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醫(yī)的精髓在于陰陽理論,陰陽雖然簡單卻含蓋萬物。中醫(yī)的五藏五行理論就是從簡單的陰陽理論演化出來的。 中醫(yī)將人體的五藏(臟)用五行的屬性來表達: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 人體要健康,五藏必須維持在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也就是五臟之間會相互制衡,從而維持在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中,即:相生相克理論。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體五臟會受到五邪的傷害,有哪五邪呢?下面以心臟為例子來說明下,其它臟腑以以此類推。 如果心臟本身發(fā)生病變,這叫正邪; 如果是因為肝木出問題導致心臟病,這叫虛邪,因為木生火,肝木為母,心火為子,母能令子虛,故為虛邪; 如果是脾土引起的心臟病,這叫實邪,火生土,心火為母,脾土為子,子能令母實,故為實邪; 如果是肺金病變引起的心臟問題,影響甚微,稱為微邪; 如果是腎水引發(fā)的心臟問題,這叫賊邪。因為腎水克心火,故為賊邪。 如果是賊邪,就得去治腎; 如果是虛邪,就得去治肝; 如果是實邪,就得去治脾; 如果是正邪,直接去治心; 如果是微邪,就得去治肺。 總之,記住一個原則,子能令母實(實證),母能令子虛(虛證)。要補母,先實子。 可見,同為心臟出的問題,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克理論,就有五邪的病因了。所以中醫(yī)的辯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至于如何辯證,以后再探討。 歡迎關注‘感悟黃帝內(nèi)經(jīng)’,領略上古時期的生命智慧。 |
|
來自: 尚曉陽 > 《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