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今天是大年初三,繼續(xù)給各位大行拜年。敬請欣賞一件海外館藏文物,定為明空白期的青花攜琴訪友紋梅瓶。這件梅瓶外方定為空白期,可筆者怎么看,都有嘉靖的影子在,是不是空白期,拿出來給大家探討。 在此之前,先看一件典型的空白期青花攜琴訪友梅瓶,就是題圖這件。瓶唇口,頸部為梯形,帶有元青花的味道。肩部為海馬波濤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高士手指遠方,一童子捧琴跟隨,主題紋飾留白較多。脛部紋飾為海濤紋,帶有宣德遺風。青花發(fā)色較為藍艷。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再看今天的春晚主角。梅瓶盤口,全器紋飾五層。頸部為折枝花卉加纏枝花。肩部為如意云肩紋配瓔珞紋。主題紋飾為攜琴訪友。脛部紋飾為變形蓮瓣紋。青花發(fā)色偏藍黑,類似于石子青料發(fā)色。全器古拙感較強,主題紋飾和空白期流行的攜琴訪友非常相似。這或許是法國人把這件梅瓶也定為空白期的主要原因。底部都沒有照片,只能根據(jù)胎釉和青花圖案來判斷了。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為什么我說這件所謂空白期梅瓶大量帶著嘉靖青花的影子呢?請看這件嘉靖青花梅瓶典型器。和前器一樣,這件梅瓶也是盤口,溜肩,器型帶有女性化的S造型感。鑒寶也是如意云肩紋配瓔珞,脛部也是變形蓮瓣紋。 青花發(fā)色偏藍艷,和前期的青花明顯不是同一種青料。但也不是典型的回青發(fā)色。倒和后世的浙江料發(fā)色有些接近。您仔細對比看看這三件梅瓶,您感覺今天的主角跟第一件相似呢還是跟第三件更類?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瓷器鑒定,從大的角度來講,器型比紋飾更具有時代特征和代表性。古代器型,非一朝一夕形成。一般而言,一種器型,代表著一種審美觀念。而這種審美觀念在古代往往幾十年不變。所謂環(huán)肥燕瘦,盛唐氣象有楊玉環(huán)之一豐腴為美。大漢天子有趙飛燕之輕盈為好。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袖,四方皆匹帛。說的也是這個事。所以收藏家鑒定包括瓷器在內(nèi)的文物時,筆者覺得器型是最關鍵的。 而紋飾,雖然比器型看似更具有時代特點,但紋飾這個東西,幾十年一循環(huán),后代過了幾十年又開始流行前代的紋飾,極為正常。后代仿前代文物也多模仿其紋飾。頗有極類者。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不過,正如西賢所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以本器為例,雖然主題紋飾使用的是典型的空白期三朝攜琴訪友,但肩部的云肩紋和脛部的變形如意紋卻顯露了它的馬腳。 如意云肩紋雖大量流行于元代,也一直使用到今天。但元代云肩紋內(nèi)所繪紋飾卻和本器完全不一樣。再者,瓔珞紋,學界基本肯定是明嘉靖時期開始使用并且大流行的紋飾。本器的這種云肩配瓔珞,在元到明初的青花瓷器中從沒有同類器。反而是嘉靖青花中多見此類。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再者,本器的這種變形蓮瓣紋的畫法,熟悉中國陶瓷史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絕非空白期所為,也是典型的明嘉靖到萬歷時期的繪畫方式。 以此看來,器型還有輔助紋飾,都是典型的嘉靖器的特點,而主題紋飾則類似于空白期。筆者認為這件青花梅瓶,屬于明代嘉靖時仿前朝空白期的可能性較大,而定為空白期青花瓷證據(jù)薄弱。(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畢竟是看圖說事,而且看不到底足)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常有讀者詬病,說讀了你的文章,很多都是可能,大概,或許一類詞語,你想說明什么。說句題外話,真正的研究者,幾乎從不使用百分百肯定的語調來說事。反而是那些自欺欺人者,信誓旦旦,自信到了極點。那些所謂的國寶幫,他們哪一件東西不是百分百肯定自己是國寶?筆者寫文,乃研究之后得出的結論,沒有百分百把握是不敢輕易下定論的。哪怕是國有館藏,已經(jīng)定性的文物,筆者也只是對某些有疑義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拿出來供各位大行討論和參考。擺事實,講證據(jù),在探討學習中共同提高。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最后這件青花梅瓶是定為宣德的桂林出土梅瓶。也屬于無款器。這件梅瓶和第一件空白期相比,器型極為相似,但畫的人物遠比第一件為精,胎釉也更類似于成化器。筆者認為,此器或為空白期后期的天順官窯的可能性更大。也極有可能是成化器,因為天順帝是成化帝之父。成化一朝青花器肥腴淡雅,跟宣德器比有天壤之別,這種風格恐非突然形成的。此梅瓶青花發(fā)色淡雅,釉質極佳,極類似成化,但器型仍是空白期特征。此器綜合來看,或為成化早期官窯器。 細分,斷代,乃是瓷器鑒定學問的高階。有志于收藏者,千萬不可固步自封,自以為是。多學習多看標準器并加以深究,長此以往,必有小成。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