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2018-11-26 一、導入 乾隆十七年文武雙科狀元秦澗泉在游覽岳王廟時,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檜夫婦跪在岳王廟前,義憤地在岳王廟前題詩:“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笨梢娗貪救獙ψ约盒帐系膶擂巍6目讘c東教授每每出來講學,總是很自豪的向聽眾介紹自己是孔子的第73代傳人。那么,老師就有問題想問大家:(1)秦澗泉為什么尷尬?(2)孔慶東為什么自豪?(3)那秦澗泉為什么不改成孔姓? 教師總結(jié):(1)(2)姓氏對我們是很重要的。 (3)姓氏,表示的是血統(tǒng)。姓氏是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guān)系的標志和符號。以家族為中心,以血緣分別親疏,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這節(jié)課,讓我們首先來了解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的姓氏背后的文化。 二、梳理探究 (一)提到姓氏文化,有一本不得不提及的關(guān)于中文姓氏的書——《百家姓》。它成書于北宋初(開國皇帝趙匡胤,趙為國姓——皇族的姓氏),收集了504個姓,其中單姓444個,復姓(司馬、上官、歐陽、諸葛、東方、尉遲、令狐等)60個。 (二)504個姓?多乎哉?不多也。最新統(tǒng)計顯示,我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一共有11969個。那么這么多的姓氏,姓氏是怎么來的呢?(姓氏的起源)它有什么作用? (三)我們想象一下,讓時光逆轉(zhuǎn),回到人類童年時期的上古時代吧。大家來看看這幾個古姓,“姬”、“姒”、“嬴”、“姜”、“姚”,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能不能猜測一下這是為什么? 1 明確:都有一個女字旁。與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特點有關(guān)。 大家看一下“姓”這個字,拆開就是“女”和“生”,可見姓是因為生而得。因此在母系氏族時期人們用姓是來區(qū)分不同的部落。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tǒng)、血族關(guān)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據(jù)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同姓不通婚,這是樸素的優(yōu)生學,更是我們祖先們的智慧體現(xiàn)。 板書:姓——代表族號別婚姻 (四)那么,氏又是怎么來的呢?它有什么作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隨著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男性的權(quán)利漸漸強大,于是,一些顯赫的男性頭領(lǐng)為了區(qū)別于同一母系中的其他男子,便為自己確定一個稱呼,這就是氏。氏最初的作用在于顯示貴賤。 板書:氏——代表身份別貴賤 有關(guān)姓氏的補充:姓氏原來只有貴族才有,平民無姓無氏。 戰(zhàn)國以后,人們開始以氏為姓,姓與氏合一。所以,我們今天所稱的姓氏就是指姓。 (五)那么,姓氏的來源有哪些? 姓氏歷經(jīng)了五千年的風雨變遷,其來源可謂豐富多樣,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姓氏的來源有哪些方式? 大家看到課本第73頁,從第一段第四行“夏商周三代”開始齊讀到這段結(jié)束,邊讀邊思考我們剛才的問題——姓氏的來源有哪些方式? 1.對書中給我們列舉的姓氏來源的方式,你是不是了然于胸了呢?請給下列姓氏歸類。 屈宋廉司馬陶郭 屈,春秋時期,楚武王熊通封兒子熊瑕到屈地(今湖北秭歸)去做首領(lǐng),因為熊瑕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chǎn),人們于是稱他為屈瑕。屈瑕的子孫也就以封地為姓,世代姓屈。 廉,五帝之一顓頊的曾孫名“大廉”。 司馬,掌管軍事之職。 2.教師總結(jié):(1)以封地為姓氏:屈、崔、盧、范 (2)以國名為姓氏:宋、晉、魯、蔡、韓、齊 (3)以擔任的官職為姓氏:司馬、司徒(職位相當于宰相)、司空(掌管百官的人事調(diào)動)、史(太史令)、帥 (4)以居住地為姓氏:郭(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南宮(今河北省邢臺市轄縣級南宮市)、西門(城的西門)、歐陽(歐陽亭,在今浙江湖州) (5)以職業(yè)技藝為姓氏:陶、卜、屠、優(yōu)(演唱戲曲的藝人)、醫(yī) (6)以自己祖先的名或字為姓氏:廉、金、孔、董、袁 其它常見的姓氏來源: (7)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熊、龍、李、花、江、石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8)因皇帝賜姓而改姓氏:劉邦賜項伯姓劉 (9)因避禍、避諱而改姓氏:司馬改姓馮、同,丘改姓邱 (10)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氏:慕容、宇文 (11)少數(shù)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guī)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于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 從以上可以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另外要和大家強調(diào)一點:不是每一個姓都有單獨起源的,很多時候一個古姓衍生出很多其他姓氏。 小結(jié):象形文字 姓氏淵源,道盡千古滄桑;龍脈傳承,鑄就泱泱華夏。不管我們的姓氏是什么,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祖先身上的精神發(fā)揚光大,把他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代代相傳。 過渡: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傳統(tǒng)文化,大家肯定非常感興趣——節(jié)日文化。提到節(jié)日,大家就會想到放假。大家喜歡節(jié)日,那是因為喜歡放假。我們國家設(shè)定了法定假日,都有哪些呢?元旦、春節(jié)、清明節(jié)、勞動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那么,其中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大家了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哪幾個?補充一下。元宵節(jié)、七夕節(jié)、重陽節(jié)。那么,對于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來源、文化內(nèi)涵和與之有關(guān)的風俗,你了解多少呢?我們接下來重點了解幾個。 六、節(jié)日文化 (一)閱讀詩句,猜出詩句所描寫的節(jié)日 在我們探究傳統(tǒng)節(jié)日之前,大家先讀讀下面的詩句,由大家來揭開各個節(jié)日的面紗。 船爭先后渡,岸激去來波。端午 攜壺酌流霞(美酒),搴(qiān,采摘)菊泛寒榮。重陽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 夜半梅花添一歲,夢中爆竹報殘更。春節(jié) 大家由這些詩句猜出了它所對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從中大致了解了相關(guān)的風俗。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幾個節(jié)日。 (二)梳理探究 1.端午節(jié)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開端”、“初”的意思?!拔濉迸c“午”互為諧音而通用。端午節(jié)又稱天中節(jié)。農(nóng)歷五月以后,天氣漸漸炎熱,此時蚊蟲滋生,傳染病很容易發(fā)生,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時,陽光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chāng pú)、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端午節(jié)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wèi)生節(jié)。另外,為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jié)”。端午節(jié),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也稱“蒲節(jié)”。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又一傳統(tǒng)習俗。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把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進而演變到吃粽子。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zhuó)除腐,殺菌防病。 端午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jié)大概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么而設(shè)立的?只是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煙潑浩淼,空空蕩蕩,我輕蔑地笑了,為什么如此寬闊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顆愛國的心,不能為敢于說真話的人洗刷冤屈呢?! 2.七夕節(jié) 在我國,農(nóng)歷七月初七,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jié)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孟姜女和范喜良、《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之一。 七夕坐看牽??椗?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人們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 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 3.中秋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每逢這一日,人們多登上樓臺,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過中秋還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水調(diào)歌頭》(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斯倘挥斜瘹g離合,月也有陰晴圓 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gòu)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奔热蝗碎g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痹S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梢哉f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4.重陽節(jié) 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xiàn),就有人病倒、喪命。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四處訪師尋道,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九月初九的早晨,他領(lǐng)著妻子兒女、鄉(xiāng)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xiàn)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jié)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jīng)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民間把農(nóng)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據(jù)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藥材決明子是茱萸的果實)這是王維十七歲時寫的一首詩。當時他的父母兄弟都在華山以東的家鄉(xiāng),他獨自一人住在京都長安,常常感到孤獨和寂寞。特別是到了像中秋、重陽這樣的家家團聚的佳節(jié),更是加倍地思念親人。這首詩就是他在九月九日這個重陽佳節(jié)寫的。在唐代,重陽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種叫做茱萸的香草,還要喝菊花酒,吃重陽糕。詩人遠離家鄉(xiāng),舉目無親,當然沒有興致登高,作者只能獨坐窗下,暗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們都在山上登高游樂,當他們每個人頭上都插上茱萸的時候,一定會因為少了作者這個遠在他鄉(xiāng)的兄弟而掛念,詩人沒有說自己如何懷念親人,反倒說弟兄們會因為思念自己而減少節(jié)日的歡樂。 鑒賞(二):前兩句寫詩人在異鄉(xiāng)對兄弟們的懷念。開篇一個“獨”字,就將詩人在異地客居的孤獨寂寞之情突現(xiàn)了出來。第二句則以最樸實無華的語言,高度概括并準確表達了古往今來游子思親的共同心理,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后兩句詩人不寫自己離開親人,而是想像親人相聚時發(fā)現(xiàn)少了自己,別出心裁地表達了對親人的強烈思念。 5.春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到十五。對于中國人來說,最隆重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就是春節(jié)了。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jié)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合家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xiàn)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都說如今“年味淡了”,許多地方不允許放鞭炮,電話拜年代替了登門問候。 節(jié)日帶給人們的不應只是濃烈的色彩和歡騰的氣氛,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滿象征意味的文化符號,以及蘊涵其中的文化魅力。節(jié)日期間特有的禮節(jié)行為、吉祥用語以及人們所相互傳達的種種感情,是中華民族心理的突出體現(xiàn)。 落葉的深情來自于她的樹根淵源,一個民族和一個人的力量依托于她的心靈脊梁。落葉對根的情意,是中國最具深長意味的審美圖騰,而從圖騰里折射洋溢出的感恩崇拜正以赤子之心、家國情懷、回報奉獻精魂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載體形式,形成為一種歷史積淀。 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課題,或姓氏源流,或年節(jié)風俗,或“課外延伸”中的茶文化,酒文化,絲綢文化,飲食文化等等去研究。 |
|
來自: kateerlianmeng > 《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