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明·馬蒔注: “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 用壯火之品,則吾人之氣,不能當(dāng)(承受)之,而反衰矣。 如用烏(頭)、附(子)之類,而吾人之氣,不能勝之,故發(fā)熱。 氣味之溫者,火之少也。 用少火之品,則吾人之氣,漸爾生旺而益壯矣。 如用參之類,而氣血漸旺者是也?!?/p> 所謂少火、壯火是指藥性(包括氣、味兩方面)。 少火之品,其性溫潤,如人參?!侗静菥V目》:“(人參)產(chǎn)遼東、吉林、高麗等處,其草生山之北(子),背陽(午)向陰(子),得地之精氣,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壯火之品,其性燥熱,如烏頭、附子。四川江油附子是在夏至(午)采收,火之極也。 少壯火換個說法,就是文火武火。 “少”、“壯”本來是指年紀: 少年,即十幾、二十歲的年紀,長而未成,如同春天; 壯年,即三四十歲的年紀,身體壯盛,氣血方剛,如日中天,亦如夏天。 而火之生旺亦有其時位: 少火,火之生也,其位在寅,屬東方。寅本身屬木,寅中暗藏之火(丙,陽化氣)為無形之火,即熱能。故少火為無形虛火。 壯火,火之旺也,其位在午,屬南方。午本身屬火(丁,陰成形),故壯火為有形實火。(壯?。浚?/p>
“氣”古作“氣”,下面有個米,意為人體進食糧食谷米后所產(chǎn)生的能量。水谷之氣來源于中焦脾胃,故溫病學(xué)氣分對應(yīng)中焦。 古代道書上的氣寫作“炁”,上半部是“無”字,下面四點是火,如有形之水受熱蒸發(fā),化為無形之氣(陽化氣)。 《老子》:“由宇宙(時空)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 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strong> 老子所說的“有”是有形,“無”是無形,有形無形的事物都是“氣”(物質(zhì)/能量)。 ![]() 亞里士多德【四元素圖】 四元素圖就是物質(zhì)四態(tài)圖(原理詳見《五元素與西方古典醫(yī)學(xué)》)。 水濕受熱(少火),轉(zhuǎn)化為氣,即“少火生氣”。 氣受熱轉(zhuǎn)化為有形之火(壯火),即燃氣被點燃?;鹧娴娜紵枰娜細?,即“壯火散氣”,散是耗散的意思。故“壯火之(使)氣衰”。 “壯火食氣”,食就是吃,“食氣”就是攝取能量,火焰的燃燒需要汲取燃氣的能量。 “氣食少火”是說氣的生成需要吸收熱量(少火)。故“少火之(使)氣壯”。
《醫(yī)宗金鑒》: “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坎中陽爻,戊土)。 夫水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命門真火是無形之火)。 然少火則生氣,火壯則食氣,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 所云火生土者,即腎家之少火,游行其間,以息相吹耳,若命門火衰,少火幾于熄矣。 欲暖脾胃之陽,必先溫命門之火,此腎氣丸納桂、附于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 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知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 且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則脾胃因虛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虛火不歸其原者,亦納之而歸【封蟄之本】矣。”
附子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下品,《本經(jīng)·序錄》:“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yīng)地,多毒,不可久服。” “久而增氣,夭之由也。” 徐靈胎《洄溪醫(yī)案》: “洞庭卜夫人,患寒疾,有名醫(yī)進以參附,日以為常,十年以來,服附子數(shù)十斤,而寒愈劇,初冬即四面環(huán)火,綿衣幾重,寒栗如故。 余曰:此熱邪并于內(nèi),逼陰于外。(陽盛格陰) 《內(nèi)經(jīng)》云:熱深厥亦深。又云:熱極生寒。 當(dāng)散其熱,使達于外。用蘆根數(shù)兩,煎清涼疏散之藥飲之,三劑而去火,十劑而減衣,常服養(yǎng)陰之品而身溫。 逾年,附毒積中者盡發(fā),周身如火燒,服寒涼得少減,既又遍體及頭、面、口、鼻俱生熱瘡,下體俱腐爛,膿血淋漓。 余以外科治熱毒之法治之,一年乃復(fù)。 以后年彌高而反惡熱,與前相反。 如不知其理,而更進以熱藥,則熱并于內(nèi),寒并于外,陰陽離絕而死,死之后,人亦終以為陽虛而死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