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xué)內(nèi)容:《九歌.東君》賞析;《九歌. 河伯》賞析。 教學(xué)目的和要求:了解《九歌.東君》、《九歌. 河伯》的基本內(nèi)容;理解詩人表述的思想感情;體悟中國古典文學(xué)欣賞。 教學(xué)重點:《九歌.東君》原文吟誦、詩文詞句解讀和賞析。《九歌. 河伯》原文吟誦、詩文詞句解讀和賞析。 一、《楚辭·九歌》賞析之七(東君) 【原文】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①。 撫余馬兮安驅(qū),夜皎皎兮既明②。 駕龍辀兮乘雷,載云旗兮委蛇③。 長太息兮將上,心低佪兮顧懷④。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⑤。 縆瑟兮交鼓,簫鐘兮瑤簴⑥。 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⑦。 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⑧。 應(yīng)律兮合節(jié),靈之來兮蔽日⑨。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⑩。 操余弧兮反淪降⑾,援北斗兮酌桂漿。 撰余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⑿。 【注釋】 ①暾(tūn):初升的太陽。 ②安驅(qū):安穩(wěn)地驅(qū)馳。 ③委蛇(yí):即逶迤,舒卷蜿蜒的樣子。 ④顧懷:眷顧懷戀。顧:回頭看。 ⑤憺(dàn):安樂,這里有迷戀的意思。 ⑥縆(ɡēnɡ)瑟:繃緊琴瑟上的弦。 ⑦篪(chí):竹制的吹奏樂器,形似笛,有八孔。 ⑧翾(xuān)飛:鳥兒輕飛滑翔的樣子。 ⑨蔽日:形容神靈眾多,遮天蔽日。 ⑩青云衣兮白霓裳:以青云為衣,白霓為裳。古時上衣稱衣,下衣稱裳。霓:副虹,指虹外圍的光圈。 ⑾?。耗竟?,這里也是星名。與矢星合稱弧矢。 ⑿東行:是說太陽白天在空中西行,夜晚在大地背面趕回東方。 【譯文】 一輪紅日將出于東方,照耀我門前神木扶桑。 撫拍我寶馬安步緩行,夜色漸消將露出曙光。 駕馭著龍車聲如雷響,插遍那云旗隨風(fēng)飄揚。 長嘆一聲將升天而去,低頭徘徊又回望故鄉(xiāng)。 車聲旗色啊娛人心醉,觀者著迷竟把歸家忘。 繃緊琴弦啊鼓聲相響,敲擊大鐘啊鐘架搖晃。 吹奏橫笛啊竽笛聲和,思戀靈巫賢惠又漂亮。 舞姿翩如那翠鳥輕飛,載歌載舞啊齊誦詩章。 按音律唱踏著節(jié)拍舞,群神來迎接遮天蔽日。 青云做衣啊白霓為裳,高舉長箭啊射殺天狼。 操持天弓向西方沉落,拿起北斗舀取桂酒漿。 抓住那馬韁高高飛馳,幽幽暗夜中急奔東方。 【賞析】 《九歌·東君》是屈原的組詩《九歌》中的一篇楚辭,祭祀對象是東君,也就是太陽神。詩歌各章歌辭之間的聯(lián)接承轉(zhuǎn),又極其自然,在輪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貴、雍容、威嚴、英武,那高亢宏亮的聲樂正恰如其分地演繹出光明之神的燦爛輝煌,很好的表現(xiàn)了太陽神的特點。 全詩分三部分,開頭十句為巫者扮東君的唱詞,寫太陽從東方升起以及他流連眷顧故居的心情。中間八句為娛樂東君的女巫的唱詞,正面敘寫祭祀日神歌舞場面的繁盛,表現(xiàn)了人們對日神的愛幕和期望。結(jié)尾六句仍為巫者扮東君的唱詞,寫太陽神的自述,描寫東君由中天而西行時除暴誅惡的義舉,以及成功后的喜悅。 全詩采用擬人化的寫法,成功地塑造了日神東君的形象。東君既是太陽本身的藝術(shù)化,具有自然界的太陽的諸多特點;同時他又是被人格化了的神的形象,被賦予了種種人的感情,成為一個有個性、有情感的活生生神的形象。 祭祀日神之詩,自然充滿對光明之源太陽的崇拜與歌頌。這種崇拜與歌頌,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題,萬物生長靠太陽,對太陽的崇拜和歌頌自然是最虔誠又是最熱烈的。 詩篇一開頭,就先刻意描寫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那溫煦明亮的光輝。就如昏暗的劇場突然拉開帷幕,展現(xiàn)出一個鮮麗明艷的大背景,把整個氣氛渲染得十分濃烈。旭日欲出,自然先照亮日神東君所住的日出之處,也就自然引出日神。東君是偉大的,他所駕馭的太陽把光和熱帶給人類,是那樣的慷慨無私,自然有那從容不迫的姿態(tài)。所以他總是不激不厲,安詳?shù)伛{著太陽車緩緩而行,履行他一天的神圣職責(zé)。 當(dāng)陽光普照大地,日神給人類帶來的一切又有何等意義呢?作者并未轉(zhuǎn)而敘述大地山川的反映,仍圍繞主題描寫了一個日神行天的壯麗場面。這里的龍和上文的馬實際上是同一物。飛龍也好,天馬也罷,都是上天的神靈,故屈賦中常互稱。天馬行空,自非凡馬可比。這里的雷聲,實際上是龍車滾滾駛過的聲音。而天上片片絢麗云彩的伴隨,就如龍車上插著萬桿旌旗,又是何等的顯赫。這種場面,只能從后世描寫天子浩浩蕩蕩的出行中去體會了。 作者描述了隆重?zé)崃矣廊丈竦膱雒?。人們彈起琴瑟,敲起鐘鼓,吹起篪竽,翩翩起舞。于是,東君的官屬們也為人們這虔誠之心所感,遮天蔽日紛紛而下。 東君的司職很明確,就是為人類帶來光明。然而這里描寫的東君與眾不同,他并不是趁著暮色悄悄地回返,而是繼續(xù)為人類的和平幸福而工作著。他要舉起長箭去射那貪婪成性欲霸他方的天狼星,操起天弓以防災(zāi)禍降到人間,然后以北斗為壺觴,斟滿美酒,灑向大地,為人類賜福,然后駕著龍車繼續(xù)行進。 詩中沒有繾綣的兒女之情,有的只是崇高的博愛;沒有濃郁的芳香,有的只是熾熱的情懷,這與人類對日神東君的崇敬和禮贊的主題是相一致的。 結(jié)合祭祀儀式上的樂舞表演情況來看,可以判斷第一、第二章是扮神之巫所唱,第三章是迎神之巫所唱,第四章又是扮神之巫所唱。而各章歌辭之間的聯(lián)接承轉(zhuǎn),又極其自然,在輪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貴、雍容、威嚴、英武,那高亢宏亮的聲樂正恰如其分地演繹出光明之神的燦爛輝煌。 《九歌·東君》所表現(xiàn)出的是藝術(shù)美之壯美,一方面來源于自然力,來源于東君的自然原型:太陽,體現(xiàn)在日神的自然神性上。另一方面來源于詩人的心靈創(chuàng)造體現(xiàn)在日神的人格上,即是主體移情的內(nèi)容方面。詩反映了人對于自然的祈愿、禮贊,對太陽的敬畏、崇拜、溢美,也間接地表現(xiàn)了人企望駕馭自然力、征服太陽的精神力量和幻想。同時詩也借神的形象溶入主觀情感內(nèi)容與社會道德倫理觀念,通過神表達一些社會理想、生活愿望、習(xí)俗愛好等理性觀念。 “架龍軌兮乘雷,載云旗兮委蛇”是崇高的自然在人類想象中有靈性的復(fù)現(xiàn),“靈之來兮蔽日”,“杳冥冥兮以東行”,“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所構(gòu)成的壯美意境也正是太陽與太陽神的自然特質(zhì)的“崇高”在藝術(shù)中的感性顯現(xiàn)。東君的運行被帶上了“龍軌”、“云旗”人駕駛車馬行走的人類生活內(nèi)容,它祛除黑暗的自然特性被附會上了“舉長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淪降”的人類想象性的征服自然、剪除強敵的生活愿望,日神東君具有了民族英雄、戰(zhàn)爭首領(lǐng)的形象。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撰余署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這則是自然物(太陽)的特性與人類生活中某些類似太陽特性的人之特性的“人物比德”,物我同一的壯美感情、人借助于想象力產(chǎn)生力量。太陽無限的力量變成人無限的力量,太陽與陰暗相斗爭、沖突演變?yōu)槿祟惖膽?zhàn)爭、廝殺,并具有社會倫理色彩。 最后,東君是一個將士的形象和勇武的化身,體現(xiàn)了社會沖突雙方的一面。“援北斗兮酌桂漿”表現(xiàn)勝利,帶著不可戰(zhàn)勝的崇高氣質(zhì),“杳冥冥兮以東行”,黑暗消除,“夜皎皎兮既明”,對自然的贊美頌揚、對神的理想愿望,也是人對自我精神的贊美煩揚、對生活的理想愿望。 東君與其說是自然的形象、日神的形象,倒不如說是精神性形象、人自我的形象;與其說是宗教內(nèi)容、神話內(nèi)容,還不如說是現(xiàn)實生活內(nèi)容、人類性格與情感內(nèi)容。所以說《東君》所描繪的日神形象及它所顯現(xiàn)的壯美、崇高的審美意象既是反映了太陽自然屬性的美、崇高、偉大,又是反映了人本質(zhì)力量的偉大、壯烈、陽剛,神既是異己的又是與己同一的,而藝術(shù)所表現(xiàn)的美也正是反映了神與人的統(tǒng)一,自然與藝術(shù)、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 二、《楚辭·九歌》賞析之八(河伯) 【原文】 與女游兮九河,沖風(fēng)起兮水揚波①。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②。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③。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④。 河伯魚鱗屋兮龍?zhí)?,紫貝闕兮珠宮⑤,靈何為兮水中⑥? 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游兮河之渚⑦,流澌紛兮將來下⑧。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⑨。 波滔滔兮來迎,魚鄰鄰兮媵予⑩。 【注釋】 ①九河:黃河的總名。傳說大禹治水到兗州,把河水分為九道。王逸注九河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絮、鉤、磐、鬲津”。 ②驂(cān):古時用四匹馬駕車,中間的兩匹馬叫服,兩邊的兩匹馬叫驂,這里作動詞用。 ③昆侖:山名,傳說為黃河的發(fā)源地。 ④悵忘歸:姜亮夫《屈原賦校注》據(jù)王逸注“心樂志悅忽忘還歸也”,推斷“悵忘歸”,為“儋忘歸”之誤。此句意為:太陽將落,我們迷戀景色忘記了返回住地。 ⑤魚鱗屋:以魚鱗做瓦的房屋。 ⑥靈:指河伯。 ⑦文魚:有斑紋的魚。《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睢水東注江,其中多文魚?!弊ⅲ骸坝邪哂嘁病?。 ⑧流澌:即流水。一說“流澌”是融解的冰塊。 ⑨子:指河伯。 ⑩媵(yìnɡ):古代陪嫁的女子叫“媵”,這里作動詞用,陪伴的意思。 【譯文】 河神啊與你同游九河,急風(fēng)沖起河水泛洪波。 乘坐水車荷葉做車蓋,雙龍駕轅雙螭來拉車。 登上昆侖縱目望四方,心意飛揚胸懷多寬暢。 日暮美景流連竟忘歸,突然警醒更懷念水鄉(xiāng)。 魚鱗屋瓦廳堂畫蛟龍,紫貝門闕珍珠飾玉宮,河伯啊為何久住水中? 乘上白黿追逐那文魚,與你同游沙洲永相隨,綿綿情深如同那流水。 與你攜手啊向東而行,送你這美人到河南岸。 滔滔河水啊前來迎接,魚兒列隊啊也來陪伴。 【賞析】 《九歌·河伯》戰(zhàn)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此詩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祭祀河伯的祭歌,歌中沒有禮祀之詞,而是河伯與女神相戀的故事,大約是以戀歌情歌作為娛神的祭詞。 也有學(xué)者認為此詩是以主祀黃河河神為題,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象征表現(xiàn)出深深的故國之思最終戰(zhàn)勝“遠逝以自疏”的去國之念的矛盾心態(tài),表現(xiàn)出詩人的愛國的情懷。 河伯為黃河之神。祭祀河神,由來久遠,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有“祭于河”的記載。 本篇為祭祀河神的樂歌,通篇以女子的語氣敘說與河伯的歡會暢游。他們乘水車駕兩龍游于九河之上,他們登上黃河發(fā)源地昆侖之巔,他們住在水中,魚鱗紫貝裝飾的宮殿富麗堂皇,他們攜手東行,波濤迎接,魚兒陪伴。 《九歌》各篇中表現(xiàn)人神戀愛的內(nèi)容頗多。據(jù)考此篇可能是記敘河伯與洛水女神前期相戀之事。一是因為洛水在黃河之南,不是遠離楚國的其它水系;二是因為洛水女神正是宓妃。宓妃性情放蕩,曾與后羿相戀,故有后羿“射夫河伯”,“眇其左目”,河伯上告于天帝請誅后羿之事。 此詩一開頭,就以開闊的視野,通過主祭者的眼睛對黃河(河神)的偉大雄壯進行了描述。大風(fēng)起兮,波浪翻騰,氣勢非凡。河神遨游黃河,駕著水車,車頂覆蓋著荷葉。駕車的是神異的飛龍,兩龍為駕,螭龍為驂,是何等的威赫。 河伯駕馭龍車,溯流而上,一直飛到黃河的發(fā)源地昆侖山。來到昆侖,登高一望,面對浩浩蕩蕩的黃河,不禁心胸開張,意氣昂揚。所遺憾的是天色將晚還忘了歸去。昆侖雖是作者的故鄉(xiāng)(帝高陽的發(fā)祥地),但他所懷念的家卻是在遙遠的河上。 河伯的家是錦鱗披蓋的華屋,是雕繪蛟龍的大堂,紫貝堆砌的城闕,朱紅涂飾的宮殿。河伯既是河中之神,居于水下本是極自然的。居所如此的華美,但是還要發(fā)問。對其發(fā)問的原因,過去一些解說有點勉強,聯(lián)系上文,也許就不難理解了。 河伯巡視于黃河下游,那波濤滾滾而來,熱烈地歡迎河伯的蒞臨,那成群結(jié)隊排列成行的魚兒伴隨著河伯,為他護駕。 古代黃河經(jīng)常泛濫成災(zāi),人們無力征服為害于人的黃河,于是采取安撫、和親、賄賂的辦法。這首祀河之歌正是這種辦法的曲折反映。 也有人認為本篇寫河伯與洛水女神的戀愛故事。“女”、“子”、“美人”等都指代洛水女神,全篇以河伯的語氣敘事抒情,可備一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