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理學名臣張岳纂修的《惠安縣志·建置》載:“吾邑……開元以后屬晉江,至宋乃自為縣也。然今縣北龍窟嶺,下有古縣遺址,市廛私滹,與今治所頗相類?!?/p> 明著名方志學家何喬遠《閩書·方域志》載:“龍窟嶺下有古縣遺址,市廛名號,多類今縣。宋太平興國間,崔令移縣處也。” 足跡遍及全縣各都、鋪的縣令葉春及在其施政筆記《惠安政書》中載:“太平興國六年,始割晉江東鄉(xiāng)十六里置縣,然六都有古縣遺址,若始基于彼,后乃遷之,則今署非六年建矣。故老又傳建自崔令。自三、四都左旋至十都原屬興化,余屬晉江,尚未有證,闕之?!?/p> “按志,古縣在此。其遷置前不可考,尚有遺址,此何以稱也?由靈鷲而昆侖,北歷伏虎巖,至于穡山之陽。水自巖麓過之,前有鸛林、前黃之阪,稠居包絡,亦足觀矣?!?/p> 清乾隆《泉州府志》載:“龍窟嶺,在青山東數(shù)里,嶺下有古縣遺址?!?/p> 以上所載,言之鑿鑿,說明古縣確曾建過縣署。地方史學界普遍認為,在唐代,今惠安暨泉港屬晉江縣,因此處生齒日繁,而距晉江縣治又較為偏遠,為加強管理,晉江縣衙在鰲塘鋪古縣增設了一個官署,作為晉江縣分縣,治理今惠安、泉港等地,主理錢谷刑名諸事。 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的故事。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朝廷允準從晉江縣析出東鄉(xiāng)十六個里置惠安縣,首任知縣為崔知節(jié)。他覺得鰲塘鋪這官署太小,而且離較富庶的鄉(xiāng)鎮(zhèn)、漁區(qū)遠,就想要遷建新縣治。 一天夜里,崔知節(jié)在書齋中讀書,困極而眠,其間做了一個夢?;秀遍g有一身著戎裝的偉岸男子,竄進了縣署。崔知縣一見大驚,連忙跳下床,拱手相見,問道:“尊神有何見教!”那武將說:“我系青山人,遺有一石碣,來指點你建縣署之地?!贝拗h知是民間崇拜的青山公,忙下拜叩頭,懇求指點。青山公言他在病中曾神游惠安,選中一個地方,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人丁興盛,南北可通,山海兼利,且距泉州不太遙遠,正是崔知縣要建縣署的寶地。崔知縣大喜,要青山公指引他前往。青山公道:“明日惠風和暢,我有一小使,化為大蝴蝶一只,引你尋覓?!毖援吋措[去。 崔知縣一急,亦醒轉過來,天已大亮。他食畢便備馬出署,果有一蝴蝶翩翩而來,就在前頭引領。崔知縣策馬跟隨。行了半天,到了一個大村落,那蝴蝶卻已不知去向。崔知縣連忙下馬,望空叩謝青山公的指點,并在此村落一個莊家大院住下,安排遷建縣署之事。他督率民伕開辟建筑,把附近各村落連在一起。附近各村民眾聽說是青山公顯靈指點建縣署,便踴躍參建,獻工獻料,出錢出力。崔知縣很是高興,只是一直未曾發(fā)現(xiàn)那塊能指點他建縣署地點的石碣。 有一天,突有民伕前來稟報,說是地下挖出一個墳。崔知縣忙前去觀看,這墳并不大,既無尸骨,也無陪葬,碑記也沒有??墒窃谀寡ǖ纳钐?,民工們尋出一小塊青石板,崔知縣甚喜,畢恭畢敬地移入駐蹕處一看,上面果然刻有四句偈語:“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逢崔知節(jié),送我上青山。”這一定是青山公張悃的墳墓無疑了。崔知縣便在螺山之陽蓋起了惠安縣首座新官署。 還有一個有關“古縣遷惠安”的故事。崔知縣一心要移建縣署,鰲塘鋪百姓卻一直挽留,說若在鰲塘擴建縣署,他們愿竭盡全力相助。崔知縣出于無奈,心生一計,將兩地井水各盛一桶比稱重量,重者為建縣署地。由于事前已讓人在惠安井水中加鹽,結果惠安井水重于鰲塘鋪井水,因此縣署便從古縣遷往惠安縣螺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