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是指視物昏花或眼前發(fā)黑;暈是指自感身體或外界景物旋轉(zhuǎn)擺動,站立不穩(wěn)。二者常同時發(fā)生,故統(tǒng)稱為眩暈。輕度眩暈者閉目即止。重度眩暈者如坐車舟,或伴有噁心嘔吐、心慌出汗、甚至肢體偏斜欲倒等癥狀。 風火上擾型眩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漲痛,煩躁易怒,面赤耳鳴,多夢少寐,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4.心脾血虛型眩暈:此類眩暈患者多因思慮太過,傷及心脾,耗損氣血,或因大病,大失血之后,引起氣血不足而發(fā)病. .腎精虧虛型眩暈:此種類型的眩暈多由于患者先天腎氣不足或年老后腎氣衰弱,或因房事過度,腎精虧耗而發(fā)病.正如《靈樞·海論》中所說的“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脾虛風痰:眩暈嘔惡、飲食乏味、苔膩、脈濡滑。方用歸芍六君湯,益氣補脾以除痰,養(yǎng)血斂肝以熄風。 脾腎兩虛、虛風上旋:其證眩暈耳鳴、心煩少寐、舌紅苔薄、脈弦虛大。宜用守中湯(人參、白術(shù)、茯苓、生地、麥冬、菊心、枸杞、山藥)。 心脾兩虛、氣血雙虧:心慌眩暈、唇白面咣、納少脈濡細。方用歸脾湯,補養(yǎng)心脾,調(diào)攝氣血,以營于腦。夾痰濕者加半夏、澤瀉。 陽虛土衰、木乘風動:頭重眩暈、腦木昏糊、思遲善忘、眼花重聽,或頭顳抽痛、心情焦慮、胸悶惡心、脈大濡數(shù)、苔粗白。方宜用澤瀉湯加味:白術(shù)、澤瀉、黨參、附子、首烏、僵蠶、白蒺藜、天麻、鉤藤、菊花。兼頭痛加全蝎 寒遏經(jīng)脈、營衛(wèi)失調(diào):暈痛并作、頸項牽強、起坐目花、活動失控、脈弦浮。方用桂枝湯加葛根、黨參、黃芪,或合澤瀉湯,溫經(jīng)散寒、健脾化飲、調(diào)和營衛(wèi)。對寒凝太陽督脈、氣血阻滯、腦缺濡養(yǎng)之暈者多效,故常選用。 2、標本同治 真性眩暈系風火痰虛綜合為患,屬本虛標實之證,治宜標本兼顧。臨證既久,參驗先輩論治眩暈之要,有擬“柴陳澤瀉湯”以治眩暈者。此方即小柴胡、二陳、澤瀉湯合方另加天麻、鉤藤、菊花而成。藥用: 柴胡、天麻、法夏、菊花、陳皮各 其中小柴胡湯旋轉(zhuǎn)少陽樞機、透達郁火、升清降濁;二陳湯化痰降逆;澤瀉湯滌痰利水。方中尚寓有小半夏加茯苓湯,亦可化痰降逆、滌痰止嘔;又寓有六君子湯運脾和胃以治其本。加天麻、鉤藤、菊花者,旨在柔潤以熄肝風。以上藥味雖平淡,而實具卓效。 3、治眩暈,重在脾胃 眩暈一證,歷代醫(yī)家診述頗多,歸納起來不外風、痰、火、虛四因,主要涉及脾、肝、腎等臟。故治眩暈重在脾胃,兼顧它臟??蓴M定眩湯,藥用: 黨參、茯苓、龍骨、牡蠣各 此方由六君子湯、澤瀉湯、當歸芍藥散化裁而來,以六君、當歸、川芎、芍藥健脾豁痰、益氣養(yǎng)血;柴胡、荷葉、澤瀉升清降濁;赭石、龍牡育陰潛陽,共奏健脾化痰、益氣養(yǎng)血、升清降濁之效。對氣血虛弱、痰濁阻絡(luò)、升降失司所引起的缺血性眩暈及內(nèi)耳性眩暈。皆有良好的療效。一般3~6。劑則見效。20~30劑即可完全恢復。 4、化痰祛飲治眩 臨床上凡遇痰濁眩暈,可運用澤瀉湯合二陳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增損。適用于美尼爾病、高血壓、腦動脈粥樣硬化癥、鏈霉素等耳毒性抗生素反應(yīng)、迷路炎癥和某些腦震蕩后遺癥等表現(xiàn)以眩暈為主癥的疾病。凡具有眩暈惡心嘔吐,舌苔薄白,脈有不同程度弦象者,即可用下方: 天麻10~ 臨床運用時須注意:藥要濃煎,少量頻服;先以生姜搗汁滴于舌上,感辛竦之味時服藥;若惡心嘔吐甚者,一面針刺內(nèi)關(guān),一面服藥,只要藥液入胃而不吐出,其眩自漸平復,如針內(nèi)關(guān)后服藥仍吐,加針天突,留針頻捻;惡心嘔吐止,眩暈漸平,上述方藥仍需續(xù)服3~5劑,然后再根據(jù)病情調(diào)整處方。其中澤瀉、白術(shù)二味可服10~20劑,利于病癥恢復,減少發(fā)作或防止再發(fā)。 眩暈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癥。眩是視物昏花或眼前發(fā)黑 ;暈是自感身體或外界景物旋轉(zhuǎn)擺 ,站立不穩(wěn)。二者常同時并見 ,故統(tǒng)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 ,重者如坐車舟 ,或伴有惡心嘔吐 ,汗出心慌 ,甚則肢體偏斜欲倒等癥狀。祖國醫(yī)學認為 ,眩暈可由風、痰、虛所引起,故有“無風不作?!?、“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钡恼f法。 無風不作眩 :中醫(yī)認為 ,肝為風木之臟 ,主疏泄 ,性喜條達 ,憂郁惱怒 ,疏泄失常 ,氣郁化火 ,肝陽上亢 ,肝風內(nèi)動 ,上擾清竅 ,發(fā)為眩暈。病情表現(xiàn)為頭暈?zāi)垦?/span> ,頭脹或痛 ,心煩易怒 ,失眠多夢 ,口苦耳鳴 ,面色紅赤 ,血壓偏高 ,此癥多因情志刺激而誘發(fā)。治宜平肝熄風 ,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 :天麻 10克 ,鉤藤 15克 ,枝子 10克 ,黃芩 10克 ,石決明3 0克 ,川牛膝 10克 ,杜仲 10克 ,夜交藤 15克 ,夏枯草 15克 ,龍膽草 10克。水煎2次對勻 ,早晚分服 ,每日 1劑。無痰不作眩 :中醫(yī)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脾胃功能受損 ,水谷精微運化失常而聚濕生痰 ,痰濁上蒙清竅 ,令人眩暈。癥見眩暈 ,頭重不舉 ,胸悶惡心 ,時嘔痰涎 ,不思飲食。治宜化濕祛痰 ,可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 :半夏 10克 ,白術(shù) 15克 ,茯苓 20克 ,陳皮 10克 ,天麻 10克 ,澤瀉 15克 ,牡蠣 30克 ,甘草 10克。水煎 2次對勻 ,早晚分服 ,每日 1劑。 無虛不作眩 :系指由于思慮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節(jié) ,損傷脾胃 ,或因脾胃素虛 ,皆能導致化源不足 ,氣虛清陽不升 ,血虛腦失濡養(yǎng) ,發(fā)為眩暈。淫欲房勞過度 ,或有遺精滑泄之疾 ,或年老體衰 ,腎精耗傷 ,腦髓不足 ,也為眩暈之因。若氣血虧虛型眩暈 ,動則加劇 ,勞則即發(fā) ,面色萎黃或蒼白 ,唇甲不華 ,心慌氣短 ,食少身倦。治宜補益心脾 ,培補氣血 ,可用歸脾湯為主方 :黃芪 20克 ,黨參 20克 ,白術(shù) 10克 ,茯苓 15克 ,當歸 15克 ,炒棗仁 20克 ,遠志 10克 ,元肉 15克 ,木香 10克 ,甘草 10克 ,大棗 10枚。水煎 2次對勻 ,早晚分服 ,每日 1劑。若腎精耗傷 ,癥見眩暈 ,精神萎靡 ,記憶減退 ,腰膝酸軟 ,遺精耳鳴。偏腎陰虛者 ,尚可見五心煩熱 ,偏腎陽虛者 ,尚可見四肢不溫。腎陰虛宜滋補腎陰 ,可用左歸飲加減 :熟地 20克 ,山萸肉 15克 ,山藥 30克 ,杞果 30克 ,菊花 15克 ,龜板 10克 ,女貞子 15克 ,牛膝 10克。水煎 2次對勻 ,早晚分服 ,每日 1劑。腎陽偏虛者 ,可用右歸飲補腎助陽 :熟地 20克 ,山藥 3O克 ,山萸肉 15克 ,菟絲子 15克 ,枸杞子 30克,肉蓯蓉 20克 ,制附子 10克 ,肉桂 10克 ,鹿角膠 15克。水煎 2次對勻 ,早晚分服 ,每日 1劑。 一旦發(fā)生眩暈病 ,可根據(jù)以上幾種類型辯證施治 ,采用適當方藥 ,定會有奇特效果 ,一般服藥 5~ 7劑即可治愈。在治療的同時 ,要注意飲食富于營養(yǎng)和新鮮清淡 ,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居室宜安靜 ,光線暗淡 ,保證充足的睡眠。還應(yīng)保持心情舒暢 ,情緒穩(wěn)定 ,這對預(yù)防眩暈發(fā)病和減輕發(fā)作十分重要。 |
|
來自: 昵稱10964454 > 《藥方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