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治皇帝福臨,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首位皇帝,六歲登基,十四歲親政,終年二十四歲,廟號“世祖”,可見后世對他的功績,評價很高。對于這樣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卻突遭英年早逝的噩運,正史只有寥寥數(shù)字的記載:順治皇帝因感染天花,于“丁巳,正月初五夜,子刻,崩于養(yǎng)心殿”。不禁讓后人浮想聯(lián)翩,困惑數(shù)百年,野史呼聲最高的是順治皇帝并未病死,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出家做了和尚,直至終老。 ![]() 順治放著好好的皇帝不做,而是去當和尚的原因,無非是政治上的不得意和情感上的不順遂,及個人都佛教的嫉妒虔誠,一語即可概括,不再深究。清史中對順治的記載,止于其二十四歲的皇帝身份,生前死后一切安排妥當,似乎合情合理。而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發(fā)現(xiàn)和學者的潛心鉆研,對清史記載,予以有力推翻,正像野史瘋傳的那樣,順治皇帝并非死于二十四歲,而是此后真得出家做了近五十年的和尚,法號“行癡”,后稱“醒遲”長老,兩個稱呼音色一致,圓寂時,七十三歲。 ![]() 致力于揭秘順治出家之謎的各路學者,均提供一系列有力證據(jù),證明順治皇帝離開皇宮后,輾轉(zhuǎn)數(shù)地,先是北京的天臺山慈善寺,再是山西的五臺山清涼寺,最后是河南的云臺山白云禪寺,皆能找到碑文佐證。這些證據(jù),小編先不在此羅列,只是從順治兒子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九年,御賜白云禪寺的石碑上,找到有力證實。 ![]() 順治皇帝假死,為了穩(wěn)定政局,在當時知曉真相的人,不在多數(shù),皇宮里的孝莊太后和康熙皇帝是首當知情人,然后就是各寺里一些能上曉天機的高僧。孝莊太后和康熙皇帝多次去五臺山祈福,現(xiàn)在看來,更是另有目的的。而后康熙皇帝又三下河南白云禪寺,意圖更是指向明確,皇帝之行,寺內(nèi)發(fā)現(xiàn)碑文記載,賞賜的物品和寺廟的建造風格亦有皇家氣派,如:黃色琉璃瓦、五爪龍構(gòu)件等。 那時順治已近晚年,康熙皇帝治理國家有方,政治較為穩(wěn)定,對順治出家這一高端機密,已不像往常那么警戒,更加體現(xiàn)的是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然而,康熙皇帝均是無功而返,終生未能見上順治一眼,直到康熙四十九年,順治以七十三歲高齡終老白云禪寺。 ![]() 康熙帝聞此噩耗,賜石碑以示紀念,碑文為''當堂常賞''四個大字,布置如同古代銅錢上一樣,上為''當''字,下為''堂''字,右為''常''字,左為''賞''字。三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善男信女、權(quán)貴顯達均沒能參透四字后面的意思,直到數(shù)年前,被一位叫李林忠的學者,破譯出''當堂常賞''四字的奧秘。 ![]() ![]() ![]() ![]() ''當堂常賞''四字,隱文直接意思為“皇帝順治”,四個字皆以和尚的“尚”為部首,意為“四個和尚”,音譯“是個和尚”,全意為“皇帝順治,是個和尚”。 此解一出,清史界嘩然,斷定歸隱于此的順治皇帝,極具說服力。 ![]() 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名為守成,實則開創(chuàng),文治武功,史稱“千古一帝”。自幼受到良好的漢學教育,文化造詣極高,通過四字碑文,對其父的“出家之謎”予以巧妙回答,迷惑眾生數(shù)百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