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漢末三國時期才女)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著名的文學家,精于天文數(shù)理,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 初嫁于衛(wèi)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并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統(tǒng)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董祀。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并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清代畫家周慎堂繪《文姬踏歌圖》 蔡琰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jīng)失傳?,F(xiàn)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文姬的父親名叫蔡邕,據(jù)說蔡邕的書法得之于神人傳授,其實想來只是他的穎悟自創(chuàng)。后來,他把筆法傳給女兒文姬,文姬又傳魏大臣鍾繇。文姬雖說博學有才辨,又妙于音律,是個知書識禮的才女,但她的身世,卻是很悲涼的。由于'興平中亂,沒于南匈',最后還是曹操把她贖了回來。 其后曹操曾經(jīng)問她說:'聞夫人家多墳藉,猶能憶說之否?'文姬回答說:昔亡父賜書四許卷,今所誦憶,裁四百余篇耳。'曹操聽后隨即便說:'偏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接口道:'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后來文姬寫好送去,竟然連一點遺誤也沒發(fā)現(xiàn),可見記憶之佳和書寫的認真。
《淳化閣貼》曾刻有她的“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初祚衰 ”書跡兩句,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曾這樣說道:“蔡琰(蔡文姬原名)《胡笳引》自書十八章,極可觀。不謂流俗僅余兩句,亦似斯人身世耶?'無論對她的身世還是書法,都表示出了無限的憐惜。 我生帖 蔡文姬一生,特別是歸漢后,繼承父親的遺志,撰寫了《續(xù)后漢書》,這不能不說是她對祖國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