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認識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常用藥物。 來源丨佳人有佳 春眠不覺曉,處處痛和腫 夜來睡不好,藥物知多少 一首短詩,深刻地描述了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心中的那個痛啊,對他們而言,一覺到天明,太難了…… 加之看到網(wǎng)絡上“治不好”“不死的癌癥”等消極信息…… 甚至感覺活不下去了,真嚇skr人,黃藥師想告訴大家類風濕關節(jié)炎并沒有辣么恐怖,惹不起咱還躲不起嘛,無法根治,但是病情完全可以用藥物緩解控制的啊! 圖片轉(zhuǎn)自網(wǎng)絡:www.sohu.com 下面就跟隨黃藥師一起學習一下常用治療藥物到底有哪些?都能干嘛子用? ★1.傳統(tǒng)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傳統(tǒng)DMARDs):起效慢,但可延緩病情,患者一經(jīng)確診,應盡早使用[1]。
黃藥師來劃重點啦:傳統(tǒng)DMARDs見效慢、可控制病情,但部分藥物孕期和哺乳期不能用[2]。 ★2.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主要是抗炎、止痛、消腫之用,適用于癥狀較輕時。
黃藥師又來劃重點啦:NSAIDs只能抗炎、止痛,不能阻止病情進展。 ★3.糖皮質(zhì)激素:主要是高效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用于炎癥明顯及急性發(fā)作者,見效快,但副作用較大,不推薦單用或長期大劑量使用[1]。 常用藥:氫化可的松、潑尼松(強的松)、地塞米松等。 黃藥師又又來劃重點啦:糖皮質(zhì)激素短小精悍。短期小劑量使用,效果精快;長期大劑量使用,副作用彪悍。 那有沒有一種藥既能快速起效又能緩解病情呢? 圖片轉(zhuǎn)自網(wǎng)絡:www.duitang.com 這么高端的名字,肯定有人疑惑生物制劑到底是何方神圣? 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依那西普、阿達木單抗,很多患者聽過吧,這就是傳說中的生物制劑。 與傳統(tǒng)藥物相比,這類生物制劑是針對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的靶向治療藥物,起效快、療效佳[3]。生物制劑僅抑制特定細胞因子,而對其他細胞因子影響較小,所以療效好,副作用小。 目前國內(nèi)外臨床上投入使用的主要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抑制劑,包括培塞利珠單抗注射液、阿達木單抗、英夫利昔單抗等。 圖片來源:佳人有佳公眾號 TNF-α抑制劑,顧名思義就是抑制或阻斷疾病發(fā)病中與TNF-α相關的某些重要環(huán)節(jié)。 那TNF-α這個罪魁禍首到底做了嘛壞事需要阻斷或抑制呢? TNF-α可影響滑膜中的各種細胞,如巨噬細胞、滑膜細胞、軟骨細胞和破骨細胞,誘導局部炎癥和血管翳形成,從而導致關節(jié)軟骨侵蝕和骨質(zhì)破壞[4],這正是類風濕關節(jié)炎最終造成關節(jié)畸形的原因。 黃藥師叒來劃重點啦:生物制劑又快又好。見效快,療效好,能改善病情。 但TNF-α抑制劑價格較高,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TNF-α抑制劑比較適合傳統(tǒng)藥物療效不佳或無法耐受的患者, 部分TNF-α抑制劑(有數(shù)據(jù)證實胎盤轉(zhuǎn)運量極少的生物制劑,例如培塞利珠單抗注射液)還可適用于處在特殊時期的患者,如打算懷孕的、正在懷孕的、正在哺乳的[2]。 有了這份藥物清單的你,再也不用天天問度娘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常用藥啦! 黃藥師最后再劃一遍重點:那些又想起效快又想療效佳的患者,使用傳統(tǒng)藥物療效不佳或無法耐受的患者在醫(yī)生指導下可以嘗試使用生物制劑。 而針對那些有生育計劃的育齡期患者或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則推薦使用有數(shù)據(jù)證實胎盤轉(zhuǎn)運量極少的生物制劑。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 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療指南. [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8,57(4):242-251. [2] Skorpen GC, Hoeltzenbein M, Tincani A, Fischer-Betz R, Elefant E, Chambers C, et al. The EULAR Points to Consider for Use of Antirheumatic Drugs before Pregnancy, and During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Ann Rheum Dis. 2016;75:795–810. [3] 李海燕等. 生物制劑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治療中的應用與進展. [J]四川醫(yī)學,2017,38(4):454-457. [4] Trace D, KlareskogL,Sasso EH,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agonist mechanisms of ac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Pharmacol Ther,2008,117(2):244-2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