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成語,婦孺皆知,卻被誤讀: 孔融讓梨。 四歲的孔融作為弟弟,主動謙讓,把大梨讓給哥哥。 這美德流傳了千年。 可傳著傳著,道理卻變成了:大孩子應該讓著小的。 演員胡可說,她就曾是一個整天念叨著“大讓小”的媽媽。
胡可說自己也覺得老大就應該讓著老二 /《說出我世界》 兩個孩子搶玩具,她怕哥哥沒輕沒重,會傷了弟弟,總是苦口婆心地教導: “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strong> 直到有一次,兄弟倆吵架,哥哥狠狠地掐了弟弟。 胡可像往常一樣嚴厲地訓斥哥哥。 “你別再打弟弟了,以后你弟弟長大了,你就打不過他了?!?/p> 誰知,哥哥默默走到弟弟身旁,看著他說: “我現(xiàn)在這么慘,都是被你害的?!?/strong> 胡可很后悔。 她發(fā)現(xiàn),作為媽媽,其實自己犯了“自以為是”的毛病。
發(fā)現(xiàn)大兒子心理失衡,胡可才發(fā)現(xiàn)自己想錯了 /《說出我世界》 為了減少爭端,強制大孩子讓著小的,其實是害了孩子。 1 被“懂事”奪走安全感 愛護幼小,本無可厚非。 不可取的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批評大的、偏袒小的。 都是孩子,憑什么年紀稍長就要忍下委屈? 看似立竿見影地平息矛盾,卻總在不經(jīng)意間重傷了大孩子。 前不久看了《少年說》,有個沒說完兩句話就忍不住哽咽的女孩。 小學六年級的她有個愛搗亂的妹妹,每次她想教育妹妹,妹妹就會跑去向父親告狀。 爸爸從不問緣由,也從不會批評妹妹,總是上來就訓斥自己。
姐姐和爸爸說自己的委屈 / 《少年說》 “爸爸,您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女孩紅著眼睛大喊。
女孩試著和父親溝通 /《少年說》 臺下的父親聽完,沒有安慰、反省。 他嚴肅地擺出“孔融讓梨”的故事: “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 你比她大6歲,這個道理還需要爸爸說嗎?”
父親搬出孔融讓梨的故事壓制姐姐 /《少年說》 女孩委屈地掉眼淚,一邊問: “明明每次都是她做錯了,為什么讓我道歉?”
姐姐說出關鍵:不是自己的錯,卻要背鍋 / 《少年說》 父親依然不為所動,“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最傷人的一句話 /《少年說》 聽到這段對話,臺下的另一個女孩默默扯著袖角擦去眼淚。
臺下另一個女孩偷偷哭了 / 《少年說》 周圍的同學說,這女孩也有個調皮的弟弟。 有時弟弟發(fā)起脾氣來,對她拳打腳踢。 女孩不敢吭聲,更不敢還手。 她害怕爸爸斥責。 有次她被弟弟打了,爸爸還罵她“活該”。
女孩笑著說起心酸事 /《少年說》 女孩強顏歡笑說起這些事,卻有掩不住的委屈。
有位身為姐姐的網(wǎng)友感慨,小的時候,誰不是個孩子呢?
被迫懂事的大孩子,裝出了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成熟”。 有人吐槽,自己只比妹妹大一歲,卻因為是“姐姐”,從小被父母要求事事得讓著妹妹。 “做慣姐姐的我,總是苛責自己、委屈自己,也要謙讓別人,形成了討好型人格?!?/p>
妥協(xié)得久了,對外界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都全盤接下、逆來順受。 委曲求全變成習慣,恭順謙讓演變?yōu)橹斝∩魑ⅰ?/strong> 自私本是孩子的天性。 謙讓這種后天習得的行為,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則和耐心培養(yǎng)。 兒童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從孩子的角度說過這件事的重要性: 還無法理解什么是美德、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樣,站在動機的角度綜合考量。 如果逼迫一個孩子做出超越心智發(fā)展程度的行為,無異于粗暴“催熟”、揠苗助長。 被強制謙讓的大孩子,不能領悟“禮讓”的深意,錯把忍讓當成了謙讓,獨自消化苦澀。 如果痛苦找不到出口,委屈無法發(fā)泄,很可能心理失衡。 有網(wǎng)友小時候就是被逼著忍讓的那一方,他說自己曾有過這樣的念頭: 小時候我媽一說“讓著弟弟”這句話,下次我揍我弟弟下手就更重一點。 聽過很多這樣的新聞: 姐姐玩手機被妹妹看到,怕她告狀,索性下毒“滅口”保護自己; 哥哥因為看不慣父母偏愛弟弟,讓一家人葬身火?!?/p> 悲劇不同,但其中有共同的痛——被仇恨吞噬的親情和人性。 大孩子不是不想懂事,問題是,家長有沒有給他們不覺得自己委屈的底氣。 陳銘在節(jié)目中說: “孔融讓梨的前提是,梨也會到孔融手里。 如果一開始這個梨都沒有遞到孔融手里,說你的梨大、直接給別人,那孔融也不一定開心。”
陳銘強調家長的規(guī)則意識 /《少年說》 謙讓,應該建立在規(guī)則公平、孩子自愿自主的基礎上。 就算是大孩子,也該被給予應有的尊重。 2 被“有恃無恐”慣壞 偏心的養(yǎng)育模式,不僅委屈了大的,更會毀了小的。 《寵兒(The Favorite Child)》是臨床心理學家 Ellen Weber Libby的著作,記錄那些從小備受父母寵愛的孩子的心理特點。 她發(fā)現(xiàn): “如果父母的優(yōu)待持續(xù)集中在某一個孩子身上,很容易讓這個孩子的未來產生巨大變化?!?/p> 被父母偏愛的孩子,會更有勇氣,做事不懼挑戰(zhàn),更具備成功者的某些特質; 與此同時,他們也可能會有一系列心理問題。 最首要的就是“缺乏規(guī)則意識”。 被父母偏愛的孩子往往有恃無恐,把大孩子的忍讓視作理所當然。 小妹的表姐有兩個孩子,哥哥10歲,弟弟4歲。 老二因為會撒嬌、知道看大人臉色,就是那種“有糖吃”的孩子。 有一次,表姐帶兄弟倆一起玩夾娃娃機。 本來,兄弟倆一人一臺機器,各抓各的。 后來哥哥成功抓上來一個玩偶,興奮地手舞足蹈,看得出來他很喜歡。 弟弟看到了,就想搶哥哥的玩偶。 哥哥平時很寵弟弟,這時有些猶豫。 他和弟弟說,“你那臺機器里也有,你自己夾試試!” 弟弟立馬當眾大哭。 見狀,表姐生氣地把玩偶從哥哥手里奪走,塞給弟弟。 “你是哥哥,讓給他。商場里那么多人,惹哭弟弟多丟人?!?/p> 弟弟不哭了,哥哥滿腹委屈也說不出來。 在弟弟眼里,這個世界是“只要我一哭,就會變成我的”。 早期教育專家周令瑜說,小時候自己每次和弟弟鬧矛盾,家人的解決方法總是 “各打三扁擔”。 之后教導周令瑜:你大一些,是姐姐,讓著點弟弟。 有時,他們不問事情原委; 有時,甚至明知道是弟弟的錯,也總是要說 “讓著弟弟”。 周令瑜覺得很不公平: “內心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憋屈……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可笑的愿望……希望媽媽哪一天給我生個哥哥或者姐姐,那樣我比他們小,就不用讓著他們了! 她在《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一書中列舉了不少家長們讓自家孩子無原則地謙讓的理由,這會嚴重誤導孩子: 你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 年齡小的要讓——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攪蠻纏,這樣人家也應該讓著我; 小朋友哭了,你讓出來吧; 別人哭了就要讓——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 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該讓著他; 是客人就要讓——下次我到別人家做客,也要主人讓著我…… 家長教會孩子不講道理,等孩子真的因此做出不好的事,家長又會埋怨孩子不講道理。 其實都是家長自己暗示的。 慣子如殺子。 被家長偏愛的孩子習慣會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 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矛盾,會習慣把錯誤歸因于外界。 時間久了,拖累大孩子,也養(yǎng)廢了小孩子。
有讀者在評論區(qū)說,自己還在給二十多歲的弟弟收拾爛攤子 過度的保護,也是限制。 偏袒的寵愛,實際上正把孩子推向火坑。 3 走出委屈,做一個醒著的人 多少被“大的要讓小的”傷害過的孩子,習慣了壓抑自己。 努力滿足他人的期待,成了內心脆弱、外表“懂事”的大人。 過度在意外界評價,渴望獲得認可; 害怕被拋棄,更擔心被拒絕。 成年后也無法擺脫這種陰影,壓抑的委屈和不滿,重新投射在朋友、戀人,甚至孩子身上…… 對心理的創(chuàng)傷視而不見,就是在給下一個悲劇留“活口”。 如果你也曾為這類事傷心,希望你能想通: 無止境謙讓,不是善良,是把犧牲當成了習慣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征性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否則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攻擊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清楚劃分并牢牢捍衛(wèi)住自己的界限。 比如,中國孩子最咬牙切齒的事之一,就是自己都舍不得碰的心頭好被親戚家的孩子侵占,父母卻要求面帶微笑送給對方,以顯示自己的良好家教…… 不斷被侵犯邊界,失去了捍衛(wèi)自己邊界的習慣和勇氣。
網(wǎng)友講述自己的故事 / 槽植文章評論區(qū) 持續(xù)的退讓并非發(fā)自內心的真善良,而是迫不得已的真軟弱。 那一點褒獎,配不上犧牲者經(jīng)歷的痛苦煎熬。 對“界限感”妥協(xié),抬高了“奉獻”的地位,卻忽視,先守護住自己邊界內的東西才是理所應當。 為討好而做出犧牲,給不了自己真快樂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精準描述了這種心理狀態(tài): “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 可心里頭,卻是拼死拼活。 在兇多吉少、千鈞一發(fā)的高難度下,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shù)姆?。?/p> 出自真心的奉獻會讓人感覺到快樂。 若只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防止自己被拋棄而“奉獻”,大多只會換來痛苦和虛空。
網(wǎng)友的心路歷程 / 槽植文章評論區(qū) 并不是“只有我付出才不會被拋棄”、“我付出更多才會被接納”。 你首先是你自己。 痛苦的意義在于,讓人清醒認識到,沒有那么多理所當然的事。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多問問自己: 我是否為了曾經(jīng)的事感到痛苦? 我為什么選擇付出? 這樣的付出會讓自己感到開心,還是出于心理上的“受虐”? 如果你正在被這種情緒困擾,希望你給自己力量。 先醒來,從自身出發(fā)做出改變。 如果你有機會,需要告訴另一個孩子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問題,可以再聽聽胡可的故事: 在反思過“哥哥是不是就應該讓著弟弟”這個問題后,一次,她又看到哥哥搶了弟弟的玩具。 弟弟猛哭,她沒有上前干預。 弟弟哭了一會,發(fā)現(xiàn)沒人來給自己撐腰,就不再哭,轉頭去找別的玩具。 這過程哥哥一直看著。 后來,哥哥把剛搶過來的玩具,主動還給了弟弟。 孩子們會學著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這過程中,會有他們自己悟出的人生道理。
從今天,放下心中的痛,你若能明白,自己值得所有愛,這就足夠。 (責任編輯:張鶴_NBJS5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