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閱讀起來較難,建議慢讀。) 分手之后,我忘不了他/她,吃飯,睡覺,工作,娛樂,不管干什么,我都跟丟了魂似的,說不清的難受,只知道,它好像來自心臟,空空蕩蕩的,我的情緒不知如何該安放。 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只要你傾注了你的真心給另一半,分手時內(nèi)心必會隱隱作痛。甚至另外一些人還可能會因此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要弄清它,可以從一個精神分析理論入手:自體心理學(xué)。這種理論講的是,一個人和他人的關(guān)系,實際上都是自己跟自己的關(guān)系。比如,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后,他跟異性的交往的模式,都是固定的。 而這種固定的行為模式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影響這種模式的因素有父母的對待,以及老師同學(xué)和周圍的環(huán)境。 如果不太懂的話,可以這樣想,把一個人的心態(tài)及行為模式比作一個二維的形狀。嬰兒剛出生時只存在天性,一個很簡單的形狀,隨著成長,來自家庭的教養(yǎng)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會慢慢的使這個二維形狀不斷地增加成為更加不規(guī)則的形狀。 而父母的對待是對形狀影響最大的,我國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方式父母內(nèi)心是很矛盾的,既希望孩子真正的長大,又希望他永遠是個孩子。為什么呢?因為孩子如果從內(nèi)心來說真正的成為一個成人,也意味著需要父母的照顧越來越少,父母就會感覺生活的意義少了太多太多了。 眾所周知,我國的家長喜歡去管教孩子,甚至本來該孩子做的事自己親自去做。這就導(dǎo)致了父母與孩子的人格二維形狀粘連不清,嚴重點的,二者宛如一人,而不是兩個獨立的人。試問,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如何對待異性呢? 一個畸形的人格形狀去磨合另一個正常或畸形的人格形狀,畫面感十足,等到兩人人格形狀有許多地方相連之后,會感到暫時的舒服感,這種舒服感就好似童年中的與父母的關(guān)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當兩人由于某種原因分手之后,兩個人格形狀盡情的撕裂(畫面太過恐怖,這里就不描述了)。當一個人拖著剛剛撕裂的人格形狀生活時,它就退回到孩子乃至嬰兒的時期,有什么欲求也得不到滿足,就像失去了父母一般,可想而知,他的內(nèi)心是多么的痛苦。所以有的人為愛殉情不稀奇,孩子失去了”父母”,還怎么活下去?他的內(nèi)心畢竟還只是個小孩子。 所幸,這樣的情況只是少數(shù),一部分人會痛苦幾天至幾星期,另一部分會持續(xù)更長的時間,這得看他們小時的自己究竟成長的怎么樣。 如果你是那另一部分人也不必擔(dān)心,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帶著殘缺的人格形狀過一輩子,一邊經(jīng)歷一邊縫縫補補,直到真正的長大。 世界會對你溫柔以待,我保證~ (注:本文由大魚號心理一分鐘原創(chuàng),看完的各位看官,動動你可愛的小手,點個贊或關(guān)注~ 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