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痿醫(yī)案 1熱傷肺津. 臨床表現(xiàn) 陽痿不舉,嗆咳少痰,咽喉不利,形體消瘦,皮膚枯燥,心煩口渴,小便短赤熱痛,或伴見兩足痿軟不用,舌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熱傷肺津的表現(xiàn)為其特征,主要病位在肺。 二 治療方藥 清肺生津,潤養(yǎng)宗筋。方用沙參麥冬湯加味。 藥以沙參、麥冬、玉竹、甘草、桑葉、花粉、扁豆、白芍、牛膝、蜈蚣為基本方。 若日久見面白少氣,呼吸氣短,為肺之氣陰兩虛,可于上方加黃芪、太子參、五味子等藥;若見食欲減退,口燥咽干較為顯著者,為胃陰亦虛,可加山藥、苡米、蓮子肉等。 三 病案舉例 高某,男,36歲,已婚,2018年7月4日初診。 不久前患大葉性肺炎,經(jīng)西醫(yī)消炎處理治療痊愈。后發(fā)現(xiàn)房事時陽痿不舉,曾服過壯陽補腎的中成藥和湯藥,無效。 就診時見形狀消瘦,時見咳嗽,但無痰,口干欲飲,咽喉不利,心煩眠差,舌紅,苔薄黃而干,脈細(xì)數(shù)。 證屬熱傷肺津,清肅失令,宗筋失養(yǎng)之陽痿。 宜以清肺養(yǎng)陰生津為治,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 沙參15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花粉30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合歡皮10克,炒棗仁1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蜈蚣2條,氣血湯2袋(分次兌)。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 14劑。服上方干咳口渴等肺津不足之癥明顯減輕,陰莖時有勃動,上方加生地15克,枸杞10克,山萸10克以雙補肺腎。 暫禁房事,共服藥30多劑而愈。 2 肝氣郁結(jié) 一 臨床表現(xiàn) 陽痿,精神抑郁,胸脅脹滿,急躁易怒,善太息,舌紅,苔薄黃,脈弦。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肝氣郁結(jié)的癥狀為特點,病位在肝。 二 治療方藥 疏肝解郁,通絡(luò)振痿,方用四逆湯加味。 藥以柴胡、白芍、枳殼、甘草、蜈蚣為基本方。 若肝郁化熱而見口苦目赤,舌紅尿黃等癥,可加丹皮、梔子以清肝熱;若兼見面色無華,爪甲不榮,肢體麻木等肝血不足表現(xiàn),可于上方加當(dāng)歸、雞血藤、熟地等,亦可用逍遙散加減治療。 三 病案舉例 王某,男,41歲。 陽痿數(shù)年,急躁易怒,心煩不安,曾多方求治,屢服補腎壯陽之劑無效,脈象弦滑,苔薄黃膩,屬肝氣郁滯宗筋,脈絡(luò)不通,兼有化熱之象。 治以疏肝通絡(luò),兼清陰火。 與四逆湯加味。 柴胡6克,白芍15克,枳殼10克,生甘草6克,黃柏6克,知母6克,蜈蚣2條,砂仁3克,解結(jié)湯2袋(分次兌入)氣血湯2袋(分次兌入)。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 進藥8帖,情緒大有好轉(zhuǎn),陽事稍興,有求欲感,索方再治,原方30劑,得以鞏固。 3肝血不足 臨床表現(xiàn) 陽痿,面色無華,眩暈,耳鳴目澀,視物模糊或雀盲,肢體麻木或筋脈拘急,肌肉瞤動,爪甲不榮,舌淡,脈細(xì)。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肝血不足的表現(xiàn)為特征,病位在肝。 二 治療方藥 滋補肝血,濡養(yǎng)宗筋。方用補肝湯加減。 藥以熟地、當(dāng)歸、白芍、川芎、木瓜、牛膝、棗仁、蜈蚣等為主。 若目澀雀盲,視物模糊,可加枸杞、菊花以明目;若疲乏少氣者,可加黃芪。 三 病案舉例 劉某,男,38歲,已婚,干部。 陽痿年余,久治少效。 診時見面色不華,眩暈?zāi)繚?,視力減退,肢體發(fā)麻,不耐疲勞,舌淡苔薄,脈細(xì)。 證屬肝血不足,宗筋失養(yǎng)。治以補肝養(yǎng)血。 處方如下:全當(dāng)歸12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木瓜15克,雞血藤30克,生黃芪15克,枸杞10克,菊花10克,砂仁3克,氣血湯2袋(分次兌入)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 服15劑,自覺癥狀明顯減輕,陽事稍興。囑患者繼服上方30余劑而愈。 4肝氣不足 一 臨床表現(xiàn) 陰莖舉而不堅,漸至痿弱不舉,精神疲憊,意志消沉,易恐善驚,周身乏力,不耐疲勞,或脅痛隱隱,少氣懶言,舌質(zhì)淡嫩,脈弱。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肝氣不足的表現(xiàn)為特征,病位主要在肝。 二 治療方藥 補益肝氣,煦養(yǎng)宗筋。方用保元煎加減。 藥以黃芪、黨參、白術(shù)、甘草、白芍、柴胡、當(dāng)歸、吳茱萸、巴戟天等為主。 若見畏寒喜暖,陰囊冷縮,四肢厥冷等癥,是肝陽亦虛,可加桂枝、細(xì)辛、附片等溫陽之品;若伴心悸,怔忡,脈結(jié)代等心陽虛見癥者,可加干姜、薤白、炙甘草等。 三 病案舉例 李某,男,38歲,2017年4月8日初診。 3年前開始性欲淡漠,房事后疲勞乏力,逐漸加重,1年前起,陰莖痿弱,房事不能。屢服補腎壯陽之品,時而見效,但難以鞏固。 周身乏力,下肢酸沉,夜半易抽筋,睡眠不實,膽怯易驚,多汗,心煩易怒,舌質(zhì)淡白,苔薄白,脈象沉細(xì)。 綜合脈癥,此系肝氣虛弱,宗筋失司所致。 以補益肝氣立法:黃芪20克,黨參、柴胡、白芍、茯苓、郁金、巴戟天各15克,甘草10克,氣血湯2袋(分次兌入)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 囑其忌房事,舒情懷。服5劑后,心情舒暢,體力增加,陰莖偶有勃起。仍宗前法,守方出入30劑,陽事已遂,諸癥悉平。 將原方改為散劑,內(nèi)服,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復(fù)發(fā)。 5肝經(jīng)濕熱 一 臨床表現(xiàn) 陰莖痿軟,陰囊潮濕,臊臭墜脹,甚則腫痛,肢體困倦,心煩口苦,大便粘滯,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肝經(jīng)濕熱癥狀為特征,病位主要在肝膽。 二 治療方藥 瀉肝利膽,清熱化濕。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 藥以龍膽草、黃芩、山梔、柴胡、木通、車前、澤瀉、當(dāng)歸、生地、蜈蚣等為主。 三 病案舉例 王某,男,33歲。 形體壯實,面色紅潤,20歲結(jié)婚,已有一男。 近年來性功能日衰,舉陽無力,精液量少,過早排泄,數(shù)月來病情加重,陽事不興,脅肋脹滿,煩悶易怒,口苦咽干,小便時黃,大便偏干,陰囊潮濕,腰腿酸楚,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 此屬濕熱蘊結(jié)肝經(jīng),流注下焦,宗筋弛緩。 宜瀉肝利膽,清化濕熱,佐以通絡(luò),予龍膽瀉肝湯加減。 柴胡10克,山梔10克,黃芩10克,龍膽草6克,生地12克,當(dāng)歸12克,澤瀉10克,木通6克,車前子6克,萆薢15克,薏苡仁15克,蜈蚣2條,九香蟲3克,砂仁3克,排濕湯2袋(分次兌入),解結(jié)湯2袋(分次兌入)。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 進藥8帖,諸癥大減,心情舒暢,陽事易興,二便通調(diào),舌偏紅,苔薄黃,脈弦緩,原方改龍膽草5克,山梔、黃芩、木通各8克,繼續(xù)40劑,以免苦寒燥濕而傷陰,而愈。 6 寒滯肝脈 一 臨床表現(xiàn) 陽痿不振,甚則陰莖陰囊收縮,少腹?fàn)考安G丸墜脹疼痛,受寒則甚,得熱則緩,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寒滯肝脈的表現(xiàn)為特征,病位主要在肝經(jīng)。 二 治療方藥 溫肝散寒,通絡(luò)振痿。方用暖肝煎加減。 藥以當(dāng)歸、枸杞、小茴香、肉桂、烏藥、沉香、茯苓、生姜、蜈蚣等為主。 若寒象較重,畏寒肢冷甚者,可加細(xì)辛,附片;若見干嘔,吐涎沫,或巔頂頭痛,可加吳茱萸、法半夏。 三 病案舉例 許某,男,36歲,2018年春初診。 患者因捕魚感冒,惡寒發(fā)燒,頭身痛楚,鼻塞流涕,陰囊脹痛,牽引少腹作痛。 經(jīng)用西藥治療,感冒痊愈,但陰囊仍脹,日重夜輕,且陽事不舉,半月不愈,精神十分緊張,脈弦,舌質(zhì)淡,苔白潤。 疑為肝經(jīng)寒積氣滯所致。治以溫肝逐寒。方用暖肝煎加減。 當(dāng)歸10克,枸杞子10克,小茴香5克,肉桂5克,烏藥6克,茯苓10克,柴胡6克,淫羊藿10克,香附10克,暖參茶2袋(分次兌入)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服6劑而愈,后未復(fù)發(fā)。 7腎陰虛損 臨床表現(xiàn) 陽事不舉或舉而不堅,精神疲乏,腰部酸痛,兩腿痿軟,頭暈?zāi)垦#逍臒?,失眠健忘,遺精,舌質(zhì)嫩紅,苔白,脈沉或細(xì)數(shù)。 本證臨床以陽痿伴見腎陰虛損的表現(xiàn)為特征,病位在腎。 二 治療方藥 補益腎陰,佐以溫陽。方以左歸丸合龜鹿二仙膠加減。 藥用熟地、山萸肉、肉蓯蓉、枸杞子、女貞子、山藥、龜板膠、鹿角膠、紫河車、菟絲子、仙靈脾、巴戟天等為主。 若潮熱盜汗,心煩遺精等陰虛火旺的表現(xiàn)突出,則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以滋陰降火;若腎陰虛兼見肝陰虛,見脅痛、易怒、目干澀等,可用枸菊地黃湯加減滋補肝陰。 三 病案舉例 孫某,男,30歲,農(nóng)民。 婚后7年陽痿不舉。 患者少年誤犯手淫,婚后常雙側(cè)睪丸腫痛,牽及少腹,會陰、肛門灼熱疼痛,陰莖時有射精之意。伴有頭暈?zāi)垦?,夜寐不寧,夢多,午后困乏無力,煩熱,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細(xì)數(shù)。 證屬腎陰虧耗,虛火妄動之陽痿,應(yīng)滋陰降火為治。 知母30克,黃柏3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生地30克,茯苓10克,天冬10克,山藥10克,地骨皮30克,氣血湯2袋(分次兌入)。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40劑后諸癥基本痊愈,囑其繼服六味地黃丸、紅參氣血湯以善其后。2018年冬函告生一女孩。 8 腎陽虛衰 一 臨床表現(xiàn) 陽事不舉,面色?白,頭暈耳鳴,腰部酸痛,下身畏冷,兩腿痿軟,精神不振,五更泄瀉,夜間尿多,舌淡苔白,脈弱或沉遲。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腎陽虛衰的表現(xiàn)為特征,病位主要在腎。 二 治療方藥 溫腎壯陽,佐以補陰。方用右歸丸合五子衍宗丸加減。 藥以附子、肉桂、仙靈脾、巴戟天、陽起石、肉蓯蓉、人參、菟絲子、枸杞子、女貞子、熟地、山萸肉、海狗腎、鹿角膠等為主。 若見五更泄瀉者,可合四神丸。 三 病案舉例 楊某,男,34歲,農(nóng)民。 婚后3年來,雖有性欲,但陽事不舉,服用甲基睪丸素之類西藥不效。 診其面色?白,神怯倦怠,少腹冷痛,動則汗出,腰膝酸軟,晨起尤甚,舌淡苔薄白,脈沉無力。 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當(dāng)溫元陽,壯命火。 炙附片10克(先煎),肉桂10克,黨參30克,熟地10克,枸杞子30克,杜仲10克,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巴戟天10克,肉蓯蓉10克,山藥10克,當(dāng)歸10克,暖參茶2袋(分次兌入)。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20劑后,陽事已興,唯時間短暫,又?jǐn)M“抗痿靈”藥面1劑加配五子補腎丸,每晚臨睡前1粒,半年后病告痊愈,妻子懷孕。 9 陰陽兩虛 臨床表現(xiàn) 陽痿,腰膝酸軟冷痛,形寒肢冷,咽干舌燥,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舌淡,苔干,脈沉細(xì)。 本證臨床以陽痿與腎陰虛、腎陽虛的表現(xiàn)并見為特征,病位主要在腎。 二 治療方藥 雙補陰陽。方用左歸丸合右歸丸,或用桂附地黃湯合龜鹿二仙膠加減。 藥以地黃、山萸肉、山藥、丹皮、枸杞子、附片、肉桂、仙靈脾、巴戟天、牛膝、鹿角膠、龜板膠、蜈蚣等為主。 方中溫陽藥與滋陰藥的比例,可隨陽虛與陰虛的多少進行調(diào)整。 三 病案舉例 趙某,男,44歲,已婚,工程師。2018年2月18日初診。 素質(zhì)虛弱,陽痿已數(shù)年,曾多次服補腎壯陽之品,有時有效,有時無效,不能治愈。 癥見腰膝酸軟冷痛,形寒肢冷,口咽干燥,手足心熱,心煩眠差,舌淡苔少,脈弦細(xì)。 此屬久病不愈,陰陽并損之陽痿。 治當(dāng)雙補陰陽,振奮元氣,方以桂附地黃湯加減。 生熟地各15克,山萸肉10克,山藥10克,丹皮10克,旱蓮草15克,女貞子10克,肉桂10克,制附片10克(先煎),仙靈脾30克,合歡花10克,牛膝10克,蜈蚣2條,暖參茶2袋(分兌),氣血2袋(分兌)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服15劑,腰痛腿酸、畏寒肢冷、口咽干燥、手足心熱等明顯減輕,精神大振,繼服15劑,陽事能興。 后以金匱腎氣丸合五子衍宗丸合暖參茶合氣血湯調(diào)理2個月而愈。 10 勞傷心脾 臨床表現(xiàn) 陽事不舉或舉而不堅,心悸怔仲,易驚多夢,氣短自汗,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脈細(xì)弱。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心脾氣血雙虧的表現(xiàn)為特征,病位主要在心脾。 二 治療方藥 健脾養(yǎng)心,雙補氣血。方用歸脾湯為主。 藥以黃芪、人參、白術(shù)、茯苓、當(dāng)歸、阿膠、龍眼肉、夜交藤、炒棗仁、紫河車、仙靈脾、海狗腎、陽起石等為主。 三 病案舉例 雷某,男,28歲,2018年冬初診。 患者任課較多,日夜操勞。初婚尚能交媾,繼則早泄,終致陽痿。曾服鹿尾巴精、龜齡集等藥,屢治罔效。 與妻感情逐漸淡薄,患者情緒日益低落,心悸失眠,多夢易醒,神疲乏力,氣短自汗,納差便溏,舌淡紅,苔白潤,脈緩弱。 予黨參、黃芪各15克,白術(shù)、當(dāng)歸、茯苓、酸棗仁、沙苑子各10克,遠(yuǎn)志、甘草各5克,肥兒茶2袋(分兌)氣血湯2袋(分兌)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5劑后性交雖未成功,但陰莖尚能勃起。 原方繼服數(shù)月余,性交成功,諸恙漸平,遂囑服歸脾丸、肥兒茶、氣血湯1個月以鞏固療效。 11恐傷心腎 一 臨床表現(xiàn) 陽痿不振,怵惕不寧,心悸易驚,膽怯多疑,失眠多夢,脈弦細(xì),舌淡紅,苔薄白。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心悸易驚,膽怯多疑等恐傷心腎的表現(xiàn)為特征,有明顯的受驚致病史,病位主要在心腎。 二 治療方藥 寧神補腎,升清振痿。方用宣志湯加減。 藥以熟地、巴戟、人參、白術(shù)、當(dāng)歸、山藥、茯苓、酸棗仁、遠(yuǎn)志、龍骨、牡蠣、升麻、柴胡、蜈蚣等為主。 若病曠日久,心陰暗耗,而呈心腎陰虛,心火炎上者,可用天王補心丹加龍骨、牡蠣等。 三 病案舉例 楊某,男,32歲,2018年夏初診。 陽痿年余,伴心悸不寧,多疑善恐,頭暈耳鳴,失眠多夢,氣短乏力,平時陰莖尚能勃起,性交時則焦慮不安,反覺陽事不舉,脈沉細(xì)而弱,舌淡紅,苔薄白,迭進參茸等壯陽藥百余劑,調(diào)治年余未效。 近詢病史,乃因鄰居夜半失火突然驚醒而起病。予: 黨參30克,菟絲子、枸杞各15克,巴戟天、茯苓、遠(yuǎn)志、菖蒲、酸棗仁、當(dāng)歸、白術(shù)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氣血湯2袋(分兌),傲骨無雙2袋(分兌)。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服藥5劑后,陽事能舉,但舉而不堅,原方加減繼服1月,性交成功,諸恙漸平。 12 痰阻宗筋 一 臨床表現(xiàn) 陽痿,形體肥胖,性欲淡漠或全無,胸悶不舒,納谷不香,倦怠嗜臥,或頭暈頭重,心慌心悸,舌淡紅,苔白膩,脈滑。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痰濕內(nèi)盛的表現(xiàn)為特征,病位主要在脾。 二 治療方藥 燥濕化痰,通絡(luò)振痿。方用平胃導(dǎo)痰湯加減, 藥以蒼術(shù)、陳皮、厚樸、天南星、橘紅、茯苓、半夏、枳殼、郁金、車前子、牛膝、蜈蚣等為主。 若見畏寒,四肢不溫,痰涎清稀等寒痰之象,宜加生姜、附片、細(xì)辛等溫化寒痰; 若見心煩口苦,痰黃粘稠等痰熱之象,可加黃芩、貝母、竹瀝等清熱化痰; 若嗜酒,可加葛花以解酒毒;若嗜煙,可加干地龍、魚腥草解煙毒,并戒煙酒。 三 病案舉例 顧某,男,36歲,干部,2018年4月25日初診。 下鄉(xiāng)工作半年,經(jīng)常冒雨干活,漸致性欲淡漠,陽事舉而不堅,乃至不能勃起,經(jīng)治3個月無效。 胸悶不舒,納谷不佳,嗜臥倦怠,形體逐漸肥胖,心慌,舌淡紅,苔白膩,脈滑,精神苦悶。 茯苓30克,懷牛膝、炒苡仁各20克,蒼術(shù)、姜半夏、枳殼、郁金、車前子各10克,橘紅、制南星、干葛花各5克,排濕湯2袋(分兌),暖參茶2袋(分兌)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服10劑,陽事如意,諸癥消失。遂以參芩白術(shù)丸、排濕湯、暖參茶善后、隨訪至今房事正常。 13 瘀血內(nèi)阻 一 臨床表現(xiàn) 陽痿,陰莖或少腹疼痛,或見腰部、足跟疼痛,活動減輕,休息則甚,或見面唇青紫,舌質(zhì)紫暗,脈細(xì)澀。 本證臨床以陽痿并見血瘀表現(xiàn)為特征,病位主要在肝腎。 二 治療方藥 活血化瘀,通絡(luò)振痿。方用血府逐瘀湯為主加減。 藥以當(dāng)歸、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紅花、牛膝、枳殼、蜈蚣等為主。 三 病案舉例 張某,男,46歲。 半年多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陰莖不能勃起,沖動時常感陰莖根部隱隱脹痛,飲食、二便未有異常,舌淡苔薄,脈弦緩。 既往曾患過附睪炎,亦曾服中藥近百劑,皆為培補腎陽的鹿茸、杜仲、附子、肉桂等,服藥后不僅乏效,陰莖根部疼痛更明顯。近1個月來換以針灸治療數(shù)次亦無效。 根據(jù)患者既往助陽無效,陰莖根部憋脹疼痛,辨證為瘀血停滯,血阻陽郁。 治以活血化瘀通陽。 處方:丹皮、赤芍、當(dāng)歸、川芎、桃仁、紅花、生地、仙茅、枳殼、牛膝各10克,蜈蚣18克,生甘草6克,解結(jié)湯2袋(分兌)。 用法:每日一劑,兩煎混均分2次服,服5劑后陰莖根部脹痛減輕,陰莖可以勃起,但持續(xù)時間較短。 上方加入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繼服10劑,同房3次均成功。 總結(jié) 治療陽痿的常用方劑 1.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沙參 玉竹 生甘草 冬桑葉 生扁豆 花粉 麥冬 2. 四逆湯(《傷寒論》) 柴胡 枳實 芍藥 炙甘草 3.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柴胡 當(dāng)歸 白芍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生姜 薄荷 4. 補肝湯(《醫(yī)宗金鑒》)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酸棗仁 炙甘草 木瓜 5. 保元煎(《博爰心鑒》) 人參 黃芪 肉桂 甘草 生姜 6. 龍膽瀉肝湯(《醫(yī)方集解》) 龍膽草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 車前子 當(dāng)歸 生地 柴胡 生甘草 7. 暖肝煎(《景岳全書》) 當(dāng)歸 枸杞 小茴香 肉桂 烏藥 沉香 茯苓 生姜 8. 左歸丸(《景岳全書》) 熟地 山藥 枸杞 山茱萸 川牛膝 菟絲子 鹿膠 9. 龜鹿二仙膠(《醫(yī)方考》) 鹿角膠 龜板膠 枸杞子 人參 10. 知柏地黃湯(《醫(yī)宗金鑒》) 知母 黃柏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澤瀉 茯苓 11. 杞菊地黃湯(《醫(yī)級》) 枸杞 菊花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澤瀉 茯苓 12. 右歸丸(《景岳全書》)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 鹿角膠 菟絲子 杜仲 當(dāng)歸 肉桂 制附子 13. 五子衍宗丸(《醫(yī)學(xué)入門》) 枸杞子 菟絲子 五味子 覆盆子 車前子 14. 四神丸 (《證治準(zhǔn)繩》) 肉豆蔻 補骨脂 五味子 吳茱萸 15. 桂附地黃丸 (《金匱要略》) 干地黃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澤瀉 桂枝 附子 16. 歸脾湯(《濟生方》) 白術(shù) 茯神 黃芪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甘草 當(dāng)歸 遠(yuǎn)志 17. 宣志湯(《辨證錄》) 茯苓 菖蒲 甘草 白術(shù) 生棗仁 遠(yuǎn)志 柴胡 當(dāng)歸 人參 山藥 巴戟 18. 平胃導(dǎo)痰湯(《癥因脈治》) 蒼術(shù) 厚樸 陳皮 甘草 天南星 半夏 茯苓 枳殼 19. 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桃仁 紅花 當(dāng)歸 生地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殼 甘草 20. 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劑》) 人參 玄參 丹參 茯苓 五味子 遠(yuǎn)志 桔梗 當(dāng)歸身 天冬 麥冬 柏子仁 酸棗仁 生地黃 辰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