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于2019年1月首發(fā)于《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 推薦理由: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又稱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是指患者在睡眠過程中反復出現呼吸暫停和低通氣。目前普遍認為OSA 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糖尿病密切相關,同時又是引起猝死、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中華醫(yī)學會、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yī)學會全科醫(yī)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共同制定了《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基層診療指南(2018 年)》,以期指導臨床診療工作。 1 誘因或危險因素 (1)肥胖:體重指數超過標準值的20%或以上。(2)年齡:成年后隨年齡增長患病率增加;女性絕經期后患病率增加,有資料顯示70歲以后患病率趨于穩(wěn)定。(3)性別:女性絕經前發(fā)病率顯著低于男性,絕經后與男性無顯著性差異。(4)上氣道解剖異常:包括鼻腔阻塞(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及鼻部腫瘤等)、Ⅱ度以上扁桃體肥大、軟腭松弛、懸雍垂過長或過粗、咽腔狹窄、咽部腫瘤、咽腔黏膜肥厚、舌體肥大、舌根后墜、下頜后縮及小頜畸形等。(5)具有OSA家族史。(6)長期大量飲酒和/或服用鎮(zhèn)靜、催眠或肌肉松弛類藥物。(7)長期吸煙可加重OSA。(8)其他相關疾?。喊谞钕俟δ艿拖?、肢端肥大癥、心功能不全、腦卒中、胃食管反流及神經肌肉疾病等。 2 發(fā)病機制 導致睡眠中上氣道狹窄的病理生理原因是多因素的。由于肥胖、上氣道解剖異常等原因導致的上氣道軟組織增多伴或不伴有頜面部解剖結構異常,可以使OSA患者的上氣道橫截面變小。吸氣時,上氣道產生負壓容易導致氣道閉合,而咽部擴張肌可以維持氣道開放。當患者入睡后,通常情況下,氣道擴張肌的活性雖然降低,但是仍然可以維持氣道開放。在OSA患者中,上氣道擴張肌不足以預防氣道狹窄或者閉塞,這是導致氣道阻塞的主要的原因。在快速眼動(REM)期時,上氣道擴張肌的張力和活性進一步下降,可能會導致呼吸暫停和低通氣事件進一步加重。呼氣末肺容積減小和低碳酸血癥導致的通氣驅動下降同樣可能導致上氣道塌陷。 3 治療策略 OSA是一種慢性疾病,應進行長期、多學科的治療管理。治療上包括內科治療、行為治療和外科治療。(1)治療目標:解除睡眠呼吸暫停,糾正睡眠期低氧,改善睡眠結構,提高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降低OSA的相關合并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2)治療方法:包括危險因素控制、病因治療、體位治療(側臥位睡眠)、無創(chuàng)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口腔矯治器、外科治療、藥物治療、合并癥的治療。 4 分級預防 (1)一級預防:主要針對OSA危險因素預防采取的措施,包括針對打鼾者的戒煙、戒酒、體重管理、睡眠衛(wèi)生教育等。 (2)二級預防:針對OSA高危人群的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OSA發(fā)展為中重度。 (3)三級預防(康復、護理及出院后隨訪):對于確診的OSA患者,要積極治療,減少疾病帶來的不良作用,預防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 (4)隨訪評估:確診為OSA的患者如未接受積極的治療方法(如CPAP、口腔矯治器及外科手術等),應注意病情的變化,特別是其家屬應注意患者夜間鼾聲的變化,有無憋氣及白天嗜睡的情況,鼾聲時斷時續(xù)或白天嗜睡加重均提示患者病情可能惡化或進展,應及時就診復查PSG,必要時采取積極的治療。 ——原文:中華醫(yī)學會, 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yī)學會全科醫(yī)學分會,等.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鶎釉\療指南(2018年)[J] . 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9,18(1): 21-29. DOI: 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9.01.007 |
|
來自: niexiangwu > 《西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