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稷,又名則,戰(zhàn)國時(shí)期秦國第三任王。其父是秦國首任王秦惠文王嬴駟,其兄是秦國二任王秦武王嬴蕩,其母則是歷史上有名的‘宣太后’羋氏。
秦惠文王十三年(丙申,公元前325年),嬴稷的父親嬴駟自稱為王,成為秦國第一王。同年,嬴稷出生,早年曾在燕國做人質(zhì)。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嬴駟薨,嬴稷的兄長嬴蕩繼承王位,是為秦武王。
秦武王四年(甲寅,公元前307年),在位僅4年的嬴蕩因與大力士孟說,在洛陽周王室太廟比賽舉龍文赤鼎,不幸脛骨斷裂而薨。當(dāng)時(shí),嬴蕩的生母惠文后想立公子壯,并得到左丞相嬴疾的支持。然而,趙武靈王非要迎立在燕為質(zhì)的嬴稷,雖然秦國群臣大多反對(duì),但屈于趙國的壓力,還有嬴稷舅舅魏冉等的支持,嬴稷繼承王位,是為秦昭襄王。這時(shí)嬴稷年少,其母宣太后垂簾聽政,并以魏冉(宣太后異父長弟)為將軍。
秦昭襄王元年(乙卯,公元前306年),嬴稷接受右丞相甘茂提議,將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之地歸還韓國,向壽和公孫大奭反對(duì)此事,不斷向嬴稷進(jìn)讒。甘茂相當(dāng)惶恐,害怕有禍上身,假借討伐魏國為由,投奔齊國。同年,楚、齊、韓三國再訂合縱抗秦盟約。
秦昭襄王二年(丙辰,公元前305年),魏冉殺惠文后及嬴稷其他異母兄弟。
秦昭襄王三年(丁巳,公元前304年),嬴稷與楚懷王熊槐在黃棘(今河南南陽)結(jié)盟,并將之前攻占的上庸(今湖北十堰竹山)歸還于楚。
秦昭襄王四年(戊午,公元前303年),齊、魏、韓三國因?yàn)槌撑押峡v約定,與秦結(jié)盟,聯(lián)合攻打楚。楚遣太子熊橫到秦為人質(zhì),秦則發(fā)兵救楚,并攻占蒲阪(今山西運(yùn)城永濟(jì)市西)、陽春(今山西運(yùn)城永濟(jì)市西南)、封陵(今山西運(yùn)城芮城風(fēng)陵渡)。同年,秦再攻打韓,奪取武遂(今山西運(yùn)城垣曲)。
秦昭襄王五年(己未,公元前302年),嬴稷與魏襄王魏嗣、韓太子韓嬰在臨晉(今陜西渭南大荔)會(huì)面。秦把侵地蒲阪歸還于魏,抗秦合縱盟約又瓦解。同年,楚太子熊橫因與秦國一大夫私下發(fā)生毆斗并將其殺死,遂從秦逃回楚。
秦昭襄王六年(庚申,公元前301年),秦、韓、魏、齊四國聯(lián)合攻打楚,楚在重丘(今河南駐馬店泌陽)大敗,楚國大將唐昧被殺。同年,秦國蜀侯嬴輝被誣諂進(jìn)獻(xiàn)毒物,嬴稷派遣大夫司馬錯(cuò)殺嬴輝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秦繼續(xù)攻打韓,奪取穰城(今河南南陽鄧州市)。
秦昭襄王七年(辛酉,公元前300年),秦國華陽君羋戎攻打楚,斬首3萬人,殺楚大將景缺,奪取襄城(今河南許昌襄城)。同年,秦丞相樗里子病卒,嬴稷立樓緩繼其丞相位。
秦昭襄王八年(壬戌,公元前299年),嬴稷邀楚懷王在武關(guān)(今陜西商南)會(huì)盟,途中突將楚懷王劫持至咸陽,并強(qiáng)迫其割巫郡(今重慶巫山)、黔中郡(今湖南吉首)于秦。楚懷王憤怒拒絕,嬴稷遂將其拘留。同年,嬴稷任命齊國孟嘗君田文為丞相。
秦昭襄王九年(癸亥,公元前298年),嬴稷聽信讒言,預(yù)殺田文。田文遂逃回齊國。同年,秦軍出武關(guān)攻打楚,斬首5萬人,攻占楚16城。
秦昭襄王十年(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逃走。秦軍遍布楚道進(jìn)行搜捕,走投無路的楚懷王只好暫先投奔趙國,但趙國不敢收留;在轉(zhuǎn)奔魏時(shí),被秦兵抓住。
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被扣秦國三年,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為王,各諸侯國自認(rèn)為無害本國也不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同年,楚懷王死于秦,其梓棺運(yùn)還楚國。
秦昭襄王十二年(丙寅,公元前295年),嬴稷任命穰侯魏冉為丞相。
秦昭襄王十四年(戊辰,公元前293年),韓、魏聯(lián)手攻打秦國,嬴稷任命白起為元帥,在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大敗二國聯(lián)軍,斬首24萬人,擄獲魏、韓兩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公孫喜。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后又一杰出軍事家,《千字文》將其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
秦昭襄王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91年),秦攻打韓,奪取宛城(今河南南陽)。
秦昭襄王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90年),魏割河?xùn)|(今山西)400里、韓割武遂(今山西運(yùn)城垣曲東南)200里于秦。
秦昭襄王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89年),秦國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馬錯(cuò)率軍攻打魏,軍至軹城(今河南濟(jì)源),攻占大小61邑。
秦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88年),嬴稷欲自立為帝,又恐齊國反對(duì),于是便尊齊湣王為東帝,自立為西帝,還聯(lián)盟五國攻打趙國并想將其瓜分。燕昭王恐趙國滅亡后齊國愈強(qiáng),遂讓蘇秦前往齊說服齊湣王自去帝號(hào)。嬴稷見此,也被迫取消帝號(hào)。
秦昭襄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87年),秦攻打魏,奪取親垣(今山西運(yùn)城垣曲)、曲陽(今河南濟(jì)源)。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286年),秦再攻魏,魏割故都安邑(今山西運(yùn)城夏縣)以求和,秦將安邑之民全部驅(qū)趕至魏,僅留下城邑。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285年),秦、楚兩國在宛城(今河南南陽)會(huì)盟;又與趙國在中陽(今山西呂梁地區(qū)中陽縣)會(huì)盟。同年,秦大將蒙武攻打齊國,奪取9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樂毅會(huì)同趙、秦。韓、魏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攻占齊70余城,僅剩即墨(今山東平度)、莒邑(今山東莒縣)二城還沒攻下。樂毅圍攻即墨,齊湣王輾轉(zhuǎn)逃至莒邑,終被楚將淖齒殺死。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83年),秦、趙二國在穰城(今河南南陽鄧州市)會(huì)盟。同年,秦攻打魏,奪取安城(今河南新鄉(xiāng)原陽),其前鋒一直打到魏的首都大梁才凱旋歸國。嬴稷曾向趙國索要和氏璧,聲稱用15座城交換。趙遣舍人藺相如攜和氏璧赴秦,見秦毫無誠意,遂用計(jì)將和氏璧完璧歸趙。時(shí)值,樂毅圍即墨已一年。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82年),秦攻打趙,奪取兩座城。時(shí)值,樂毅圍即墨己兩年。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再次攻打趙,攻占石城(今河北石家莊)。時(shí)值,樂毅圍即墨已三年。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大將白起攻打趙,斬首2萬人,攻占代郡(今河北張家口蔚縣)光狼城。秦大將司馬錯(cuò)攻打楚,攻占黔中(今湖南吉首市),楚割漢水以北及上庸(今湖北十堰竹山)以求和。時(shí)值,樂毅圍即墨四年。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279年),秦大將白起攻楚,奪取鄢城(今湖北襄樊宜城)、鄧縣(今湖北襄樊市)、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同年,秦和趙在澠池(今河南洛陽新安西)會(huì)盟。時(shí)值,樂毅圍即墨五年。即墨大夫田單施用離間計(jì),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shí)則欲稱王于齊,所以才不急著攻下即墨。燕惠王本怨樂毅久攻即墨不下,果然令燕國戰(zhàn)將騎劫取而代之。樂毅因害怕被殺不敢回燕,遂投奔趙國。后來,田單使用火牛反攻,大破燕軍,奪回70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攻打楚,攻占楚國國都郢都(今湖北江陵),燒其楚先王墳?zāi)挂土辏ń窈币瞬?,楚兵意志力潰散,不能繼續(xù)作戰(zhàn),只好遷都到陳丘(故陳國,今河南周口淮陽)。
秦昭襄王三十年(甲申,公元前277年),秦將侵占的楚地,置黔中郡(今湖南吉首市)。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76年),此時(shí)已被封為武安君的白起攻打魏,并奪取兩卒城。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丙戌,公元前275年),魏割溫城(今河南溫縣)8城于秦。同年,秦穰侯魏冉又攻打魏,韓國遣大將暴鳶前往營救,結(jié)果被魏冉打敗,援軍被斬首4萬人,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被圍。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74年),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奪城4卒,斬首4萬人。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戊子,公元前273年),魏、趙聯(lián)軍攻打韓國華陽(今河南新鄭),秦營救韓,在華陽城下大敗魏軍,斬首13萬人,魏割南陽(今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與秦求和;秦又?jǐn)≮w軍,將2萬趙兵沉溺黃河。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70年),秦圍攻趙國瘀與(今山西晉中和順),趙大將趙奢前往營救,被秦軍打敗。同年,嬴稷任命魏人范雎為客卿。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壬辰,公元前269年),秦再次攻打趙國閼與,這次卻沒有取勝。
秦昭襄王三十九年(癸巳,公元前268年),秦攻打魏,攻占懷城(今河南焦作武陟)。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乙未,公元前266年),嬴稷任范雎為秦國丞相,并封為應(yīng)侯。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丙申,公元前265年),秦攻打趙,奪取3座城。趙國左師觸龍說服太后送小兒子長安君到齊為人質(zhì),于是,齊發(fā)兵營救趙,秦軍這才撤退。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白起攻打韓,攻占南陽(今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并斷絕太行山道。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己亥,公元前262年),白起再次攻韓,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陽),韓國上黨(今山西長子)與本國路斷,上黨守將馮亭不愿投降于秦,遂率17城投降于趙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辛丑,公元前260年),秦國左庶長王龁攻趙,奪取上黨,趙國大將廉頗心知不可硬戰(zhàn),于是采取對(duì)峙、嚴(yán)防死守戰(zhàn)略,等待時(shí)機(jī)進(jìn)攻。秦深惡廉頗死守不出,遂散播謠言‘兩軍交戰(zhàn),秦國不怕廉頗,唯獨(dú)怕趙括。趙孝成王果然中計(jì),將趙括頂替廉頗之位。秦人聽聞此訊,大喜若狂,秘遣大將白起代替王龁,用50余萬大軍依靠地形圍住幾乎相等的趙軍,斷趙軍糧46天。秦殺趙括,并在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活埋趙國40余萬投降士兵,趙國舉國上下皆震驚。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壬寅,公元前259年),韓割垣雍城(今河南新鄉(xiāng)原陽)、趙割6座城向秦求和。嬴稷為替范雎報(bào)仇,引趙國丞相平原君趙勝到秦,然后將其囚禁,并提出以魏國丞相魏齊交換。魏齊由趙再投奔魏,卻沒人敢收留,只得在絕望中自殺,趙遂斬其腦袋獻(xiàn)與秦相范雎,秦這才將趙勝釋放歸國。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癸卯,公元前258年),秦國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國都邯鄲,不能攻克。于是,嬴稷遣王龁代替,仍不能攻克,只得長時(shí)間包圍邯鄲城。趙國震恐,遂向各國乞求援助。楚派大將春申君黃歇前往營救,魏國則派大將晉鄙前往營救。嬴稷遣使臣對(duì)魏國安釐王說:“如果有人敢來參戰(zhàn),我會(huì)把所有兵力移過來一起打?!?/span>魏國安釐王因?yàn)?/span>害怕,命晉鄙將兵力屯積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不敢再往前進(jìn)。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用計(jì)謀奪取晉鄙軍權(quán),帶兵繼續(xù)前往。
秦昭襄王五十年(甲辰,公元前257年),嬴稷想以白起代替王龁為帥,白起因身體有疾,加之這次的對(duì)手趙尚,從來沒有打過敗戰(zhàn),所以拒絕前往。后來鄴城久功不下,秦軍傷亡慘重,嬴稷遂對(duì)白起產(chǎn)生恨意,強(qiáng)令其出兵。就這樣,白起在家中磨蹭了足有三個(gè)月才起行。此時(shí),嬴稷已起殺心,當(dāng)白起行至杜郵(今陜西咸陽市任家咀村)時(shí),便接到嬴稷令他自裁的信函。同年,魏無忌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嬴稷只得將太子嬴柱的兒子、自己的孫子嬴異人送往趙國為人質(zhì)。趙國商人呂不韋用錢財(cái)資助異人,一起逃歸秦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大將嬴摎攻韓,攻占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斬首4萬人;攻趙,攻占20余縣,斬殺及俘虜9萬人。周天子赧王姬延非??只?,與燕、楚密謀聯(lián)合各國再訂合縱攻秦之約。秦立即起兵攻打周王朝,并擄獲姬延到秦,然后又將其釋放回周。不久,姬延薨,立國879年的周王朝滅亡。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秦應(yīng)侯范雎辭丞相之位,嬴稷任蔡澤為丞相,但幾個(gè)月將其免職。同年,秦將西周文公姬咎流放至悉狐聚(今河南平頂山汝州市西北)。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丁未,公元前254年),秦攻打魏,奪取吳城(今山西運(yùn)城平陸),魏屈服投降,并降為秦的屬國。同年,韓桓惠王入秦覲見嬴稷。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嬴稷薨,時(shí)年75歲,其兒子嬴柱繼承王位,是為秦孝文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