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節(jié)選) 蔡琰(東漢)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祚衰。 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jié)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 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xiāng)土,稟氣合生兮莫過我最苦。 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 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饑對肉酪兮不能餐。 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 ……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 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 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 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 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 …… 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絕兮淚闌干。 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 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 苦我怨氣兮浩于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 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絕兮淚闌干。 《胡笳十八拍》是我國東漢時期蔡琰所作。它是中國著名十大名曲之一。 蔡琰(字文姬)是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女。他的父親蔡邕是大文豪,也是大書法家,精于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曹操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家學淵源,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蔡文姬早期嫁給河東衛(wèi)仲道,衛(wèi)仲道早亡,二人又沒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公元195年文姬二十三歲那年被南匈奴掠去,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統(tǒng)一北方,他得知蔡邕女文姬流落南匈奴,感念蔡邕交情,于是派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了回來。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給田校尉董祀。 蔡文姬嫁給董祀后一開始夫妻感情并不順利,因為她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董祀也是迫于丞相的授意才接納了她。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文姬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與蔡邕昔日交情,又想到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也難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文狀,并寬宥董祀的罪行。時值嚴冬,據說曹操看到她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忙命人為她換上頭巾鞋襪,并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家中所藏四千多卷書籍,均因戰(zhàn)亂丟失。曹操深感遺憾和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蔡琰將所記古籍內容寫下來送給曹操,文無遺誤。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大好事,“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董祀感念妻子文姬恩德,夫妻倆也看透了世事,便雙雙隱居山麓。后來生有一兒一女,后來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蔡文姬與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并稱“古代四大才女”,她一生三嫁,命運坎坷。歷史上記載她的事跡并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蔡文姬的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一首《胡笳十八拍》。《悲憤詩》一首為騷體,一首為五言體。騷體詩訴說她離鄉(xiāng)背井的悲痛心情;五言體則訴說她的“感傷亂離”,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 悲憤詩(其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 身執(zhí)略兮入西關。歷險阻兮之羗蠻。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東顧兮但悲嘆。 冥當寢兮不能安。饑當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眥不干。薄志節(jié)兮念死難。 雖茍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 …… 來源:老林文學社 |
|
來自: flyk0tcfb46p9f >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