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之我見 何謂中醫(yī)秘方?有多種意思,其中一種就是,你不知道,不了解的方子,那么這個梔子豉湯,你是否真的能理解其中的奧秘?《傷寒論》中的方劑,既可用治傷寒病,又可用治雜病,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尤其是那些由一個主方而衍化出來的方劑群,由此可見梔子豉湯用藥精妙,效專力強。梔子是入心經(jīng)的,具有清心熱、清虛熱的作用;淡豆豉具有清心除煩的作用,也可以用來預防、治療感冒。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今天,我就為大家詳細地論述下這個方子…… 組成與服法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傷寒論》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與主治 除煩止躁,清宣郁熱。 傷寒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甚者反復顛倒,心中懊惱,胸脘痞悶,饑不能食,舌苔薄黃膩,脈數(shù)。 本方由梔子、豆豉二藥組成,梔子苦寒,可導火熱下行,且因其體輕上浮,清中有宣,故與芩連之苦降直折不同。豆豉氣味輕薄,既能解表宜熱,又可和降胃氣,宣中有降。二藥相伍,既可清解胸表之熱,又可宣泄火郁之煩,還可調(diào)理氣機之升降出入,對火郁虛煩之證療效頗佳。 梔子苦寒,善清心胸煩熱以解火郁,豆豉味苦,能升散邪熱之結(jié),兩藥相須,一宣一降,宜泄火郁而除煩。 梔子,味苦性寒。其輕飄想到肺,色赤入心,瀉心肺之邪熱使之屈曲下行,從小便出,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熱厥心痛以平《本草備要》。故導熱下行從小便出,除上焦胸膈之郁火。 香豉,性甘微寒。色黑,形如腰子,故入腎,養(yǎng)陰清熱。其氣香竄。其性生發(fā),輕浮上行。宣泄心肺郁熱,甘辛微寒,解表除煩。和胃降濁,舒暢氣機。 梔子配香豉,清泄胸膈郁熱。郁熱一除則懊惱煩悶諸證消除,又可鼓動腎水上濟心陽,水火相濟,陰陽調(diào)和,邪熱自滅,君主自安。此方升中有降,降中有生,宣郁達邪,清熱除煩。 原 文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 76、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77、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375、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金匱要略》17 嘔吐噦下利 44、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丹溪手鏡》卷之上 舌上胎(三十九):熱也,津液結(jié)搏為膜在舌上,白滑者,邪氣初傳入里,客于胸中,梔子豉湯主之。 《金匱要略研究》:“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此處‘進’一詞,可能是指不得已的事情。另外,可能因藥中含有香豉,所以后人添加‘得吐則止’一句。有人據(jù)此而認為該方為吐劑,但梔子豉湯并非吐劑?!?/p> 《傷寒纘論》:“梔子涌膈上虛熱,香豉散寒熱惡毒,能吐能汗,為汗下后虛煩不解之圣藥。若嘔,則加生姜以滌飲?!?/p> 《目經(jīng)大成》:“表證未退,醫(yī)早下之,陽邪乘虛人里,固結(jié)不能散,煩熱懊儂,更以陷胸湯繼投,愈虛其虛,病不起爾。” 《經(jīng)方合方技巧》:“張仲景論梔子鼓湯是辨治郁熱證的重要基礎(chǔ)方,運用基礎(chǔ)方欲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必須重視因病變證機及病證表現(xiàn)而加減變化。梔子豉湯是辨治熱郁證的重要的基礎(chǔ)方,由梔子擘、十四個(14g),香豉綿裹、四合(10g)所組成,以清透郁熱為主?!?/p> 左季云:“梔子苦能瀉熱,寒能勝濕,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證。豆制而為豉,輕浮上升,化濁為清?!瓌┓謨勺钚?,凡治上焦之藥皆然?!?《傷寒論類方匯參》) 程應旄:“蓋梔子氣味輕越,合以香豉能化濁為清,但使涌去客邪,則氣升液化,而郁悶得舒矣?!?《醫(yī)宗金鑒》) 《傷寒來蘇集》:梔子苦能泄熱,寒能勝熱,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煩憒憒,懊憹結(jié)痛等癥;豆形象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煩熱悉除矣。 《成方便讀》:梔子色赤入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煩熱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緩;豆豉用黑豆窨而成,其氣香而化腐,其性浮而成熱,其味甘而變苦,故其治能除熱化腐,宣發(fā)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后入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則力過耳。 方 歌 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 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后豉法煎奇。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脾陽不足,平日大便溏薄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必須配以干姜等。 ![]() ![]() 梔子豉湯為“虛煩”火郁證而設(shè)。其病機為火熱邪氣蘊郁,而使胸膈氣機阻塞不利?;甬斍逯?,郁當發(fā)之,故用梔子豉湯清宣郁火??捎糜诨鹩糁畤I吐、胃痛等。(《消化病經(jīng)方治驗》) 外敷治療癃閉的方法。具體用法為黑山梔9克,豆豉12克,研末,用青蔥一握,食鹽一匙共搗成,外敷于臍下關(guān)元穴。然即將此方告之彭教授。讓其試用之。1周后,戚女士前來復診,告之用外敷方后,小便隨即通暢,腹脹等諸癥也隨之消失,跟隨抄方的學生聽了也眾口稱奇。梔子性滑向下,故張仲景有“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說,豆豉性輕浮上行,二藥同用,升清降濁,調(diào)暢氣機,氣化則尿能出矣。(《顏氏內(nèi)科學術(shù)經(jīng)驗叢書顏乾麟醫(yī)話醫(yī)論醫(yī)案集第一輯》) 此清解表里虛熱及陽明在經(jīng)邪熱之方。 梔子豉湯類方共計8方,包括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姜豉湯、梔子厚樸湯、梔子干姜湯、枳實梔子豉湯、梔子柏皮湯及梔子大黃湯。 濕溫病出現(xiàn)心煩,乃是濕熱之邪蘊郁于胸的一種見證,除心煩證外,往往胸滿為甚,三仁湯能清利三焦之濕熱,而不能治療胸中之火郁,而黃芩、黃連又因苦寒直折,有冰伏濕邪,郁遏氣機之弊端?!敖?jīng)方”與“時方”接軌的梔子豉湯與三仁湯,既能清熱除煩,開郁理氣,而又不撓于濕熱邪氣,有利而無害,發(fā)揮了“古今接軌”之能事。 劉渡舟認為,少陽為營衛(wèi)氣血陰陽運轉(zhuǎn)之樞紐,喜條達惡抑郁,若情志抑郁不遂,使少陽樞機不利,氣機不達,則陽不入陰而導致不寐,可伴有口苦、頭眩、胸脅痞滿、脈弦等肝膽氣機不利之癥。又氣郁日久,必化火傷陰,煉津成痰,痰火上擾心胸,而使不寐加重,煩躁不寧。治療宜宗“火郁發(fā)之”“木郁達之”的原則,以疏肝開郁為大法,兼以清火化痰、重鎮(zhèn)安神為佐,方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溫膽湯三方加減。其中小柴胡湯疏利肝膽氣機,梔子豉湯清熱除煩,溫膽湯化痰安神。俾樞轉(zhuǎn)氣活,熱退痰化,則一身之氣機通利,營衛(wèi)氣血相貫如環(huán),陽入于陰,神斂于心肝則人自寐也。 結(jié)胸的躁煩、心中懊憹與梔子豉湯證鑒別:梔子豉湯證是無形邪熱留擾胸膈,雖有煩躁,心中懊憹,但按之心下濡(見375條),一般不痛。大結(jié)胸湯證是水熱互結(jié),為有形之實邪阻滯,故心下硬痛。兩證病因、病機都有區(qū)別,自不難辨。 梔子所治的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是陽明病汗吐下后余邪未盡,郁滯于肺胃之間的氣分郁熱輕證,屬實證范疇,且多夾有氣滯、濕滯;梔子能清肺胃之熱,解氣分之郁,化肺胃氣分之濕,故能治療此證。 梔子豉湯類方均苦味甚,難以吞咽,但適合本類方治療的患者卻不畏其苦或口中不覺苦,待癥狀緩解,舌苔漸退后會越喝越苫,這也是疾病向愈的—個指征。本方梔子必須生用,除煩清熱作用強,炒黑則療效大打折扣。先煮梔子,后內(nèi)香豉,意在梔子取其味,香豉取其氣,香豉氣味輕薄,煎久則失掉宣散之功。豆豉目前的炮制方法無統(tǒng)一規(guī)范,編者尚未完全了解其炮制的配料和方法,或溫或寒之性不明,所以常以連翹代之,其除煩解熱宣透之用甚佳。本方有單獨運用的機會,但更多是和柴胡、半夏、黃連等類方合用。若兼見神疲、氣短,加炙甘草;惡心欲嘔或嘔加生姜;心下部硬滿而痛或大病初愈過食油膩、大便干結(jié),加枳實,甚則加大黃。時方中如連樸飲、桑杏湯、蔥豉桔梗湯等均含有梔子豉湯。諸梔子豉湯類方后均有“得吐后,止后服”一語。臨床所見,吐與不吐兩種情況皆有。若煩郁于上,服藥后火郁得宣,正氣趁機驅(qū)邪外出,吐而作解者有之;若熱輕而抑郁不甚,服后不吐者亦有之。由此可提示醫(yī)者,用此方時,應事先向患者交代服藥后的反應,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驚恐。 此非吐法之主方也,因誤汗吐下后,正氣已傷,邪留上焦,擾動陽氣,因生煩熱,無論虛煩實煩,皆宜此方取吐,虛煩者,若經(jīng)中所指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 ,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按之心下濡,舌上胎饑不能食,不結(jié)胸,但頭汗出,皆虛煩之候也,實煩者,若經(jīng)中所指胸中窒,心中結(jié)痛,皆實煩之候也,此方主宣膈上之熱,使得涌吐而解,若本有寒分者不宜,故經(jīng)有病患舊微溏不可與之戒。 今人用梔子俱炒黑,不能作吐,本方生用,故入口即吐也,香豉蒸 而成,性主上升,故能載之以作吐,乃吐法中之輕劑也。 凡用吐法,當先審邪之高下,心下滿而硬痛者。結(jié)胸證也,宜陷胸法,心下痞硬者,虛痞也,宜瀉心法,此則心中懊 ,心中結(jié)痛,心下濡,故宜涌吐,毫厘千里,須當辨之。 ![]() 藥 解 梔子,《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治五內(nèi)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鼻,白癩,赤癩。 《名醫(yī)別錄》:大寒,無毒。療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藥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干,目赤腫痛。 梔子的作用:“散瘀郁之熱”、“利尿通淋治疸”、“熱病食勞復”(即清火之余利血水)。而在梔子豉湯中,梔子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散胸膈瘀郁之熱。 梔子苦寒清熱,但因其體輕而上行,清中有宣,與黃芩、黃連苦降直折不同。凡火熱郁而煩者,非梔子不能清,所以時方的丹梔逍遙散及越鞠丸的火郁證都用梔子而不用其他。 朱丹溪所使用的越鞠丸,治療氣、血、痰、濕、食、火六種郁證,其中即用梔子,以治火郁為主。 《傷寒貫珠集》:散胸中邪氣,徹熱,除煩止躁。 梔子是入心經(jīng)的,具有清心熱、清虛熱的作用。 張仲景用梔子開火郁治虛煩。 淡豆豉又叫香豉,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的發(fā)酵加工品。取桑葉、青蒿等做湯煮黑豆,等煮透湯盡后,再置容器內(nèi),用煎過的桑葉、青蒿等渣覆蓋,悶使發(fā)酵至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凈,置容器內(nèi)再悶15~20天,充分發(fā)酵、香氣溢出,而得名香豉。 生大豆(黑豆)味甘,平,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jié)積、內(nèi)寒,殺烏久服令人身重,熬屑,味甘,主治胃中熱,去腫,除痹,消谷,止腹脹,生太山,九(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 《名醫(yī)別錄》:【豉】味苦。寒。無毒。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 《藥性論》:【豆豉】得醯良。殺六畜毒。味苦甘。主下血痢如刺者。豉一升。水漬才令相淹。煎一兩沸。絞取汁。頓服。不差??稍俜S謧┝「雇凑?。豉一升。薤白一握。切。以水三升。先煮薤。內(nèi)豉。更煮湯。色黑。去豉。分為二服。不差再服。熬末。能止汗。主除煩躁。治時疾熱病。發(fā)汗。又治陰莖上瘡痛爛。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熱食酒菜蒜。又寒熱風。胸中瘡。生者可搗為丸服。良。 豆豉透邪之余又能化瘀,補虛。虛,不只是沒有病理產(chǎn)物,也有點虛的意思。胃中空虛??蜌鈩与酰嚥荒苁车燃词?。 方中用梔子配香豉,香豉味苦,“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煩躁滿悶”,可見豆豉在表可以加強梔子的解熱作用,在里能夠幫助梔子開郁熱。而當出現(xiàn)“反復顛倒”時,又有躁的表現(xiàn),香豉在這里又能夠瀉陰水陰氣來除躁動。此方清熱之余可以化瘀散水,兼補中。 吉益東洞《藥征·梔子》:主治心煩,旁治發(fā)黃?!端幷鳌ざ刽罚褐髦涡闹邪脩?,旁治心中結(jié)痛及心中煩滿。 姜春華先生曾經(jīng)指出,豆豉并無發(fā)汗作用,也沒有催吐作用,先生總結(jié)其用有四﹕除煩;調(diào)理腸胃;有輕微解熱作用;作治寒性哮喘的砒制劑紫金丹的賦形劑。(上海成藥名寒哮丸)。 李孔定先生則認為豆豉為滋陰之品,功能滋腎寧心,開胃消食,其滋陰之力不及地黃麥冬,但無地麥之呆滯礙胃,因此用于內(nèi)熱尚盛,陰未大虛者,與梔子合用,頗為合拍。外熱尚盛,微見陰虛,與蔥白合用,亦甚相宜。豆豉加鹽即為食品,李時珍曾說它“香美絕勝也”。今天對其成份的研究證實了:豆豉富含蛋白質(zhì),并分解出多種氨基酸,此外還含鈣、鐵、磷及多種維生素,有幫助消化,增加食欲,消除疲勞,增強腦力,減慢老化,提高肝臟解毒能力的作用。所以在初起惡風發(fā)熱無汗,配蔥白之發(fā)汗(蔥豉湯);太陽初傳陽明,虛煩不眠心中懊憹,胸悶,配梔子之清熱(梔子豉湯);溫毒熱入營血,發(fā)斑,配生地黃(黑膏),皆取其平和之性,香美之味,既有滋養(yǎng)營陰,又調(diào)氣和中之長。 豆豉氣輕味薄,既能宣熱透表,又可和降胃氣,宣中有降,善開火郁,同梔子合用治療火郁虛煩甚為合拍。淡豆豉具有清心除煩的作用,也可以用來預防、治療感冒。 豆豉,就是黑豆經(jīng)發(fā)酵而成,既是食物,又可作為藥物使用。黑豆經(jīng)過發(fā)酵后,就具備了發(fā)汗的作用,中醫(yī)有個簡便廉驗的治感冒的方子叫“蔥豉湯”,就是用蔥和豆豉兩味一起煮水喝,治療風寒感冒輕證效果不錯,而且不用走出廚房就能配得上。在梔子豉湯中,是借助豆豉的發(fā)散來宣發(fā)郁滯,使蘊藏于體內(nèi)的郁熱更容易被清理掉。豆豉不但作為發(fā)汗的藥物使用,還是一種美味的食物,蛋白含量高,可以為人體補充營養(yǎng)。 方藥加減 ![]() 若未經(jīng)下,煩悶及多痰頭痛,以赤小豆、苦瓜蒂為散主之。蓋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燥可去濕,赤小豆燥物也。夫病未經(jīng)下,元氣雖虛未損,頭痛挾痰,又似實癥,故用二物在上,吐而奪之,誠為快利。今人唯知汗、下,而吐法全不能講究,何哉?丹溪日:吐中就有發(fā)散之義。戴人亦謂吐法兼汗。鏡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燒鹽調(diào)熱童便,本治霍亂攪腸,愚以治傷食瞼腫,痛連胸膈,飲而三吐之,亦效。所謂死方活用,全者多矣。 少氣者,加甘草(即梔子甘草豉湯)。 嘔者,加生姜(即梔子生姜豉湯)。 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梔子干姜湯)。 腹?jié)M,起臥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實、厚樸(即梔子厚樸湯)。 勞復、食復者,加枳實,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黃(即枳實梔子豉湯)。 若胸中窒或心中結(jié)痛者,則仍用原方而不必加藥。若少氣者,則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若嘔者,則加生姜,名梔子生姜豉湯。若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則減香豉,加厚樸、枳實,名梔子厚樸湯。若勞復發(fā)熱,心中懊憹者,于原方再加枳實,名枳實梔子豉湯。若兼中寒,身熱胸煩而大便反溏者,則減去香豉,另加干姜,名梔子干姜湯。若因濕熱發(fā)黃,兼見身熱、心煩、脈數(shù)等癥,則減去香豉,加入黃柏、甘草,名梔子柏皮湯。若治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則于本方加大黃、枳實,名梔子大黃湯。 葉氏認為本方能“解其(脘腹)陳腐郁熱”,常加杏仁、郁金、瓜蔞三味。他在《眉壽堂方案》中將梔豉湯與小陷胸湯作了比較,說:“蔞、連、枳、半,只治有形有滯,寒熱未能開提,懊憹氣結(jié),況無汗為煩,表里氣機不行,顯然窒閉,宗仲景梔豉湯一升一降,以開其結(jié)。”他講梔豉湯用于: (1)風溫入肺,肺氣膹郁:癥見形寒頭脹身疼、咳嗽懊憹、胸脘痞滿、紅疹神迷,除加入杏、郁、蔞三味外,形寒加蘇梗,不飲加橘紅,肺熱加桑葉,神迷加菖蒲,里熱甚加連翹、黃芩。 (2)暑濕內(nèi)侵,肺胃不和:除加入杏、郁、蔞三味外,如痰多咳嘔加石膏、半夏;頭暈、脘中食不下,加竹葉,滑石;頭脹脘悶不饑、腹痛惡心,加橘紅、半夏、厚樸、黃芩、滑石;不饑不食,機竅不靈,加枳殼、桔梗、降香。 (3)熱病后熱邪內(nèi)郁,致不饑能食脘痞:加半夏、枳實、廣皮白,或白蔻、杏仁、桔梗和胃。 (4)秋燥咳嗽:如右脈數(shù)大,加桑葉、杏仁、沙參、貝母,成桑杏湯;如脈沉弦,加杏仁、蔞皮、郁金、沙參、橘紅、苡仁。 (5)久咳音嘶:加杏仁、蔞皮、郁金、石膏以清泄肺胃蘊熱。 (6)咳血、吐血:如咳血痰多,喘逆脘悶,納少,脈數(shù)促,加杏仁、桔梗、蔞皮、郁金、蘇子、降香:如吐血不饑,加杏仁、蔞皮、郁金、橘紅宣開。 (7)木火犯胃,納谷哽噎:加郁金、黃連、生姜、半夏、丹皮、竹茹,或加杏仁、蔞皮、郁金、橘紅、枇杷葉苦辛泄降。 (8)肺胃痰熱,脘痞不饑:加杏仁、蔞皮、郁金、枇杷葉,或竹茹、或橘紅以理氣分;如痰熱阻滯,則加杏仁、蔞皮、郁金、桃仁、降香、白金丸。 (9)津傷噫氣:加橘紅、半夏、竹茹、石斛養(yǎng)胃。 (10)肝郁胃痛:未化熱,加杏仁、蔞皮、郁金、枇杷葉;已化熱,加杏仁、蔞仁、郁金、竹茹、半夏曲,或加金鈴子散止痛。 (11)濕熱腸痹不通便:加蔞皮、杏仁、郁金,或再加枇杷葉、紫菀、枳殼、蔻仁開痹通便。 (12)濕熱喘腫便少:加杏仁、枇杷葉、滑石、苡仁、通草、茯苓皮清利三焦。 (13)濕熱發(fā)黃:加連翹、赤豆、通草、花粉、保和丸清熱宣郁。 (14)痰火眩暈:加羚羊角、連翹、廣皮白、半夏曲,以清少陽和陽明。 梔子豉湯類方所治療的疾病也多離不開“煩”和“胸中懊儂”等主證,不同的足針對兼證而作相應的化裁。梔子厚樸湯所主“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79),為氣郁化火,火熱擾于胸膈,累及脘腹所致?!额惥鄯綇V義》說“心煩,當作虛煩,腹?jié)M,亦非實滿也”?!案?jié)M”為厚樸枳實所主,是指無形之熱蘊郁腹中,氣機雍滯致滿,與剛明腑實之滿有別,所以雖滿不痛且按之尚軟稍有抵抗,如按橡膠氣枕,或患者門感胸腹脹滿如朽物堵,時作時止。腹?jié)M因氣滯所致,所以納呆、嘔惡、噫氣等癥意在言外,因熱并未與有形之物相結(jié),所以大便正常,或僅便干難解。另外,有舌紅苔或滑膩或黃,脈或滑或數(shù)等癥可見。梔子證多有舌質(zhì)紅,厚樸證多有膩苔。煩熱較重者,也可加連翹、黃芩、石膏等以加強瀉火。梔子干姜湯所主為“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80)?!吧頍岵蝗?,微煩”是梔子證,“大下之”含義為腹瀉或便溏,雖下利而不臭,屬于干姜證,仲景每于誤下后用干姜,此是經(jīng)方定式。本方證多見于脾胃素虛之人感受溫邪,熱擾于上而寒凝于中,或本為梔子豉湯證卻用大黃之劑,舊疾不去又添新癥。梔子大黃湯所主“酒黃疸,心中懊儂,或熱痛”(《金匱要略》第十斤篇第十五條)。大黃“推陳致新”,本方僅用一兩,又非后下,可知非通腑滌腸之用,而是以之瀉熱行瘀利疽;枳實宅胸中或心下痞痛,這兩味藥的作用可從大柴胡湯中細細體會。仲景用本方治療因嗜酒過度而積郁成熱之酒黃疸,但臨證不必受此局限。凡一身盡黃,身熱口渴,心中熱痛,懊儂不寧,不思飲食,時時欲吐,小便短赤,苔黃,舌紅,脈沉數(shù)者皆可用之?!斗段母]嫛份d以本方加海金沙治一濕熱黃疸患者,服藥后瀉下數(shù)次,病情好轉(zhuǎn),最后改以逍遙散收功。另外,《傷寒論》第392條云:“太陽病差后,食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方后注:“若有宿食,內(nèi)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該方所用藥物與本方相同,讀者可將其方證與本方互參。梔子柏皮湯由梔子、甘草、黃柏組成,所主“傷寒身黃、發(fā)熱”(262)。仲景治療黃疸的方劑很多,本方所主究竟為何種黃疸?可從吳謙的《醫(yī)宗金鑒》中尋求答案。該書說:“傷寒身黃發(fā)熱者,設(shè)有無汗之表,宜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可也;若有成實之里,宜用茵陳蒿湯下之亦可也;今外無可汗之表證,內(nèi)無可下之里證,故惟宜以梔子柏皮湯清之也”?!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謂黃柏主“黃疸”,《別錄》謂其“主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因此,除了治療黃疽外,本方還可以治療皮膚病和眼病?!额惥鄯綇V義》載:“治洗眼珠黃赤熱痛甚者效,又胞瞼糜爛癢痛,及痘瘡落痂以后,眼猶不開者,加枯礬少許洗之,皆妙”。本方擴大運用于下半身疾病時要與二妙散對看,區(qū)別在于二妙散所主濕熱并重,本方所主則偏于熱盛。 ![]() 醫(yī)案舉隅 ▼ 虛煩醫(yī)案,袁某,男,24歲?;紓異汉?,發(fā)熱,頭痛,無汗,予麻黃湯一劑,不增減藥味,服后汗出即瘥。歷大半日許,患者即感心煩,漸漸增劇,自言心中似有萬慮糾纏,意難摒棄,有時悶亂不堪,神若無主,輾轉(zhuǎn)床褥,不得安眠,其妻倉惶,恐生惡變,乃復迎余,同往診視。見其神情急躁,面容怫郁。脈微浮帶數(shù),兩寸尤顯,舌尖紅,苔白,身無寒熱,以手按其胸腹,柔軟而無所苦,詢其病情,曰,心亂如麻,言難表述。余曰無妨,此余熱擾亂心神之候。乃書梔子豉湯一劑: 梔子9克,淡豆鼓9克。 先煎梔子,后納豆豉。一服煩稍安,再服病若失。 (《湖北中醫(yī)醫(yī)案選集·第一輯M978:18) 按語:傷寒發(fā)汗后出現(xiàn)心煩,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表邪仍不解,表證仍在,可改用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之法,如《傷寒論》57條:“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另一種是汗后邪去,表證已解但有余熱留擾胸膈,則用梔子豉湯以清熱除煩。本案汗后心煩,而身無寒熱,舌尖發(fā)紅,邪氣入里化熱之象,則屬于后一種,故用梔子豉湯湯取效?!秱t(yī)驗案精選》 心悸(病毒性心肌炎)魏蓬春醫(yī)案 陳某某,男,l3歲,1983年11月5日初診。一周前感冒發(fā)熱,家長給服感冒藥后好轉(zhuǎn)(藥名不清),五天前晚上發(fā)熱又起,仍給服前藥,但熱不退,且見心煩、心悸、寐差。經(jīng)某醫(yī)院西醫(yī)檢查:體溫37.8℃,心率132次/分,律整,第一心音稍弱,各瓣膜區(qū)未聞及雜音,心界不增大。心電圖檢查:一度房室傳導阻滯,T波低平。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因家屬不同意住院,門診醫(yī)生給予青霉素等抗生素、維生素c、三磷吱腺昔、乙酰輔酶A等治療三天,癥狀元改變而來就診?,F(xiàn)癥:發(fā)熱,心煩悶,心悸心慌,寐差納呆,惡心嘔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黃,脈數(shù)。證屆邪熱內(nèi)揭,熱擾心竅,治宜清宣邪熱,寧心除煩。處方; 山梔子10克,淡豆豉15克,淡生姜3片,姜竹茄6克。3劑。 11月8日二診,L1煩,心悸、惡心、嘔吐見減,仍納差,苔薄黃,脈稍數(shù),守上方加雞內(nèi)金6克,懷山藥15克。再進2劑。 11月10日三診:心煩、心悸、惡心、嘔吐止,飲食漸增。復查心電圖:竇性心律。予一味薯茹飲調(diào)理善后。(新中醫(yī)1985;(3):46) 按語:病毒性心肌炎屬西醫(yī)的一種心臟疾病,中醫(yī)雖無此病名,但本患者病機系熱邪內(nèi)揭,內(nèi)擾心竅,故僅投以梔子豉湯加味清宣邪熱而起沉屙。《傷寒名醫(yī)驗案精選》 小兒夜啼魏蓬春醫(yī)案,龍某某,男,11個月,1983年10月4日就診?;純喝胍箘t躁動不安、啼哭一周余。曾經(jīng)他醫(yī)用導赤散等治療無效,因而來診。小兒除上述癥狀外,伴有納減,大便正常,小便赤而異臊,舌質(zhì)紅、苔薄黃,指紋紫紅。此屬熱擾胸膈證,治宜清熱除煩。處方: 山梔子4克,淡豆豉8枚2劑,諸癥消失。(新中醫(yī)1985;(3>;46)按語:患者系嬰兒,不會訴說,醫(yī)者難知其患懊煩證,但聯(lián)系到他醫(yī)用導赤散無效,小便赤而異臊,舌紅、苔薄黃等一派熱象,旦入夜則躁擾啼哭,應視之為熱擾胸膈,虛煩懊煩證,故投本方獲效?!秱t(yī)驗案精選》 肛門瘙癢醫(yī)案 ,57歲男子。痔核手術(shù)3次之后,肛門周圍瘙癢,入夜癢尤甚,身熱,虛煩不得眠。得心中懊儂等《傷寒論》條文之提示,與梔子甘草豉湯,服3周痊愈。(大塚敬節(jié)氏《漢方診療三十年》) 肺炎醫(yī)案 40歲婦女,高達40℃持續(xù)數(shù)日,因腦癥發(fā)譫語狂亂之狀。根據(jù)患者主訴,胸苦,由胸正中線至右乳下苦悶,咳嗽,咳鐵銹色痰,舌苦厚而褐,尚有津液,脈沉遲。腹診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壓之苦悶,誘發(fā)咳嗽。右胸遍及濁音與大小水泡音,診為大葉性肺炎。與柴胡桂枝湯、桃核承氣湯小量煎服,未能好轉(zhuǎn)。翌日出診,口渴,水一刻不離開,喘急并有呼氣性困難。呼氣有如呼嚕呼嚕奇異之聲,處于煩躁悶亂狀態(tài),顏面潮紅,無因而胸煩苦悶。體溫39℃。因有“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急迫之狀”,根據(jù)大冢敬節(jié)建議,與梔子甘草豉湯。服后時余,黏痰排出,奇異呼吸音消失,熱解,食欲增進,咳嗽亦顯著好轉(zhuǎn),數(shù)日痊愈。(作者治驗《漢方治療百話》) 抑郁癥醫(yī)案,張某,男,43歲?;颊甙肽昵耙蚯橹敬碳ざ饾u出現(xiàn)情緒低落,興趣下降,不愿與人交流,心煩,失眠,入睡困難,甚至徹夜不寐,曾自服舒樂安定,癥狀無緩解。近日自覺癥狀加重,整日悶悶不樂,焦慮心煩,恐懼,怕獨處,無興趣,納差,失眠,二便可。舌紅苔黃,脈弦。 辨證為肝郁氣滯,氣郁化火郁于中焦,診為郁證。 治以疏肝泄熱,鎮(zhèn)心安神。 方藥:生梔子15g,淡豆豉10g,白芍10g,酸棗仁30g,枳殼10g,陳皮10g,當歸10g,煅磁石30g,合歡皮30g,合歡花10g,雞內(nèi)金30g,萊菔子30g,龍膽草10g,生龍牡各30g,厚樸15g,五味子10g,香附10g,首烏藤30g,郁金10g,蓮子心10g。 水煎服,早晚溫服,每日1劑,7劑1療程。 患者服用1周后,焦慮心煩,納差等癥狀明顯減輕,入睡也較安穩(wěn),余癥也較前緩解,且脈象較前和緩。后隨癥加減調(diào)治而愈。 按: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本證為情志所傷,肝失調(diào)達,故見情緒不穩(wěn)。肝郁氣滯,克制脾胃,故見納差。氣郁日久化火,上擾心神,火郁胸膈,故見失眠,焦慮心煩。故用生梔子、淡豆豉、龍膽草,蓮子心清火除煩,合歡花、合歡皮、枳殼、白芍、厚樸、香附、郁金、萊菔子疏肝解郁行氣,五味子、當歸、煅磁石、生龍骨、生牡蠣、酸棗仁、首烏藤鎮(zhèn)心安神或養(yǎng)心安神,雞內(nèi)金健脾運化諸藥。 治吐傷胃津,噫氣,下瀉氣:據(jù)兩番探吐,脘痛立止的情況。,可見吐法是有效的,可是,氣固宣暢,胃津未能無損,風木來乘,致發(fā)生多噫、多下泄氣的癥狀,葉氏從診脈右大,并不搏指,證明胃津受傷,故確立調(diào)和中焦之法,用梔子豉湯加橘紅、半夏、竹茹、石斛:并注意調(diào)護,少少進谷以養(yǎng)胃。(嘔吐門吳案) 一男性患者,因外感風寒,發(fā)熱不退,數(shù)日后出現(xiàn)心中懊儂,坐臥不安。脈數(shù)、苔黃,遂辨為“火郁”之證。乃予梔子豉湯一帖?;颊叻幒螅s食頃而煩亂更甚,未兒即吐,吐時氣往上涌而頭身汗出,病從此而愈(《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 某女倒經(jīng),有心煩,夜臥翻覆輾轉(zhuǎn),按其劍突下部位,訴有明顯憋悶及疼痛感,脈寸關(guān)間滑數(shù)有力等證(《仲景方藥古今應用》)。仲景原文有“若嘔者,梔子生姜政湯主之”,嘔吐加生姜,是經(jīng)方慣例之一。 胸膈郁熱醫(yī)案,陳某,男5歲,5月前因高燒,抽風,昏迷。西醫(yī)疑為“腦炎”,經(jīng)治療病情緩解,但遺有神智錯亂哭笑無常,煩躁不安,曾進中西藥未見效果。察其面色紅光,口唇鮮紅,舌質(zhì)紅而苔薄黃,脈滑微數(shù)。此屬胸膈郁熱夾痰阻滯心包之象,治宜清透郁熱、豁痰開竅、鎮(zhèn)心安神。于是用梔子豉湯加竹瀝適量,送服安宮牛黃丸。1日3次每次半粒。與服旬日諸癥悉解,再服一旬鞏固療效。 王某,女,30歲,護士。鄰人惡作劇,毒死家養(yǎng)母雞五只,氣憤難忍,然力小勢薄,不得伸張,噯逆嘆息,胸脘脹悶,未幾更增心煩不寧,坐立不安,吞咽時胸骨后灼痛難忍,及于后背。消化科診為食管賁門炎,服用螺旋霉素、B族維生素等治療,逾月不見轉(zhuǎn)機,改求中藥。望其舌邊尖紅,苔黃白相雜。診其脈,沉滑略數(shù)。 觀其脈癥,此懊惱證也。因氣郁在胸,肝木不達,日久化火,上逆而不降,填胸擾心。治宜清熱除煩。宣郁寬胸。擬梔子豉湯加味: 梔子10g 豆豉15g 紫蘇10g 連服三劑,懊惱不再,諸癥俱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