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山之石】試論“歷代琴式”的變化 ──兼及故宮博物院落霞式古琴的斷代 編者按: 一年前《國家寶藏》熱映期間,我有一篇隨手小文《國家寶藏》中的浙江博物館“彩鳳鳴岐”琴真的是唐琴么?——或許不是!閱讀量5000多,受到了很多業(yè)內(nèi)外人士的關注,據(jù)說連浙博內(nèi)部人士也進行了轉發(fā)。因為是隨手小文,我也沒過多展開和引用資料。另外作為一個艱苦創(chuàng)業(yè)大軍中的工匠,也無暇撰文展開,且我水平和閱歷均有限。 我當時文中有個觀點是“鳳鳴岐山”這種落霞制式唐代是沒有的,當時有很多朋友拿著古書跟我說漢代就有了。其實此落霞非彼落霞,今轉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劉岐榮文章供琴友參考,以窺一斑。 我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真相,或許只殘存一個道理。 原文: 內(nèi)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明、清十三種琴譜中的“歷代琴式”中虞琴式、伶官式、 師曠式、鳳素式、鳳勢式五種琴式與流傳下來古琴實物的對比,說明流傳下來的 古琴琴式與“歷代琴式”是一致的。同時,作者運用琴譜中“歷代琴式”的記 載,簡單分析了故宮博物院藏落霞式“可伴”琴,證明落霞式琴是明代才有的。? 關鍵詞? 明、清琴譜? 歷代琴式? 鑒定作用? 明代? 落霞式? 正文 2005年筆者在工作中開始接觸了一些古琴資料和古琴書籍,其中就有査阜西先生編輯整理的 《琴曲集成》 ,此書201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30冊,書中載有明、清琴譜所收入“歷代琴式”,是比較 完整的古琴琴式資料,其中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太音大全集》、嘉靖十一年(1532)《風宣玄品》、 萬歷十八年(1590)《琴書大全》、萬歷二十四年(1596)《文會堂琴譜》、萬歷三十七年(1609)《陽春堂琴 經(jīng)》、萬歷三十九年(1611)《琴適》、天啟三年(1623)《樂仙琴譜》、崇禎七年(1634)《古音正宗》,計明 代琴譜8種;清康熙九年(1670)《琴苑心傳》、康熙三十一年(1692)《德音堂琴譜》、康熙六十年(1721) 《五知齋琴譜》、乾隆二十年(1755)《蘭田館琴譜》、光緒二年(1876)《天聞閣琴譜》,計清代琴譜5 種??傆?3種琴譜。其中刊刻最早的琴譜明代永樂《太音大全集》,也是目前為止年代最早帶有琴 式的琴譜,年代最晚的帶有琴式的琴譜是清光緒《天聞閣琴譜》。幾年來,筆者通過工作中對古琴資 料的整理、書籍的學習,對琴譜中的“歷代琴式”有了些許的認識,并嘗試加以分析,是否正確,尚祈前輩和鑒家指正。 一? “歷代琴式”反映傳世古琴的風貌 “歷代琴式”為歷代古琴家收集、整理古琴各種形式的圖形,并 刊刻在古琴琴譜中,供古琴家們了解、認識各種古琴琴式的發(fā)展歷 史。筆者通過對13種琴譜中琴式的學習,將之與傳世古琴進行反 復比對,認為琴譜中的“歷代琴式”基本是準確可靠的,對流傳下來 古琴琴式的認識以及古琴的斷代具有積極意義。下面舉五種古琴琴 式試作分析。 1.虞琴式 虞琴,又叫“虞舜琴”。在十三種琴譜中,沒有此種琴式的是明 代《樂仙琴譜》和清代《蘭田館琴譜》兩種;十一種有虞琴式的琴譜中 (明代7種,清代4種),文字基本一致。其中明代《文會堂琴譜》虞 琴式與今天流傳下來的虞琴式古琴最接近。為平頭,有項,項至肩 兩側為由內(nèi)向外弧線,從肩部兩邊向下縮至腰,腰兩邊是內(nèi)凹小半 月形〔圖一〕。今天流傳下來的虞琴式古琴有天津博物館藏宋“玉壺 冰”琴〔圖二〕,形式為圓頭,項至肩比琴譜中的琴式略長些,肩到 尾均與琴譜中琴式基本一致??梢钥闯觯僮V中的虞琴式與今天流 傳下來的“玉壺冰”琴的特點基本一致?!坝駢乇鼻?,“朱漆、純鹿角 灰胎,漆脫落處現(xiàn)露鹿角灰胎及黃色葛布底?!吒归g冰裂斷 紋,桐木面,杉木底。……龍池上方刻小字草書‘玉壺冰’三字,下 ‘紹興’雙連印”。鄭珉中先生認為它是南宋琴。在10種琴譜中的虞 琴式,“玉壺冰”琴除頭部有所不同,其他特點均一致。 2.?伶官式 在十三種琴譜中,沒有伶官式圖形的是明代《陽春堂琴經(jīng)》和清 代《琴苑心傳全編》、《蘭田館琴譜》三種,九種有伶官式的琴譜中(明 代7種,清代3種),文字是基本一致的。明代《文會堂琴譜》中,伶 官式琴為平頭,方額,方額與肩一樣寬,項為內(nèi)凹小半月形,腰處 也是內(nèi)凹小半月形〔圖三〕。今天流傳下來的伶官式古琴有中國國 家博物館的宋“混沌材”琴〔圖四〕,其琴式從頭到尾均與琴譜中一致。鄭珉中先生在《兩宋古琴淺析》 一文中談到:“‘混沌材’琴,為杉木斫,髹黑間栗殼色漆,軫池下刻寸許楷書‘混沌材’三字,其下刻 行書銘文五行,款字一行。……會稽黃仲安跋于皖江。池內(nèi)……左側刻古篆‘劉安世造’四字,右刻楷書‘毛仲翁修’……黃鎮(zhèn)(仲安) 為清代康熙年間著名古琴家之 一,曾為《五知齋琴譜》撰寫序 文,足見其聲望之高。劉安世 有二,其一為晉人,另一為北 宋時人,從學于司馬光,徽宗 朝知真定府,為蔡京所忌,謫 陜州,‘混沌材’具有宋琴特點應 是此人所制。毛仲翁為宋代古 琴家,亦見《五知齋琴譜》 ”?1?。在 9種琴譜中,伶官式圖形與流傳 下來伶官式琴是一樣的。 3.?師曠式 師曠式琴,又稱“月琴”。 在十三種琴譜中,沒有師曠式 琴式的是明代《樂仙琴譜》和清代 《蘭田館琴譜》兩種,十一種有 師曠式的琴譜中(明代7本、清代 4本),文字基本一致。其中明代 《太音大全集》中,其琴式為圓 頭,從額至肩內(nèi)縮,從肩處向 下作圓月形琴腹〔圖五〕。今天 流傳下來的師曠式古琴有山東 省博物館藏唐“寶襲”琴〔圖六〕, 琴式與琴譜中一樣。鄭珉中先 生稱:“‘寶襲’琴,師曠式,桐木 斫。……龍池上方刻 二寸許草 書‘寶襲’二字,池下方刻約10厘米大印一方,篆“御書之寶”四字。”?2?與 “寶襲”琴相比,11本有師曠式 圖形的琴譜中,除頭部略有不同,琴式其他特點是一樣的。 4.?鳳嗉式 在十三種琴譜中,沒有鳳嗉式琴譜的是 明代《樂仙琴譜》和清代《琴苑心傳》兩種。明 代《陽春堂琴經(jīng)》中,鳳嗉式琴式與今天流傳 下來的鳳嗉式琴的形式不一樣;《琴書大全》 中,琴式與今天流傳下來的鳳嗉式琴只有頭 部不同,其他特點一樣。九種有鳳嗉式琴譜 中(明代5種,清代4種),文字基本一致, 其中明代《太音大全集》中,鳳嗉式與今天流 傳下來的鳳嗉式古琴一樣,為平頭,額至肩 有向內(nèi)兩連弧,兩連弧連接處出尖峰,腰處 作小半月形〔圖七〕。今天流傳下來的鳳嗉式 古琴有湖南省博物館唐“獨幽”琴〔圖八〕,其 形式與琴譜中琴式基本一致。鄭珉中先生在 《湖南省博物館送北京展出的兩張古琴》一 文中寫道:“琴背肩上正中刻二寸許狂草‘獨 幽’二字,池下刻二寸方印篆‘玉振’二字,池 內(nèi)左右之上下四角處刻寸許隸書款‘太和丁 未’四字。” 5.?鳳勢式 鳳勢式,又叫“魏楊英式”。十三種琴 譜中沒有鳳勢式的是明《樂仙琴譜》。明《陽 春堂琴經(jīng)》中的鳳勢式與今天的不一樣。 十一種有鳳勢式的琴譜中(明代6種,清代 5種),文字基本一致。其中明永樂十一年 (1413年)《太音大全集》鳳勢式與今天流傳下來的鳳勢式古琴基本一樣,琴式為平頭,額至肩有向 內(nèi)兩連弧,兩連弧連接處出尖峰,腰處也作兩連弧,連接處出尖峰,項與腰都有兩連弧形〔圖九〕。 今天流傳下來的鳳勢式古琴有故宮博物院藏唐“玉玲瓏”琴〔圖十〕。 將以上“歷代琴式”中五種琴式與今天流傳下來的古琴簡單對比,發(fā)現(xiàn)“歷代琴式”中的琴式與今 天流傳古琴琴式基本是一致的。當然其中也有不一樣的,例如“連珠式”,在琴譜中就有先后不同的 圖形和文字出現(xiàn),但經(jīng)研究分析,這是有原因的,它反映了古琴流傳以及人們對它認識過程的變化(詳見下節(jié))。到了清代,琴譜中的“連珠式”圖形與文字就一致了, 并且和流傳下來的“連珠式”琴的琴式也一致了,說明琴譜中“歷代琴 式”還是準確的。 二? “歷代琴式”的記載反映出古琴的流傳過程 在明清十三種帶有“歷代琴式”的琴譜中,有關同一種琴式的文字 記載和圖形是變化的,通過對這種變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琴譜記載 一定程度反映了古琴的流傳過程,亦即有些文字、圖形的記載前后不 一,是因為有的是在沒見到古琴時,僅憑傳說記錄的,而當琴人發(fā)現(xiàn) 傳世古琴后,又更正原來琴譜中錯誤的琴式及文字,這也說明琴譜中 琴式的文字和琴式圖形是如實反映當時琴人對古琴認識的變化過程。 (一)琴譜中連珠式琴式的記述差異 以連珠式琴為例,在十三種琴譜中,沒有連珠式的琴譜是明永樂 的《太音大全集》和明嘉靖的《風宣玄品》兩種。而在十一種有連珠式的 描述的琴譜中,最早出現(xiàn)連珠式文字和琴式的琴譜,是明萬歷十八年 的《琴書大全》,文字是“連珠琴者,隋逸士李疑所作也”。其圖形為平 頭,項為內(nèi)收半月形,腰向內(nèi)呈半圓形,從腰下至尾都是由兩個圓形 組成〔圖十一〕。明萬歷二十四年《文會堂琴譜》、萬歷三十七年(《陽春 堂琴經(jīng)》、萬歷三十九年《琴適》三種琴譜亦載有連珠式的文字、琴式, 文字記載都一樣,圖形均為平頭,項為內(nèi)收半圓形,腰及以下為向外 凸出三連弧〔圖十二〕。上述四種琴譜中載有兩種連珠琴式,但都與流 傳下來的連珠式唐“飛泉”琴不一樣,而文字內(nèi)容都是“連珠琴者,隋逸 士李疑作”。 在11種有“連珠式”琴譜中,連珠式琴式與傳世古琴相同,而文字 又與其他琴譜中文字不同者有三種。明天啟三年《樂仙琴譜》載:“連珠,臞仙琴樣”;崇禎七年《古 音正宗》載:“連珠,臞仙式”;清康熙九年載《琴苑心傳》載:“臞仙,臞仙琴名連珠”。其圖形為平 頭,項為內(nèi)收三連弧,腰也為內(nèi)收三連弧〔圖十三〕,與流傳下來的連珠式唐琴“飛泉”〔圖十四〕的琴 式是一樣的。 此外,在清康熙三十年 《德音堂琴譜》、六十年 《五知齋琴譜》、乾隆二十年 《蘭田館琴譜》、光緒二年 《天聞閣琴譜》四種琴譜中,連珠式與前述《樂仙琴譜》、《古音正宗》、《琴苑心傳》中連珠式一樣,也是平頭,項為內(nèi)收三連弧,腰也為內(nèi)收三連弧 〔圖十五〕 。而文字又改為“連珠,隋逸士李疑作”或“連珠。 總體來看,有六種琴譜中的連珠式與今天流傳下來的連珠式“飛泉”琴的琴式一樣。 (二)連珠式琴記載的變化 在上述有連珠式與文字記載的琴譜中,僅明萬歷年間四種《琴書大全》、《文會堂琴譜》、《陽春堂 琴經(jīng)》、《琴適》就出現(xiàn)有兩種連珠式,一種是為平頭,項為內(nèi)收半月形,腰向內(nèi)呈半圓形,從腰下至 尾都是由兩個圓形組成見〔圖十一〕;一種是平頭,項為內(nèi)收半圓形,腰及以下為向外凸出三連弧見 〔圖十二〕。這兩種連珠式至今一直沒發(fā)現(xiàn)有相同式樣的古琴流傳下來??梢酝茢啵@是當時琴人 根據(jù)前人文字記述或憑想象圖繪出的連珠式。 從成書年代晚于上述四種琴譜的明天啟三年《樂仙琴譜》、崇禎七年《古音正宗》及清康熙九年 《琴苑心傳》三種琴譜開始,連珠式和今天流傳下來連珠式古琴琴式就一樣了,惟文字卻改為“臞仙 琴樣”,說明這時琴家們認為連珠式琴是“臞仙”創(chuàng)造的。“臞仙”,《明史》中載:“寧獻王權,太祖第 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踰二年,就藩大寧?!罉吩甓赂姆饽喜?,構精廬一區(qū),鼓琴 讀書其間……與文學士相往還,讬志翀舉,自號臞仙?!?1?由此可知,“臞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 子寧王朱權,朱權著有琴譜《臞仙神奇秘譜》。為什么這一時期琴家們把連珠式認為是臞仙創(chuàng)造的 呢?可能是朱權根據(jù)“飛泉”琴仿制的連珠式琴流傳到民間,所以琴家們認為是朱權創(chuàng)造的,故在琴 譜中把連珠式和文字都寫的是“臞仙琴樣”。而自此以后刊刻的琴譜中,連珠琴式就有和今天流傳下來的唐連珠式“飛泉”琴的琴式一樣了。這也說明,今天流傳下來的連珠 式琴,是在明代洪武以后才出現(xiàn)于民間的。這以后連珠式唐代“飛泉”琴 從寧王府流傳到民間,于是清初琴家們在刊刻《德音堂琴譜》、《五知齋 琴譜》、《蘭田館琴譜》琴譜時,就將文字仍改為 “連珠,隋逸士李疑作”或 “連珠,隋李疑樣”,琴式也和明代《樂仙琴譜》、《古音正宗》及清《琴苑心 傳》中一樣了。清初古琴家們在發(fā)現(xiàn)傳世連珠式“飛泉”琴后,得知其不 是明代古琴,從而更正了以前三種琴譜中的“臞仙琴樣”的錯誤認識,并 在以后刊刻的琴譜中加以改正。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一種琴式出現(xiàn)后,往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在民 間的流行,才能進入琴譜中的“歷代琴式”。 三? 故宮博物院藏落霞式琴是明代才有的 在十三種琴譜中,六種有落霞式琴的描述,明永樂十一年《太音 大全集》:“落霞,《漢武內(nèi)傳》莊女從東方來彈落霞之琴”;萬歷十八 年的《琴書大全》稱:“莊女之落霞,《漢武內(nèi)傳》莊女從東方來彈落霞之 琴”;萬歷二十四年《文會堂琴譜》稱:“落霞,《漢武內(nèi)傳》莊女從東方 來彈落霞之琴?!币陨先N只有文字記載。而既有文字又有琴式記載的 有四種??滴蹙拍辍肚僭沸膫鳌份d:“莊女,《漢傳》莊女彈落霞琴。”其 琴式是平頭,項向內(nèi)凹弧線形,腰為內(nèi)凹兩連弧形,與仲尼式相似只 是腰處與仲尼式不同,且與今天流傳下來的落霞式不一樣〔圖十六〕; 康熙三十年《德音堂琴譜》載:“《漢武傳》莊女從東來,彈落霞之琴。”其琴式平頭,通身一樣寬窄,沒有項、腰,兩側作凹形鋸齒狀14個〔圖 十七〕;康熙六十年《五知齋琴譜》和光緒二年《天聞閣琴譜》的文字琴 式,均與《德音堂琴譜》完全一致。 為什么琴譜中會有落霞式的文字記載而沒有琴式呢?一種可能是琴譜中的文字是抄錄的文獻資料;另一種可能是漢代時期有落霞式琴,但后來琴和琴式均失傳,所以 琴譜中沒有琴式。如果說清康熙九年《琴苑心傳》和清康熙三十年《德音堂琴譜》是落霞式的話,那么 這兩種落霞式既沒有流傳下來的古琴,也和故宮藏的落霞式琴根本不一樣。種種跡象表明,清代后 期出現(xiàn)在琴譜中的落霞式圖形,并不是琴譜中文字記載的漢代落霞式。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落霞式琴有三張,他們是“可伴” 〔圖十八〕、 “月明滄?!薄矆D十九〕和一張無琴 名的琴〔圖二十〕,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明代成化“可伴”琴?!翱砂椤鼻贋槠筋^,兩側向外凸起12個連弧 形。據(jù)研究者稱,“可伴”琴“琴背銘刻,龍池上橫刻篆書‘可伴’二字……龍池下刻篆書‘兩袖松風’印, 印下刻楷書‘成化二年三月初一日欽賜欽遵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臣商輅敷’。成化二年,即1466年,商 輅,《明史》有傳”?1? 。從琴背銘刻中的銘文知道,“可伴”是明代成化時期的落霞式琴。 清康熙三十年《德音堂琴譜》、六十年《五知齋琴譜》、光緒二年《天聞閣琴譜》中記載的落霞式的琴 式為平頭,通身一樣寬窄,沒有項、腰,兩側作凹弧形鋸齒14個〔參見圖十七〕。這三種琴譜中所載 的落霞式圖形與故宮流傳下來的落霞式古琴對比發(fā)現(xiàn),清代康熙時期落霞式琴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民間了, 只是當時刻譜的人沒有看見,而是通過琴人間互相轉述,才把流傳“落霞式”琴兩側的12個凸起連弧 形,誤繪成兩側14個凹弧形鋸齒。由此可見,一種琴式出現(xiàn)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在民間的流行后,才 能到入琴譜。 通過以上對十三種琴譜中七種琴式的分析,說明琴譜中的“歷代琴式”對傳世古琴的認識有著十 分重要的作用,故宮流傳下來落霞式琴是明代制作的,該樣式對傳世落霞式古琴的斷代有著十分重 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研究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