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2018年9月13日晚,東直門醫(yī)院中醫(yī)學術沙龍“鏗鏘中醫(yī)行”如約舉行,各位臨床醫(yī)家就《傷寒論》中的脈法進行探討,慈方中醫(yī)館館長賈海忠教授做了精彩發(fā)言,妙語連珠,發(fā)人深省。現摘要分享如下: 信經典 多臨證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傷寒論》中的脈法。講座中有人提出,中醫(yī)很多概念不明確,在臨床上容易困擾。賈海忠教授表示:其實中醫(yī)的概念很確定,都在經典、臨床醫(yī)家著作里。哪里不確定呢?教材沒寫清楚,字是清楚了,事兒沒寫清楚,沒連起來。并指出,中醫(yī)最大的困難是光讀書不臨證,紙上談兵。 隨后,賈海忠教授以《傷寒論·辨脈論》中的緩脈、緊脈、弦脈、動脈等為例進行分析。 “鏗鏘中醫(yī)行”賈海忠教授發(fā)言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strong> 什么是緩脈?“陽脈”,首先是個陽脈;“浮大而濡”,浮脈、大脈,摸上去是柔軟的脈,這是有定義的。這里的陽脈,不是陰陽的分類,指的是寸脈,浮大濡。“陰脈浮大而濡”,又說了“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你看人家講得多清楚,就是說寸、關、尺都是浮大而濡,這是緩脈,這不就是正常脈嗎?你能說這定義不準確嗎?如果是我們沒有好好讀,那是我們的問題,絕不是中醫(yī)的問題。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緊脈在《傷寒論》中也講得很清楚,首先,什么是“索”?“索”就是繩索?!八鳌辈皇乾F在那一根,它是幾根擰在一起的,幾個細繩擰在一起,越擰越什么?對了,那就叫“緊”,你不擰就是松的。我們小時候幫父母擰床單,把水擠出去,對不對?擰毛巾總擰過吧?那就叫“轉索”,不轉它是松的,轉了就是緊的。所以說,“緊”就是這樣的感覺。 那什么是弦脈?“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strong>脈浮而緊才叫弦,即是浮脈、又是緊脈,這就是弦脈。弦就是浮加緊,那就直接說浮緊唄,可以,但是為啥說“弦”?因為寫文章是需要精煉的,一個“弦”字夠了,不需要用“浮緊”兩個字。這就是你要知道它的準確內涵。另外,“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當你轉繩索的時候,一開始只是緊,但是要緊到能把勁兒發(fā)出去,那就是更緊,就是弦脈了。所以,這句描述得極其準確。為什么理解不了它?因為不知道什么是”索“,沒有轉過,也沒有見過古代的”弦“是什么樣。所以說,要讀懂古人,你必須得有文化。沒有文化,老說古人說錯了,就容易出這種錯誤。 包括書上講的動脈,咱們中醫(yī)診斷也講動脈。什么是“動”?你看這里邊講“陰陽”,就是寸脈和尺脈。“陰陽相摶,名曰動”,什么叫陰陽相摶?那個摶字在古代有的時候就當時寫成搏,有的寫成摶,這兩個字,因為很相似,抄的時候容易抄錯。摶,變短的意思;搏,也是緊抱著的意思。搏斗就是一定是抱著打才是搏斗,離開了那就不是了。所以說動脈一定是往中間縮短的,尺脈和寸脈往中間縮短,往關聚集,這叫陰陽相摶謂之動。你看他在后面描述了,“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它就短到關脈了,這就是動脈。所以古人描述得極其準確,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 醫(yī)圣張仲景 為什么說我覺得辨脈(法)和平脈(法)是張仲景的東西。因為他后邊所有的定義都在這里,包括剛才咱們說的緊脈、動脈、緩脈,里面全有?。∧阍趺茨苷f不是他的呢?就如現在你會直接講臨床各科,不講基礎理論嗎?張仲景不知道這么寫?張仲景也可能這么寫,對不對?再一個,關鍵是這東西有用沒用,太有用了!一定得讀。 另外,還剛才提到說《內經》講:“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怎么說這個?剛才說到了中工、上工、下工,其實能做個下工已經不簡單了,下工是切而知之謂之巧。說實在的,現在大家連下工都達不到。是不是這樣?那么上工就是神圣的工,問而知之。我覺得現在直接就是中工,低還低不到巧,高還高不到神,這就處于尷尬的狀態(tài),現在中醫(yī)真的是這么一個狀態(tài)。 為什么又特別強調脈?張仲景每一篇的題目都有脈癥并治?他為啥強調脈是必須要學習的?其實我們只要學了《內經》就應該知道了。“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是主血脈的。你想想,脈和“主”連在一起的,所有事情都要影響到“主”,“主”也要影響到所有臟腑。你說它能不在脈上有體現嗎?從理論上來講,非常嚴密。 所以說,應該是好好切脈的,這就是中醫(yī)為什么一定要強調切脈。強調切脈實際上是中醫(yī)整體觀念的一個體現。你不看脈,就像你不看長江黃河的水位一樣,中國到底缺水不缺水?你連這個都不知道,你一看這個水位不夠就知道缺雨了,今年下的雨少。還用去測量嗎?就還用去量量哪下了沒下么?不需要的,摸脈就知道了。所以說脈的重要性,實際上基于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它是受整體的影響,這就是診脈的意義。 診脈怎么診?張仲景頭兩篇,講得非常好,第一篇是辨脈,辨脈是什么?辨脈就是定義,定義每一個脈是什么樣子的,這就是《辨脈法》,大家仔細看內容就知道了。剛才劉寧老師已經給大家把這個都給講過了,你看他里邊先辨陰陽,陰脈陽脈是啥樣的,他先告訴你,對吧?然后他再給你講浮、沉、遲、數、結、促、動、緩,對不對?一個一個在給定義,全是這樣的。所以說,辨脈法就是給脈定義的,并且告訴你這些脈見于什么病。 那么平脈篇,其實剛才大家又在這講“平”有多種解釋,其實平脈的本意,人家書里講得非常清楚,根本就不需要去找其他任何的佐證。我給大家念一念就知道了。 開頭就是“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wèi)血氣,在人體躬”。后邊才是平脈的內容了,真正為什么要平。“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你看,他說啥?我們的呼吸會影響脈的。我呼吸急促了,脈都變了;呼吸緩了,它就變了。你能不衡量一下,跟正常的去對比下嗎?這個對比就是平,跟正常的去做對比。你不能說他這一會兒呼吸快了,一會兒慢了,你就說他病了,不行的。 再往后看,“隨時動作,效象形容”,就是你隨時一個運動、一個活動,脈都會發(fā)生變化的。你要跟正常脈象做對比。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一年四季正常脈都是不一樣的,你診脈的時候你不考慮季節(jié)行嗎?
“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他就說這個脈,你就同時在這看看,一會就一個變動,病人一會在你這脈這么快?緊張。你就不能在這個時候就給人家定,你還要給參照他的實際情況來衡量他這個脈,是不是平脈。 “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人的高低不一樣啊。“上下乖錯,或存或亡”,你還得根據胖瘦大小來看看這個脈正常不正常吧?再往后,“病輒改易,進退低昂”,你看這個病在變化,脈也在變化,你不能不去比較吧?再往后,“心迷意惑,動失紀綱”,“心迷”,心理迷亂,意識混亂,精神不正常的人是不是影響脈相? “愿為具陳,令得分明”,這就是告訴你,前邊光那個還不行,還要考慮這么多因素,所以說專門有一篇叫《平脈法》,這就是它的書名,講的太具體了! 為什么很多人非要去攻擊,說這個不是張仲景的東西。沒必要,只要對我們有益就行。這是有關脈象變異,需要“平”才能知道,這個平實際上就是掌握了一個脈象的共同規(guī)律以后,就要掌握呼吸、運動、四季、精神以及疾病對脈象的影響,這就是平脈篇講的內容,大家可以仔細去看。 光講完這個還不能看病啊,怎么辦?后邊就是太陽病各篇開始了,一直到《金匱要略》的各篇,就要講每一個病的具體特征了。那么剛才涉及到說張仲景的脈學,講了寸脈、寸口脈、趺陽脈,這是他摸得最多的,再一個就是少陰脈,其實在《傷寒論》頭兩篇主要是這三個脈。他還告訴你摸脈的時候要用多大的力量,“三菽六菽重”,其實就是浮、中、沉取脈。 所以說,張仲景《傷寒論》的頭三篇真的要認真讀,再讀后邊的時候,你就覺得有綱有目了。因為只有到”目“的時候才能具體和病人對接上;只在你有”綱“的時候,你才能統(tǒng)領所有的病。你不能光學目不抓綱,對吧?毛主席那時候文革時要什么?要抓綱治國,你得抓綱領,綱舉才能目張。學傷寒也得這么學。 而且,古人寫書才不晉升,也不要名,寫個東西還得假借別人的名。《黃帝內經》,這根本就不寫自己的名,那你說他里面寫假東西干啥?除了名是假的,東西全是真的(眾人笑)。這種書的可信度是極高的,所以我們就不用去懷疑了,好好去學,要去看經典著作、看臨床醫(yī)家寫的書,然后在臨床中去驗證。這也是賈海忠教授一直在讀經典、一直在做臨床中的體會,確確實實是這樣的。 所以,青年中醫(yī)師一定要堅定信心:信經典,好好學,多臨證。 校對:都亞軍、賈岱琳、劉彥臣。 好看請點擊下方好看按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