以下。如中國風箏中的“掌上燕”等。

  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把電子、機械、遙控等新技術、新工藝運用到風箏上來,使風箏在形、光、色、動、聲等方面出現了許多新花樣。如在一些動物風箏的雙眼上安裝上一些圓球,使其迎風旋轉時兩眼能夠閃動,仿佛在向觀眾擠眉弄眼,頻頻致辭意;在一些動物風箏上安放哨子、鳴弓、小鞭炮、降落傘……放到高空時、哨子和鳴弓發(fā)出悅耳的響聲,小鞭炮自動燃放,降落傘紛紛散落……;在一些大型風箏上懸掛彩色燈籠,夜晚遠看猶如衛(wèi)星邀游蒼穹:另外,現代風箏還采用“先進技術,用無線電進行遙控等。

  風箏的藝術流派

  我國各地風箏種類樣式繁多,千姿百態(tài),有成對嬉戲的彩燕、展翅盤旋的雄鷹、列隊整齊的大雁、翻飛追逐的蝴蝶、空中邀游的龍頭喚蟻、扶搖宜上的“排球女將”等等。風答藝人們可以“以天為紙”,“以天為?!?,把自己的想象投向天空。由于他們的作品的造型特征各自不同,表現技巧和功能作用各有差異,以及人們對風箏的扎制、彩繪和放飛方法的不同,便從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各種風箏的風格、流派和種類,豐富和發(fā)展了我國的風箏藝術。

  北京沙燕風箏

  北京風箏的藝術造型大體有七種: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創(chuàng)制出來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雛燕三種。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結構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孫悟空、鐘馗或者花籃。軟翅——大多是立體仿形的。如蜓蜒、鳳凰、鷹、蝴蝶、螃蟹、孔雀等。對燕——又叫擔子,一根竹擔起兩只風箏。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鴿子,放飛起來,雙雙追逐,初期如生。拍子——分軟、硬拍子,很像塊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象。這類風箏必須拖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幾類風箏則不須帶尾。串兒——蜈蚣或龍形風箏。筒兒——宮燈、水桶形狀的風箏。

  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一種性能最好,對全國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風箏,那就是外形像一個“大”字形的“沙燕兒”(或稱“扎雁兒”、“沙雁兒”等)?!吧逞鄡骸钡念^是燕子頭的平面變形,它的眉梢上挑,兩眼有神,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對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會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愛,人們按照大家都喜歡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雛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條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按照恩愛夫妻扎成“比翼燕”。人們在沙燕的膀窩、腰節(jié)和前胸、尾羽等處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圖案,以寓意著幸福,長壽和富貴等美好的愿望……這樣,人們把一個原來是黑色的燕子,變成了五彩繽紛,生動活潑,充滿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經過了這樣一個由擬形到擬神,由擬神到擬人,又由擬人到超人的發(fā)展過程,而形成了現在的程式。在這個程式里面,可以千變萬化,容納極其廣闊豐富的內涵,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兒而不是別的什么。“沙燕兒”的結構簡練,只由5根竹條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兩根竹條在端部彎曲而形成形狀特殊的“膀兜”。這能使沙燕兒在風小時能起,風大時也能穩(wěn),其飛行性能優(yōu)于其他類型的風箏。由“沙燕兒”演變成的風箏品種很多,遍及全國。如山東濰坊外號叫“跑破鞋”的硬翅魚和人物風箏。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轆鍋子”;南通的“五音螻蛄”等。

  北京風箏至今保持著骨架精巧、彩繪嚴謹、雍容華貴、觀賞價值較高的藝術特點和風格。

  山東長串風箏

  山東風箏歷史也很久遠,其中以濰縣為最(現濰坊市)。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薄稙H縣志》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秋千之戲,紙鴦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fā)而制造的。現在已發(fā)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tài)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zhàn)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fā),去打下大宋朝庭……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jié)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
 

  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

  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一九八四年開始,迄今已連續(xù)舉辦八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游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旅游者以四月二十日前抵達濰坊為宜。整個風箏節(jié)期間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活動。傳統(tǒng)的民族花燈展覽,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展現歷史戲劇故事場景,令人不勝激動和贊嘆;風箏音樂會上,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濰坊風箏歷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優(yōu)美,放飛平穩(wěn),易于起飛。位于市區(qū)東北15公里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箏的故鄉(xiāng)。

  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wěn)而聞名,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列齊名,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畫市。年畫與風箏為姊妹藝術,始于明(代)而盛于清。均有著500多年的歷史。在這里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筑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并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扎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歷屆風箏節(jié)的中外風箏佳作,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yè)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在第六屆風箏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辦事機構就設在這里。四月二十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式,大型民間傳統(tǒng)歌舞表演,變幻多姿,焰火禮花,絢麗多彩。二十一日于浮煙山或渤海灘舉行國際風箏賽暨中國風箏精美比賽。中外風箏,各以自己獨特的造型,色彩和風格及放飛技巧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觀賞者。二十二日起,客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游覽“千里民俗旅游線”,尤其石家莊的民俗風情,給客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里的傳統(tǒng)婚禮表演,坐花轎、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現古代婚俗,令人心馳神往。村內的民俗博物館,可讓人了解魯中農村的百年習俗?!俺赞r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隨農家俗”,在這里客人可盡情地體驗享受農家生活。同時,風箏節(jié)又是與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投資辦廠,進行技術交流和觀光游覽。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風箏博物館座落在濰城白浪河東崖岸,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積八千一百平方米,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風箏博物館。其建筑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為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托于孔雀蘭琉璃瓦屋頂上,似蛟龍遨游長空,擊蕩九霄。館內有一個近一千六百平方米的大廳和大小十個共三千多平方米的展室。如今本館在原來展覽的基礎上,又從文、圖、物等方面進行調整充實,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業(yè)性民俗博物館。館內將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還可通過錄相重現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給觀眾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濰坊的風箏發(fā)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風箏制作技藝和由風箏技術啟迪派生的人類飛行的廣闊前景,陳列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箏發(fā)展及扎、畫、放的技術。還有風箏藝人的現場制作風箏。風箏博物館又具有多功能用途,既是一個收藏、陳列古今中外風箏、民間工藝的專業(yè)性博物館,還是一個文化娛樂中心。如果全部配套,它將成為風箏都的一個旅游、文化、娛樂和風箏貿易中心。本館以大量的實物、照片、資料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風箏的起源和風箏沿革史;介紹了風箏的流派、種類和特點;展示了濰坊國際風箏會與各國風箏團體和人民的友好交流、展出的風箏有:一、傳統(tǒng)風箏。主要有各種大中小型龍頭蜈蚣,軟硬翅蝴蝶風箏,七星、八卦風箏,各種魚鳥、昆蟲風箏以及筒子風箏和傳說故事人物造型的人物風箏。還展有吉林、濟南、浙江的優(yōu)秀作品。二、濰坊創(chuàng)新風箏。是濰坊風箏藝人和業(yè)余愛好者扎制的新意風箏、特技風箏、多特點風箏、微型和巨型風箏,表現出濰坊風箏愛好者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三、國外風箏。是近幾年來國外風箏愛好者制作的具有本國風情特色的風箏。所收藏陳列的風箏在選材、色彩、藝術等方面,把自然界千姿百態(tài)的物象進行夸張升華、剪裁加工后運用于風箏的創(chuàng)作之中,使主體內容與風箏造型協(xié)調,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相溶,表現了濰坊風箏工精藝巧、渾厚大方的獨特民俗風格。

  天津軟翅風箏

  天津風箏種類繁多,但以軟翅為主。運用軟翅結構,不僅可以作成飛烏或昆蟲的翅膀,還能做成神仙人物身邊飄浮的云,金魚身邊游動的鰭,或武士背后飄灑的旗子……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例如用很多蝴蝶圍繞著花叢而組成?!鞍倩R放”,用很多鳥圍繞著風凰組成“百烏朝鳳”等。

  在放飛技巧上,天津風箏也有很多“絕活”。如在一根主線上,由很多支線連著十幾只甚至兒十只小燕子,放起來繞著主線上下飛舞,互相嘻戲,可以亂真,稱為“群燕”。

  天津風箏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扣楔”、“拆折”和“盔頭”。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結合,不用線綁。在結構上拆折精巧,一只很大的風箏都能拆開折起來,放進很小的盒子里,攜帶方便。用棉紙在模子里粘成薄殼,作成各種風箏的頭部,這可以不受扎架糊紙的局限,重量既輕,外形又美,這叫“盔頭”。天津的魚、蝦、蟹等水族風箏和福、壽、喜等字形風箏也稱一絕。

  天津風箏的制作技術,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對天津風箏制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他從事風箏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chuàng)造了折翅風箏,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jié)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tǒng)制作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造型更加美觀,彩繪更加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于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南通六角板鷂

  南通位于黃海之濱,長江之北,古人謂之“濰南江北海西頭”。原為沙洲,后沙灘與陸地相連,有著大片平坦的沙灘,為放風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每年從農歷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風箏的好時光,當地的俗諺說:“鷂子口聲急,明朝雨打壁”、“鷂子滿天飛,家家有得收?!笨梢姺棚L箏活動已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南通風箏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鷂”,它是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組合而成的有六個凸角的風箏,也有由幾個這種風箏組合在一起的“七連星”、“九連星”等。這種“六角”大的有幾米高,上面裝有幾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這些口、哨發(fā)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樂隊在空中合奏,聲音可傳到幾里之外,十分雄偉。

  從前,南通放鷂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燭紙馬,恭敬如儀。放飛時要由一個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老手作“頭把手”,帶著十幾個人拉繩,還有一組人扶著風箏放飛,叫“丟”。風箏如一飛沖天,則人們歡聲雷動,認為這預示著一年的豐收,萬事如意!他們認為風箏上的哨鳴可以震天地,震懾妖魔。但鷂子如果斷線,摔落或掉在別人的房子上則是大不吉,是“不順遂”的事。這要燒利市,磕頭上香,然后把鷂子撕碎丟入河灘或墳地去。

  最有趣的事,放風箏的線不許婦女跨越或腳踩,否則就放不上天!當然這都是過去的迷信色彩。

  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盛產板鷂,為全國絕無僅有。板鷂碩大無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為基礎,通過組合變化,結構成串連星式南通風箏。板鷂外形古樸,繪畫精細,鷂面裝有數十乃至數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飛時,發(fā)出不同的音響,組合成一支雄壯的空中交響樂,有如機群掠空,震耳欲聾、又似江海怒濤,洶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風箏,以如皋所出為代表,融燈彩、繪畫、風箏于一體,與北派風箏相比,更顯精巧工細,靈活美觀。

  我國南鷂北鳶兩大流派的風箏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南通是南派風箏的主要產地,在品種紛繁的南通風箏中,哨口風箏(又名哨口板鷂)最具特色。哨口板鷂可融雕、扎、書、畫、繡等多種工藝于一體,工藝精湛,不僅是極有觀賞與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而且在放飛中穩(wěn)定、優(yōu)美,更有各種音調的哨口和諧而有節(jié)奏的震空齊鳴,好似聲色俱佳的空中麗人,以其無窮魅力伴隨放飛者在天地之間,享受人們與大自然相輔相成的萬千妙趣。

  古人在紙鷂上以竹絲為弦,風吹有聲,如箏鳴響,故取名風箏??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風箏世界中,形聲兼?zhèn)涞哪贤ㄉ诳诎妃_是難得的名副其實的藝術瑰寶。她的雕、扎、繪、制,凝聚了這塊江海平原上歷代風箏愛好者的聰明才智,積累了他們一千多年來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間借助自然風力取得的實踐知識。

  板鷂風箏大者丈余,小者尺盈。形狀分正方,長方、六角、八角,和由六角相聯(lián)的七星,一九聯(lián)等。經過風箏愛好者的篩選,外形美觀,對稱而穩(wěn)定的七星鷂成為裝備哨口的最佳選擇,如一個三米余高的七星鷂,裝有一百八十個大中型哨口,最大的哨口可容水六十公斤,鷂布上繪有龍鳳、花卉、器皿及古代人物,其空中響聲節(jié)奏清朗,音調悠長、音量巨大。又如一個九十厘米高,全重二百五十克的“七星鷂”,裝中小型哨口一百一十一響,最小的僅黃豆大小,綢布縫制,繪有昭君出塞,木蘭從軍,天女散花等工筆人物畫,兩幅兼工帶寫的茶花上有兩段很有意思的小楷行書。其一為:“風箏本是借風之力自鳴之古箏也,無聲者形再美也似啞女升空,怎比百音齊鳴,似仙樂震耳,妙趣萬千;其二是:自雕、自扎,自繪、自書,非笑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實感天地造化之南派風箏也。

  板鷂的扎制工藝要求頗高,首先選擇質地堅實,彈性好的江南筆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細長短隨風箏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紙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蟲蛀。選擇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繩收緊。扎時做到上下左右對稱均勻,輕重一致,尢其是左右兩根邊骨的精細和彈性必須分毫不差,以保證板鷂在強風中的平衡,板鷂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繪繡好的絹布縫合,再用去其彈性的蠟線或細繩作引線,引線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適當,左右對稱,長短與風箏大小相宜。板鷂的兩條尾子又稱尾檔,長度約為板鷂高度的十五倍左右,重量為裝配哨口后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后質地松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細,左右均勻一致的草繩制作。尾檔可分飄于板鷂下方兩側,互不纏繞,快速放線風箏后飄時,輕柔而有浮力的尾檔,在空中飄舞猶如驚蛇閃動。

  板鷂扎制前后有十余道工藝,數十條要領,這些在民間經過千錘百煉的精湛工藝,使得標準的哨口板鷂,無論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級以上風力,即使在七八級的強風中,任憑地面樹搖麥低,仍可穩(wěn)懸于數百米高空,其穩(wěn)定性是一般象形風箏望塵莫及的;她為裝配音響設備──成套哨口提供了可靠條件。

  球哨口統(tǒng)稱“口”,通常用葫蘆,果殼(白果殼、栗殼、龍眼殼等)。蠶繭用桐油浸泡后制成。由于這些材料輕巧而脆硬,制成的“口”音質圓潤響亮,為了制成各種大小的“口”,南通的風箏藝人培植了若干品種的葫蘆,小的內徑僅一厘米,大的內徑可達五十厘米以上,用這些大小各異的葫蘆制成了千百種型號,各種音頻的“口”,為人們巧妙地在板鷂上合理組合,提供了物質基礎。板鷂由于裝載一整套音響設備,有一定的重量,因而放飛時對風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型板鷂要六級以上風力,小型板鷂也需要五級風力才能穩(wěn)定升空并發(fā)出正常音響,這和我國北派風箏以及世界各地的無聲風箏通常只需一至五級風力形成了氣象條件的反差。這一風箏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藝術瑰寶,并沒有真正向世人展示她誘人的風采,盡管如此,也以其精湛的工藝多次奪得好名次。南通的哨口板鷂雕制工藝中,包含了雕刻、繪繡、書法、扎搓等工藝,也包含了一定的空氣動力學,精妙的音響學和氣象學。它不僅是人們欣賞、收藏的藝術品,也是情調高雅,文體相融的運動器具。人類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yè)的發(fā)展,經濟的騰飛,人們?yōu)榱藬[脫城市喧囂的環(huán)境,調節(jié)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尋找一種借助自然,文體結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放風箏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風箏熱久盛不衰。南通的哨口風箏一旦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工藝,一旦被世人真正了解其形聲色俱佳的魅力。

  江南風箏

  江南許多地方,燈節(jié)一“落燈”(過了農歷正月十八),風箏就陸續(xù)升天了。清明、重陽節(jié)前后是放風箏的高潮。江南風箏名目繁多,樣式各異。軟翅小型風箏到處可見,閩南一帶最簡單的是“瓦刀”塊,方方的一片,在鄉(xiāng)下都把它叫做“二百五”。廣東陽江縣扎制的一種“靈芝”風箏,高三米,頂架銅弦巨弓。在高空受風鳴響,聲傳十余里,深受人們喜愛。還有一種名叫“崖鷹”的風箏,可以在一條線上同時放飛三只。飛翔時兩只在上,一只在下,輪番調換位置,忽上忽下,動作優(yōu)美,據說曾經引得林中棲息的鳥類誤以為同類招喚而趕來合群嬉游。陽江的“娛蟻”風箏,獨具一式,頭部是聯(lián)蟻的寫實形狀,最長可達一百五十節(jié),總長十余丈,騰空后如長蛇飛舞,栩栩如生。更有翅的是,一種叫“催娥”的小風箏,“催娥”利用滑輪沿著風箏線爬升到一定高度,突然兩翼一撲,安放在腋下的信香,正好點燃系在另一側的爆竹,“啪拉”一響,“催娥”飄然滑下。南京風箏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傳統(tǒng)風箏“雙魚”和“路鷹”。

  臺灣風箏

  臺灣風箏以軟翅造型見長。一類是取自然物體的部分美妙線條構成風箏的形狀,另一類是模擬自然物的形狀構成風箏。主要有陀螺、龍、八角、中國城、老鷹、蝴蝶、蜻蜒、金魚挑、雙魚、海雁、七星、海鷗、宮燈、飛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個品種。但最有名氣的要數蝴蝶風箏。

  臺灣風箏的造型特點是:強調特征、概括簡化和夸張變形。在造型上,風箏藝人們強化各自設計的風箏的形狀與結構的特征,賦予韻律感,讓人們一看外形就認出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發(fā)生共鳴,產生聯(lián)想。臺灣的蝴蝶風箏風格的形成還與當地的民俗、自然環(huán)境相關,風箏藝人根據民間流傳“雁蝶風箏”的傳說,創(chuàng)制了云紋串蝶風箏。受蝴蝶風箏的影響,鳳凰、孔雀等風箏,都在扎制時夸大其美麗的尾部,添加了近似飄帶式樣的五彩穗子,使其吉祥色彩更濃。軟翅金魚風箏多是夸張眼大、腰細、尾長的特點加以裝飾,別有情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