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到了,被沸沸揚揚的影視輿論熱評推崇的《流浪地球》,成為了我優(yōu)先鎖定的觀影標的。就沖它的開創(chuàng)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不二地位,我也得去影院現(xiàn)場觀摩一趟,無關乎有沒有名星大腕出演,無關乎有沒有三億元成本,無關乎有沒有高企的票房數(shù)字。 電影看完了,我要說值,過癮。以往那么多年了,只看美國科幻大片而不見相關中國作品的身影,心有不甘,心里不服,難道說,中國人的藝術想象力超脫現(xiàn)實后就只限于盜墓西游和打怪嗎?如今,這個疑問不存在了。出于中國電影人之手的《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其場面宏大、音響震撼,陣容齊整的制作,一點不次于美國大片。這不拍得挺好嗎?有什么不敢拍的?有什么不能拍的?中國科幻電影帶給中國觀眾的榮耀感就是最給力!《流浪地球》非常迎合時宜地為中國探測器二次登月成功做了側面注腳。事實證明,別人能做的事情,咱勤勞智慧勇敢的中國人也能做!而且,還會越做越好,越做越高!一句話,中國人看了以后心里挺美、挺得意——我們中國人終于可以和牛氣哄哄的美國人肩并肩使用科幻來拯救地球、開拓宇宙了。 事實上,中國、美國、俄國和歐盟在航天領域一直是你追我趕、力求領先,而中國在近一段時期的激烈角逐中表現(xiàn)得先聲奪人、當仁不讓、相當突出。嫦娥四號月背成功登陸,舉世矚目,其成就古無有之。中國人揚眉吐氣的驕點實在于此呀。有硬氣十足的中國航天成就做背書,誰也不敢說我們的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只是個幻想片。 電影《流浪地球》滿足了我對中國科幻片的饑渴。它的構架設計、感情抒發(fā)、人性流露、理念烘托、線條鏈扣、角色刻畫、畫面視效,都編排得很用心,比較到位。溢美之詞過多了,就千篇一律了。我這人對己對人從不護短,該吐槽的還是要善意吐兩口。其中有兩個地方的對白:一處是飛車小子劉戶口管他姥爺叫老東西,有點蹩、有點強。知道這是為了烘托急情,但還是不太合適,有悖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不利于尊師愛長的宣傳維護。另一處同樣是這個飛車小子在片尾與一位曾與他并肩拯救地球的英雄閑聊時冷不丁懟出一句“還去你妹呢”,這話太無厘頭,完全沒有必要的一個嘚瑟,不知道編劇是想表達什么信息,只讓人感到這個歷經(jīng)滔天劫難的孩子還沒長大。我們不能在影片里只強調了父子情、兄妹情、男女情,卻又忽略了兄弟情、戰(zhàn)友情??傊@兩處有敗筆之嫌。另外,還有一些時不時冒出的古董級文物穿越到了故事背景時代里,令觀眾混淆了時間坐標定位,諸如:眼鏡、手機、螺旋槳無人機、鍵盤、身份卡等等等等。眼鏡映射著當今的嚴重社會問題,我忍了;手機是為力挺我們中國的核芯技術及品牌,我也認了??善渌木蜎]有出場道理了。螺旋槳能在真空環(huán)境下制造推力嗎?即便有空氣,那也得是噴火式飛行才夠科幻呀。用3D動漫造個悠悠球大小的核動力無人機有那么難嗎?再者,現(xiàn)在都人臉識別了好嗎?再過幾年,語音遙控都出來了,再過若干年,意念聯(lián)網(wǎng)都能出來了,那就可想而知億萬年后的人類科技該當怎樣的逆天。我們的科幻編劇們還是沒敢太放開膽子和思路。然而出于愛護之心,我只能說,瑕不掩瑜,呵呵且過了吧??傮w而言,《流浪地球》是中國影壇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制作科幻題材電影,雖然漏洞不少,但仍不失為一部叫座好看的片子。 要打分,我就給6.5分吧。 我的打分由四部分組成:印象分(9)、情節(jié)分(6)、效益分(10)、邏輯分(1)。 為什么這樣打分呢?請讀者們往后看。 關于印象分,我在前文已經(jīng)闡述了,理由是一個字,值。 關于情節(jié)分,有些疏漏環(huán)節(jié)造成減分。比如說:各執(zhí)行救援的分隊乘車奔赴目的地,這樣的情節(jié)設計就欠妥。因為當時的地球表面路況復雜,不利于通行,而且時間又緊迫,在這爭分奪秒的當口居然不安排實施物資和人員的空中投送,有點兒拿大事做兒戲了。起碼也得是空陸聯(lián)合行動吧?這本來是個中國人炫一把未來飛行器的好機會(請學習一下美國大片星河戰(zhàn)隊。美國人會隨時隨地創(chuàng)造機會顯擺他們的空中力量。),科幻感十足的好牌愣是沒打。果不其然,半道上出現(xiàn)了各種斷路狀況,最終導致很多行動分隊被阻滯于途中而任務失敗,地球也被耽誤了,整個人類突然面臨滅頂之災。難道指揮總部就沒有對此有預見嗎?氣得我恨不能沖進熒幕親自把那個傻瓜指揮員當場撤職法辦。再比如:看到吳京扮演的男一號駕著領航船撞向木星,我在感慨英雄大義赴死的悲壯時刻,也不禁想到了那些被卸載后仍處于休眠狀態(tài)中的宇航員們,其命運又將何去何從。編劇應該在這里多做一個交代,讓男一號給熟睡的同船戰(zhàn)友們留下自己離他們而去的告別遺言或者來一個做好善后事宜的橋段。或許男一號在與中心系統(tǒng)對話中將這個細節(jié)匆匆一帶而過了,但橋段際線不清晰,沒有被觀眾留意到。有些細節(jié)雖短小,但分量很重。還比如:滿眼里都是人類親力而為,咱就不能整幾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玩玩?哪怕秀一個也行啊!何必犧牲一個寶貴的生命去碰瓷?(心疼男一號一秒鐘,編導們就這么草率地把他編死了)機器人就不會手動開船嗎?不能為了觸動觀眾淚點而舍棄情節(jié)的合理性。我倒覺得讓男一號指示機器人駕船撞木星,自己又回到休眠倉繼續(xù)睡覺,而后終與自己離散17年的兒子聚首,爺倆并肩擔負新使命、攜手踏上新征程,這種喜劇結尾更能體現(xiàn)出人類智慧、情感和科技扭合迸發(fā)出的超強戰(zhàn)力。中國需要向世人展示的應該是這種力量。 不多說了,大家都挺不容易的。影片里有旁白、有直敘、有插敘、有倒敘、有蒙太奇。。。。。?;窘M合出了一個完整脈絡。因而,我認為還夠得上及格。 關于效益分,上文剔出那么多梗來,可該片依然獲得了成功,之所以贏得贊譽,廣獲好評,就是因為它迎合了中國市場、迎合了中國時代、迎合了中國民心。它背后映襯的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中國科技帶給國人的科技自信。由此我也欣然掏錢買票贊助,成了千萬觀影大軍中的一員。坐在劇院里,看得我如醉如癡、熱血沸騰、為之向往。那不給個高分,還等什么? 不管怎樣,我還是要在這里向故事原創(chuàng)作者劉慈欣和四年來矢志不渝的郭帆導演以及一干劇組團隊致敬,是他們引領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先河,為中國電影開啟了一扇科幻時代的大門。他們在這個科幻故事里還捎帶給出了自己的世界觀,也是不爭的事實:單一或者幾個國家的實力終究有限,只有全世界各國團結起來聯(lián)手面對氣候問題、環(huán)保問題、安全問題、建設問題,才有能力為人類的世代生存找到出路,也只有這樣才能拯救人類的美好家園。 關于邏輯分,小孩沒娘,說來話長。提及邏輯,《流浪地球》是科幻電影,觀眾要看的當然就是科學邏輯。讓地球充作宇宙飛船,帶著地球人星航太空,絕塵千萬里,絕對是個激動人心的探討話題。那么我們就來梳理評估一下這個偉大計劃的可行性。 1.先說說讓地球離開自己的軌道是否可行。 2.再說說離開軌道沖出太陽系是否可行。 3.然后說說深太空旅行是否可行。 4.最后說說進入新星系是否可行。 再粗獷再不負責任的地球搬家計劃也得起碼有這么四步驟吧? 本人還是想在這里借機先做個科普,順便再請諸君結合電影里的內容進行一一比對,看看里面有沒有大BUG。 一、 說到太空飛行,那是很酷的事情。飛行就要有速度,于是我們引出一個航天概念——宇宙速度。宇宙速度就是飛行器從地球陸面騰空掙脫地球引力的速度,速度越快,飛行器飛得越遠。以飛行器到達目標區(qū)域來劃分:進入地球環(huán)繞軌道的速度為第一宇宙速度。達到7.9km/s時,飛行器就可以在貼近地面的近地軌道上環(huán)繞飛行而不會落下來。這個速度也叫環(huán)繞速度。速度再加快,所處軌道就會相應攀升。從最外層地球軌道逃逸出去的速度為第二宇宙速度。最低須達到11.2km/s。不受地球管束的飛行器仍在太陽軌道上環(huán)繞,若要擺脫其束縛,則須提速至16.7km/s。這就是第三宇宙速度,也是本影片中地球必須達到的飛行速度。后面還有逃離銀河系的第四宇宙速度,逃離本星系群的第五宇宙速度以及逃離宇宙的第六宇宙速度,可惜這些速度目前只存與概念,并無數(shù)據(jù)。影片中的地球人為了省點勁,便想借用木星的拋甩力把地球扔出太陽系。不管其它因素,單就這個原理運用,理論上是可行的。 二、 據(jù)理論推算,太陽系形成于大約50億年前。也就是說,太陽和地球的年齡都差不多是或接近這個數(shù)字,且正處于壯年時期。預計再過50億年,才會有壽終正寢的隱憂。而人類呢,別說50億年,5萬年后,是否還存在都是個未知數(shù)。照此而言,人類目前沒有為天荒地老擔憂的資格,想多了這事就是杞人憂天。如何管好自己手里的核武大殺器,如何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如何優(yōu)化全球一體化進程,比操心天地命運更來得現(xiàn)實。 三、 既然人類不會與天地同壽,那么我們倒不如閑來多留意一下,孕育人類的地球會不會遭到外空入侵,比如說被一顆小行星撞擊。這更接一些地氣。太空中,每年都會有小汽車大小的隕石到達地球(只不過它們在大氣摩擦中燃燒殆盡),每兩千年都會有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穿過大氣撞到地面,在百萬年的時級跨度內,還會有威脅地球安全的天體帶來毀滅性災難。2022年就會有一顆直徑為230米的近地小行星造訪地球,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打個照面擦肩而過,到時候肯定會被高度關注。 四、 以太陽為中心進行公轉的各類系內天體,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羅列,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柯伊伯帶。大家知道嗎?它們的排列是有規(guī)律的,就像上帝事先有意安排好了似的,其間距是以2倍遞增的,神奇吧?各天體都非常安分地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相互牽制又各就其位、各安其事。如果有誰想改變這一排列規(guī)律,那真無異于動了神的蛋糕。人定勝天?那不過是一種雄心壯志,別太當真了。人類若違背科學過度改造自然世界,勢必遭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退一萬步說,人類具備了改變地球軌道的能力并付諸實施的話,整個太陽系將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所有的行星都會出軌,將徹底打亂億萬年所形成的太陽系格局,那才叫一個天下大亂吶。屆時,地球能不能全身出走,都不好說。 五、 地球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再靠近了就是金星軌道。金星被太陽輻射得熾熱無比(更別提水星了),跟小火爐一樣燙,任何有機物質都會爆燃起來;再離遠了就是火星軌道。火星得不到太陽太多的恩惠(更別說外軌道的其它行星了),勉強得點光亮,終日冷酷無情,任何有機物質都被封凍起來。所以說,地球的兩側是冰火兩重天,唯獨自己享受著得天獨厚的、源源不斷的溫暖資源,可謂是太陽獨寵的嬌子。一旦地球放棄這個安樂窩,遠離太陽,立馬就會被酷寒的宇宙凍成一個冰疙瘩,甚至連氧氣都會在-118.57℃時轉變成液態(tài)(氮氣液化臨界點是-195.8℃)。地球得不到太陽的關照撫慰就等同于失去了能量的注入,地殼層會被太空凍得硬邦邦,斷絕了一切生機。憑空想象一下吧,植物都會死掉,水分都呈固態(tài),沒有了光合作用持續(xù)供氧,沒有了物質轉換持續(xù)供養(yǎng),地球人類吃什么喝什么?都學著辟谷嗎?就算這都行,那還能不呼吸嗎?別跟我說地下5千米的地方可以御寒,還有空氣,不,那個厚度不管用。 六、 地球除了公轉還有自轉。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有益效能是無與倫比的。它通過自轉營造出了兩極磁場。別小看這磁場,沒有它的保護,地表就是一個電離輻射場,恐怖的宇宙射線(逃脫太陽系前主要是太陽紫外射線,域外射線則不可預知、難以估量)會肆無忌憚地直射地球,破壞生命基因鏈,殺死地球上的有生活體,至少讓暴露于地表的高等生物都活不成。地球停止自轉,不但使磁場消失,還會出現(xiàn)很多亂象:大氣結構被改變;各地溫差催生出了殺人風;人類史失去紀年意義(只有靠原子鐘虛擬顯示年歷和節(jié)氣了);人類體內生物鐘也隨之發(fā)生紊亂現(xiàn)象;地下巖漿再也得不到攪拌翻動;地幔有些區(qū)域可能會因為受熱不均而漸漸冷卻下來;赤道地區(qū)失去離心力支撐的海水會以十幾千米高的勢能向著南北兩極宣泄奔騰,所有陸地將被一場全球大海嘯無情沖刷直至淹沒。這樣,人類還沒鼓足干勁去推動地球就已經(jīng)先期完成了自殺壯舉。 七、 地球表面只有29%是陸地,其余地方都是海洋。故事里展現(xiàn)的是人類為了發(fā)出足夠強的推動力,在一側半球均勻配置了一萬個發(fā)動機來同時啟動(這或許看作是中國人發(fā)動機情結總爆發(fā))??粗f機齊發(fā)的壯觀場面,那一望無際的藍色沖天火焰煞是驚艷??杉毸紭O恐,由此追溯一下當初安裝發(fā)動機的過程,陸地上倒是好辦,可在海洋里是怎么施工的?橫不能把海水抽干了再玩吧?胡鬧也沒這么鬧的。編劇們若邁不過這個坎,那就是個梗,很尷尬的。不過我倒是有個破解之法,即,運用珠港澳跨海大橋筑海底橋墩的技術來造發(fā)動機海底放射場。算我狠吧?可我這心里也發(fā)虛,就是不敢想象那得需要多大的黑科技設備才能勝任。發(fā)動機發(fā)射場畢竟不是橋墩,說它的噴口能容下一千個橋墩也不過分。哦,別忘了,發(fā)動機的工作壽命也得給個說法。假設就不講理了,可以無限期,那日常維護保養(yǎng)檢修總得有吧?如何打理?唉,關心則亂,想得頭疼。還是略過往下吧。 八、 不知大家注意到?jīng)]有,太陽系里有兩條小行星帶。這兩條行星帶是由原始太陽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它們就像兩層牢籠把八大行星困死在太陽系里面。如果有哪顆行星心生去意,欲置身系外,那么它就要冒險穿過行星帶,經(jīng)歷過槍林彈雨的密集打擊后才能獲得自由,尤其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更是要連闖兩道鬼門關。每一次不經(jīng)意的碰撞都可能導致肝腦涂地、粉身碎骨。因而可以說,地球要想邁開走向遙遠太空的步伐,其路途之艱辛不僅體現(xiàn)在漫漫修遠而且還坎坷多舛。有興趣看動態(tài)效果圖的朋友可以瀏覽此鏈接——http://tech.sina.com.cn/d/2014-06-13/10509435175.shtml 九、 稍息,做個小結:人類在停止自轉且逃離太陽系的地球(很難在感情上再認它為地球,因為它已不再蔚藍美麗,而只是一個晦暗丑陋的冰核)上,沒吃沒喝沒住沒呼吸的情況下能硬撐多久?幾天?幾月?還是幾年?怕是撐不過分鐘級時間標尺的兩三格吧?如果奇跡發(fā)生,以上闖關僥幸成功,那就恭喜人類苦難未盡,獲得了繼續(xù)接受考驗的機會。這樣也好,受虐無極限,把所有死法都驚心動魄地見識一遍,也不枉此生了。 十、 接著來說木星。木星是八大行星中的巨無霸、大哥大,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也有說1316倍),也超過了其它七大行星的體積總和;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也超過了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就連木星大氣層的質量都是整個地球質量的三倍!木星的結構與太陽很近似,如果其質量放大80倍,就絕對可以晉升為一顆小恒星。對于這么一個實力派行星霸主,地球離它遠點才是明智的。人類要利用木星自轉所產生的巨大旋轉力把地球拋出太陽系,想法很美妙,現(xiàn)實很不妙。因為木星還有至少79顆衛(wèi)星在繞木飛行,接近它的衛(wèi)星軌道就意味著與那些眼花繚亂的衛(wèi)星發(fā)生剮蹭的可能性無時不在。這還未考慮到木星周圍計以十萬顆其它各類小型環(huán)繞行星體的危害性。 十一、 地球在靠近木星時一旦不小心被其引力捕捉進麻煩漩渦,那就連大羅神仙也挽救不回來了。劇中情節(jié)是人類點燃了木星大氣層,借助氫氣爆炸向外膨脹所產生的推力逃出生天。這,這,這。。。怎么可能?地球的結構是外表包裹著地殼和海水而里面卻是巖漿的“西瓜體”。地殼也并非鐵板一塊,而是龜裂成大小不等的若干巖層板塊,之間還相對漂移相互擠壓,不很穩(wěn)定。在渺小的人類看來,地殼是堅實牢靠的,但在木星看來,簡直弱爆了,就如水面漂浮的幾塊塑料板。盡管劇中對白做了鋪墊“到來的沖擊波將會非常非常非常的強大”,但人類的語言和認知根本無法來真實反映出那洪荒之力的真相。那輪沖擊波裹挾而來的毀滅將擊垮人類任何境界的思想準備。地球完全承受不住那樣的推力,那時的它還不如人掌下的西瓜結實。這樣比喻還不地道,應該說成木星對著地球打了個噴嚏,而地球就如同一個肥皂泡應聲破滅。 十二、 果如前述那樣死得轟轟烈倒也很爽快,對吧?好歹還算是人類熱熱鬧鬧地折騰了一把,跑到木星門前放了個大炮仗,權當過好了最后一年??墒牵钊擞魫灥氖?,人類靠自己那點本事是根本點不燃木星氫氣的(氫氣濃度只有處于4%~75.6%之間,并在氧氣的參與下才會爆炸,而木星氫氣濃度居然是在88%~92&,而氧氣又可忽略不計。這也正是連木星大氣層中的轟天閃電都炸不了自己的原因),你說這叫人氣餒不氣餒?木星始終要堅持以它既定的方式給地球來個死亡擁抱,絕不給人類自己選擇死法的權利。這是多么令人感到無助而又悲催的事情啊。沒辦法,此時的我還得勇敢站出來幫把手,幫助深陷科幻陷阱的人類再次闖過難關。先假設領航船上備足了液態(tài)氧,然后派遣男一號駕駛著領航船飛到木星大氣的高層,局部形成一個滿足燃爆條件的區(qū)域,使木星上的部分氫氣發(fā)生了爆炸,其產生的力道剛好不對地球造成傷害又勉強把地球恭送出了太陽系。怎么樣?只要肯動腦筋,天無絕人之路啊。大家會有疑問:哪就那么湊巧精準了?咳咳,無巧不成書嘛。理論存在即可。拯救地球人最要緊! 十三、 按劇情發(fā)展,地球逃出太陽系,向著未來的家園勝利前進。這段穿越星際的旅途中,出現(xiàn)變故的可能性相對較小,除了偶遇彗星、小流星群什么的(幾率低于抽獎中簽率),就是被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騷擾了。好在有5千米地殼巖層保護,躲在地下的人類應該暫時無憂,只要做好保暖工作、解決造氧問題就行。因公滯留地表從事各項作業(yè)的高危人群只穿身防寒防輻射服,腦袋上扣個玻璃罩可不中,氧氣便攜技術必須過關。 十四、 上千年的漫長過程,浩大的遷徙工程,涵需多少代人的持續(xù)接力,每一代人都要接好班,不能掉鏈子。這時候,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學校里培養(yǎng)出來的只會善于揣摩老師意圖,醉心于急功近利、盲從于標準答案、投機取巧押考題的考試機器們肯定難以承擔銳意創(chuàng)新、勇于進取的技術攻關重任。求同存異、因材施教的高效育人理念將大行其道。每一個地球人都積極參與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人盡其力,人盡其能,人盡其心。前人未能預料或未能解決的問題,將留給新生代去面對、去處理。任何懶惰、怯懦和彷徨都會使前人好不容易開創(chuàng)出來的偉業(yè)功虧一簣。(這段好像不是什么常識,更像是愿景。) 十五、 到了劇情中指定的目的星系后,人類就要考慮如何融入這一新的大家庭。我們只能權且拿故鄉(xiāng)太陽系做參考了。新家庭里也會有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適中軌道。怎么安全定點就位就成了當務之急。如何合理避開不斷繞行的各大行星更是首要問題。如果這時地球還帶著自己的衛(wèi)星月球,其復雜性就更是難以想象。但這難不倒人類,由于地球還是自由身(尚未被恒星納入體系),人們會想到讓地球再恢復自轉(形成兩極磁場抵御恒星的紫外線傷害)的同時以垂直于各大行星軌道面的角度直接安插進心儀的軌道(在這個固定距離接受恒星的照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得以維持在攝氏上下50度區(qū)間內),而不必再像從太陽系逃離時那樣勞神地計算行星周期安全通道。這個方案是對星系內原有各行星運行狀態(tài)影響最小的選項。但是,具體操作時還是困難重重。地球上沒有制動系統(tǒng),人類仍要通過最新改良的量子計算機(也許這也是老古董了,請原諒我的知識陳舊)計算出切入軌道的相應速度和時機(這是為了避免與該軌道上已有的那顆行星撞上),到達軌道內實現(xiàn)穩(wěn)定運行后,還必須通過不斷改變發(fā)動機推進矢量,調整地球的飛行姿態(tài),來達到轉變軌道面傾角的目的,直至自己的運行軌道面與原有行星的軌道面百分百重合。這一過程,需要人類駕馭地球反復矯正。就在一切都將大功告成的時候,地球人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所為的后果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盡管已經(jīng)盡力避免打擾別的星球,可由于地球的介入和攪動,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對各個軌道上運行的天體最終還是形成了互動效應。這一突發(fā)的星球入侵事件破壞了該星系經(jīng)過億萬年才慢慢磨合好的一整套周密運行體制,從而產生的系內應力,觸發(fā)了可怕的聯(lián)動機制,不但干擾了各行星的正常運轉,還牽引到很多定性差的小行星,率先偏離了自有軌道和環(huán)繞周期,靠近了大行星,掉進了重力鎖眼,然后就是毫無懸念的碰撞。這些劇烈活動也會構成大行星激蕩、漂移的誘因。幾乎所有的大行星自轉和公轉都受到了影響,有的速度加快,有的速度減慢,凡此種種,不一而論。加之地球所在的軌道聚集了兩顆大行星,改變了對內外緊鄰兩個軌道上的行星的原有引力參數(shù),使之都向C位靠攏。地球也身不由己地被恒星拉近,地表均溫開始上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些微妙變化被混亂所放大,徹底打破了行星間的默契均衡關系。新的星系秩序必將經(jīng)過洗牌來重新確立,這即意味著各大小行星間要進行大規(guī)模碰撞,開啟吞并與分解的整合模式,誰也別想置身事外,包括地球。。。。。。這個腦洞越開越大。大到崩潰,很遺憾我也不是什么超人,實在修補不下去了。 在試圖改變宇宙客觀規(guī)律的嘗試努力中,無論人類付出多么巨大慘烈的犧牲,經(jīng)歷過怎樣艱苦卓絕的奮斗,都將徒勞無功。一敗涂地是最終結局,永不會出現(xiàn)奇跡。人類需要懂得的是敬畏和順應自然規(guī)律。 科普到這里,朋友們應該明白為什么我打的邏輯分那么低了吧?《流浪地球》這個故事的科幻背景實際上是不成立的。我也深刻理解作為中國人故土難舍的傳統(tǒng)人文觀念,可惜它就是不成立。 影片中,人類撬動地球讓其掙脫太陽系的行為形同于在一個完美星系里做外科摘除手術。人類再移星換斗讓地球融入另一個恒星系,還是形同于反向再給一個完美星系做外科植入手術。這種神操作,連神也要大呼干不動。與其這樣,倒不如省下時間精力資源,少生小孩子,多造大飛船,能載多少人就載多少人,到時候說走就走,輕巧靈便,沒有拖泥帶水的后患。 以上天體科普資料及部分數(shù)據(jù)是我上網(wǎng)百科淘浣下來的,以我一個局外好事者都能搜得到,那些有著相關資訊需求的當事編劇團隊就沒一個人留意到這些內容嗎?應該不會,歸根結底還是創(chuàng)作角度外加有些心浮使然,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劇情、人文和包裝上面去了。當然這跟原創(chuàng)小說打的底子也有關。 這部電影反映出了國民科普的整體素質教育現(xiàn)狀。拍好科幻電影,其基礎在于民眾的科學普及率。電影編導也是來自于民眾呀。具備科普基礎的民眾才是檢驗精品科幻片的過濾鏡,才是推動科幻電影進步的源動力。貧窮并不一定限制人的想象力,但科普匱乏是一定能做到這點的??破战逃c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建設息息相關,也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前瞻眼光能展望多遠。 有人會說這是矯情,不就是部科幻片嗎?扯那么遠干嘛?再說《流浪地球》拍得已經(jīng)很不錯了,多給人家點鼓勵不好嗎?多說點正能量的話不好嗎?這個我不反對。對于《流浪地球》暴露出的缺憾,我們應當予以諒解。既然是中國科幻電影領域的起手之作,要允許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紕漏與不足。要允許我們的科幻電影有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的成長過程?!读骼说厍颉窞橐院蟮目苹闷谱髡邆兲肆瞬簧倮?,貢獻是巨大的,影響是深遠的。其敢為人先、拋磚引玉的精神還是難能可貴的。然而在一片熱情叫好聲中,在一致支持鼓勵下,我們還必須要冷靜地看到差距,必須要有反思,有批評意見和聲音,否則外國人看了我們的影片真的會對中國電影和中國觀眾的科普水準產生質疑的??苹秒娪暗膬热輨?chuàng)作力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的科教水平,屬于文化戰(zhàn)略軟實力范疇(美國人從未到過深太空,但他們的《星球大戰(zhàn)》《星際穿越》《星河戰(zhàn)隊》卻深入各國民心,令世人對美國科技都高看幾等。這就是科幻電影的魅力。)一部好的科幻影片不僅給觀眾帶來消費娛樂,還給社會帶來更具價值的科學普及與啟示。所以我們往后還要多多拍攝好的科幻影片,持續(xù)產出,而非減少。《流浪地球》這一篇翻過去了,重點是看以后。要讓后面那些一窩蜂籌備拍科幻片的后繼者們知道,不是簡單冠以科幻名號,再搞一些蹩腳不通的偽科技背景就能賺取科幻電影的紅利。我覺得給后繼者一些忠告,令其潛心思考一下自己應該怎么構思科幻故事,認識到科幻故事的科幻背景是需要認真打磨的。既然講一個科幻故事,就得先從科幻背景的合理性角度去著手加以完善,就是要把虛擬的科幻事件可信化。三思而后行,總比盲目跟風誤入歧途結果血本無歸的要好。中國人不缺少科幻想象力,也不缺乏對科幻電影的鑒賞力。關鍵是你得編出經(jīng)得起推敲、有科技含量的硬核科幻故事。 我們的第一部科幻影片可以有各種漏洞毛病,我們能夠包容且期待更多的科幻電影面世,但這不代表可以接受漏洞依然百出的后繼作品,雷點明顯的科幻影片會讓觀眾逐漸看倒了胃口,也不利于科幻電影健康發(fā)展,甚至可能會毀了剛剛興起的科幻電影市場。在這里提前打個預防針,有何不可?我們盼望科幻電影編導們能夠在科普儲備方面做足功課、編故事越來越符合邏輯,而不是看到科幻片賺錢,就急功近利粗制濫造,丟給觀眾一大堆影視垃圾。 要想將一個子虛烏有的科幻故事編圓并非易事。這就需要避開一些常識性誤區(qū),有些地方不能寫實,盡量不被那些無法自圓其說的漏洞降低故事的可信度。當然,做到這點很難,須多下功夫,用豐富立體化的知識體系支撐起一個飽滿的藝術構想。這也是我們的國產科幻創(chuàng)作者們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相信中國科幻電影經(jīng)過蹣跚學步一路走去,必會逐漸踏出一行堅實的腳印,直奔未來。 可能又有人看不下去了,說你老先生倒好,一會兒褒揚,一會兒批評,正反兩面全占了,還顛三倒四啰里啰嗦的,到底弄哪樣呀?其實我的本意是想以一己之陋見為國產科幻電影做個建言獻策。既想對國產科幻電影做些指摘提醒,但又不愿生出副作用。既想對其中存在的不足直言相諫,又想給予國產科幻電影更多的有力聲援。這種矛盾現(xiàn)象真實透射出了我的內心波瀾。這不是我的立場,卻是我的態(tài)度。 今天的中國科幻文化覺醒得益于我們的科技自信,但要確保科幻制作一定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在科學上站不住腳的科幻是流浪的無根之水。 好了,不討論電影了,不管科幻了,我得記著點,回頭還要及時給孩子們好好科普一下太陽系里的那點兒事兒,以防將來長大后不切實際地幻想推著地球去流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