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連山 從案例中感悟教育藝術 揚連山 之五:給孩子50%的幫助 有人到朋友家做客,無意中發(fā)現他的朋友為孩子擦皮鞋時只擦一只。他問朋友,朋友解釋說:這是創(chuàng)造性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因為這樣可以迫使孩子為了兩只鞋子一樣整潔,而自己動手將另一只鞋洗擦干凈。如果經常這樣做,就能使孩子形成自覺的衛(wèi)生習慣。這是一件多么小的生活瑣事,雖然只是少擦一只皮鞋,但由此產生的教育意義卻是深遠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教育。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的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對學生進行說教、囑咐,有時甚至訓斥。一見學生便喋喋不休,以為是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是為了學生好,認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不斷進步,才能使學生吸取教訓,才能讓學生“刻骨銘心”。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導致“超限效應”,其結果是自己的一番苦心,換來的卻是學生的無動于衷、反感、怨恨、逃避。其實,我們這些為人師者在教育學生時也應研究“幫助”的藝術,也要學會給學生50%的幫助。心理學原理告訴我:適當的“放手”更容易激起學生想象的浪花、好奇的漣漪、管理的自律、成功的愿望。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盡量做到“點到為止”,不要過多地干預學生,要為學生留點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反醒、總結。孩子們自由的心靈能夠在天空中“獨立”地飛翔,他們會覺得老師可親、可敬,會更尊重老師,會更多地和老師接觸,和老師交朋友,老師也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好教育學生的方法,該幫助時就幫助,能放手時就放手。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恰到好處,收到運物細無聲的效果,避免“超限效應”,使教育進入“無為而治”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境。 之六:智慧,只因換一個說法 法國女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有一個美麗的私人花因。每到周末,總是有人到她的園子里采摘游玩,弄得到處一片狼藉。管家讓人在林園四周圍上籬笆,并豎起“私人林園,禁出入內”的本牌,但仍無濟于事,園子依然不斷遭到踐踏。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請示。 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之七:袖手無言味更長——等待的藝術 等待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對未來的期盼,更是一種境界。只有用心靈呵護學生的老師,才會從含著露珠的嫩芽中嗅到碩果的清香。 之八:引而不發(fā) 有一個女生,不想讀書,經常上舞廳,經老師批評后,說不再去了。但有一個要求:不要告訴家長。老師說:“改了就不說,如果再犯,那就告訴家長。”學生答應了。不久,又發(fā)現她去了舞廳。老師問:“怎才叫我想信不相信你?”學生很自愧。老師說;“這次就算最后一次,倘若再出現我就告訴家長?!闭l知竟出現了第三次。怎么辦?后來了解到是別人拉她去的,老師明白這次是被動的,比過去有所進步,于是又對她說:“你不要讓老師失望,事不過三,再給你一次改正的機會?!睂W生低下頭,感動了,以后再也沒去過。 這位老師充分相信學生會自覺改正錯誤,因而采用了“引而不發(fā)”的期待的教育方法不僅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制約能力。所謂“引”,指的是引導、告誡、期待。所謂“罰”,指的是行政上的制裁、或行為上的處置。對于有缺點和錯誤的學生來說,教育、告誠、等待有時會比懲罰更要緊,有時“不罰”比“罰”效果更好。因為“不罰”、“等待”,更能顯示出它的長期的警示作用。在“不罰”中可以使學生保持一種“向上”的企求。如果草率地“罰”了,效果不好,就失去了威懾力量。一位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引而不發(fā)”,在等待中讓學生自主改正錯誤。而且,這種“引而不發(fā)”的方法,還可以使教師處于非常主動的地位上。本著相信學生、理解學生的態(tài)度進行有效的思想工作和必要的引導。期待著學生自我改正錯誤。這位老師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之九:農夫的智慧 農夫驅趕兩頭牛在耕地,一個商人路過,問農夫:“這兩頭牛,那一頭更能干?”農夫說:“他們干活都很盡力?!鄙倘寺犃瞬唤?。等到休息時,農夫把牛放在一邊吃草,回過頭來,俯在商人耳邊說:“西邊那頭更能干些。”商人奇怪地問:“剛才你為什么不告訴我?”農夫說:“如果我剛才大聲對你說了,那頭牛就會聽到,它已經很努力干活了,差不是它的錯,差是暫時的,我們要耐心等待,所以我只能對你那么說,否則它會更失敗?!?/SPAN> 故事給我很大觸動,農夫的智慧光彩奪目。我們教師和家長往往對每個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把每個孩子都想象成天才,想把每個孩子都塑造得完美,自覺不自覺地出現一些拔苗助長、恨鐵不成鋼的急功近利的言行,人為地給孩子造成了身心傷害,結果會欲速不達。韓國心理醫(yī)生提出“慢速培養(yǎng)”孩子的觀點——凡是不能操之過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懂得孩子的成長是有過程的,用心呵護每一朵花,不能急躁,要允許花開得“燦爛豐滿”,允許花開的“緩慢瘦小”甚至允許今春的花暫時不開,耐心等待、呵護、相信秋季能開放……孩子的成長和花草一樣,是有自己的花期的。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我們對孩子暫時的缺點與不足予以尊重、理解與寬容,積極地關注與耐心地等待,細膩地保護其自尊心與自信心。 我們必須承認、尊重孩子的差異,用心呵護每一朵花,耐心等待每一朵花開放,相信每一朵花都能盛開,這也是體現教師的睿智。 之十:別在冬里砍樹 一位父親在冬天砍掉一棵枯樹,到了春天,他驚奇地發(fā)現樹樁上又萌發(fā)了一圈新綠。于是父親對孩子說,當時我真的以為這棵樹已經死了,樹葉掉得一片也不剩,光禿禿的枝丫也不斷地往地上落,一點活力也沒有?,F在才知道,它看似枯死的軀干還蘊藏著活力。孩子,不要忘了這個教訓,不要在冬天砍樹。對于處于逆境中的事物,決不要得出消極的結論,耐心等待,冬天會過去,春天會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