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出去吃飯,我們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孩子三四歲的樣子,正在把水壺里的水倒進杯子里喝。 就在這不到兩分鐘的時間里,媽媽的嘴幾乎沒停過: 慢點倒,別燙著手。 可以了可以了,別再倒了。 拿穩(wěn),別灑了。 小口喝啊,小心燙 …… 孩子的每一個動作,媽媽都要跟著叮囑一句。 看起來,這位媽媽真是無微不至,對孩子很關(guān)心,我卻在想,這位媽媽是有多焦慮、多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的對話,經(jīng)常會有兩層意思: 一層是字面意思,即頭腦中的想法, 一層是言外之意,也叫潛臺詞,是我們潛意識的表達。 這個潛臺詞,有時和字面意思基本重合,有時候會大相徑庭,有時候,甚至截然相反。 你以為你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潛臺詞。 我們以為自己說的是A,但實際上,潛臺詞卻是-A。 就像一句”名言”所說:所有的玩笑里都含有認真的成分。 在日常交往中,每個人不僅在用兩只耳朵聽話,我們還在頭頂豎著一根無形的天線,用來捕捉、接收對方的言外之意——所謂聽話聽音。 心理學(xué)家發(fā)現(xiàn),言外之意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字面意思。 不信你就試試,如果只按對方的字面意思行事,你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個情商低的人,在生活中莫名其妙地處處碰壁。
2 聽話聽音,已經(jīng)成為成人世界墨守成規(guī)的交往規(guī)則,但當(dāng)我們面對孩子時,卻忽略了這一點。 也許覺得孩子還小,理解力不夠,能把字面意思理解了就不錯了,所以我們和孩子說話很少字斟句酌,多是直來直去,有啥說啥。 這會流露出更多潛意識里的東西。 其實,小孩子的感受更敏銳,他們更善于繞過語言,捕捉到大人言語背后的潛臺詞。
潛臺詞是一種暗示,它會不斷塑造著你們的親子關(guān)系,塑造著孩子的性格,最終,把孩子變成你潛意識里的樣子。 就像那個叮囑孩子喝水要小心的媽媽。 表面上,她是關(guān)心孩子,但潛意識里,她對孩子的擔(dān)心、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全都被孩子接收到了。 孩子要么會很煩躁,因為被媽媽的關(guān)心和控制包圍得密不透風(fēng), 要么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危險,自己的能力又是多么不值得信任,慢慢的,就變得過于謹慎,小心翼翼,畏手畏腳。 又或者,她認同了媽媽的想法,變得有點強迫傾向,比如,水杯一定要放到指定地點,鞋子一定要擺正。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有強迫傾向的孩子,往往會有一個過于追求完美、要求比較多的媽媽。 3 一個朋友說,回老家時,父親總會在聊天時說起誰家的孩子在哪里工作,特別能干,幾年就升到了高層。誰家的孩子在公司獨當(dāng)一面,每年能掙不少。 朋友聽著,總感覺心里怪怪的。她自己混得也不錯,比爸爸說的那幾個人只好不差,按說爸爸沒必要拿來和她比。可她還是聽出了一絲比較、評判的味道。 她說,我有種感覺,如果我混得不好,是不是在我爸心里,就會覺得我不如他朋友的孩子? 她知道,爸爸肯定不會承認是在拿她和別人比較,肯定會說:這不就是聊天嗎,聊聊親戚朋友的情況,是你想多了。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多了。 這位朋友說,不知道為什么,她總是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性格中總是有些不自信,特別在乎別人的評價。 她覺得很奇怪,從小父母對她也不是很嚴厲,有個比較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怎么就會不自信呢。 后來,她才發(fā)現(xiàn),爸爸平時總會有意無意地提起誰誰怎樣怎樣。 按說,這也是正常的,但她就是從爸爸的語氣里感受到一種比較,還有對她的一種隱隱的期待,期待她比別人學(xué)習(xí)更好、工作更好。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父母對她并沒有過多的要求,但隱含的期待她完完全全地接收到了。 她把爸爸的期待內(nèi)化成對自己的期待,所以一路自強奮進,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 但同時,她也把爸爸的比較評判內(nèi)化為內(nèi)心的聲音,時時都在拿自己和別人比較,而比較的結(jié)果,往往是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忽視了自己好的一面,自卑也隨之而生。 她就這樣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而自卑的人。 即使在別人眼里已經(jīng)很好了,卻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己怎么也不滿意。
4 潛臺詞的力量遠遠大于字面意思。 你說了千遍萬遍,學(xué)了多少種溝通技巧,極力壓住內(nèi)心的情緒,都逃不過孩子頭頂靈敏的天線——他知道你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甚至你自己都不曾察覺的,他都感受到了。 因為,潛意識會通過各種渠道表達出來——語氣、微表情、微動作、神情,都會泄露你內(nèi)心的秘密。 讓你藏?zé)o可藏,防不勝防。 有的媽媽覺得很委屈:“我就問問他考多少分,我又沒說什么,他干嘛那么大反應(yīng)、那么不耐煩?” 你以為裝出隨意的樣子,輕描淡寫地問他考得怎么樣,孩子就感受不到你的期待? 你的期待已經(jīng)噴薄欲出了,孩子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來,所以才會用不耐煩表達強烈的掙脫和反抗。
5 那該怎么辦? 閉上嘴不說話?肯定不行。 既然潛臺詞是潛意識的流露,那么,我們要做的,是修正自己的心態(tài),端正自己的初心。 心擺正了,初心對了,你的潛臺詞自然就變了。 很多開始學(xué)習(xí)、有所反省的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擔(dān)心:這么說對不對,那么做行不行?生怕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實,這都是表面文章。 真正重要的,是你的內(nèi)心是怎樣的,你的潛臺詞對不對。 怎樣修心? 簡單說來,我覺得就是四個字:活在當(dāng)下。 說個我自己的例子吧。 周末,我?guī)С茸映鋈ネ妫宦飞暇吐犓煌5厍迳ぷ?、干咳,顯然嗓子不太舒服。 我忍不住說:“我不說,就不知道自己喝點水嗎?” 話一出口,我明顯感覺到這句話背后還涌動著更多的話: 這么大孩子了,還是照顧不好自己……因為不喝水咳嗽加重,這事不是一次兩次了,每次都得提醒,提醒一次還不行……我還要提醒到什么時候…… 短短一瞬間,我不僅想起他之前的不愛喝水,說了多少次都不聽,又想到咳嗽加重怎么辦,將來怎么辦?難道以后都要我不停地提醒嗎? 一想到過去,想到將來,我的情緒就出來了——責(zé)備、煩躁、心疼、擔(dān)憂…… 這些情緒在心里涌動著,脫口而出的這句話語氣自然不好,橫著就出來了。 我在想,如果我沒有對他以前行為的指責(zé),也沒有為他的嗓子將來的擔(dān)憂,單純地只是讓他喝點水,我的語調(diào)會變得溫柔、平順很多。 所以,修正自己的心,就是活在當(dāng)下,沒有那么多對過去的指責(zé),也沒有那么多對將來的擔(dān)憂,只是出于愛,出于關(guān)心孩子,做此時此刻該做的事。 內(nèi)心穩(wěn)了,憂慮少了,恐懼少了,說出來的話自然就穩(wěn)了。 孩子接收到的就是你的平靜、穩(wěn)定。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孩子也會習(xí)得這樣的平靜和穩(wěn)定。 一顆從容篤定的心,是父母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
6 我在文章中總提到“覺察”二字。 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我經(jīng)常給出的對策也是——父母要對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多多覺察。 什么是覺察? 覺察什么? 簡單說,就是覺察自己的潛臺詞,覺察自己說話做事的發(fā)心。 發(fā)心對了,潛臺詞也就對了,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會變得更接近你潛意識里的樣子。 正如心理學(xué)家科胡特的一句名言: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比他們做了什么樣的事,更重要。 說什么,怎么說,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內(nèi)心是什么樣的。 想修護親子關(guān)系,首先修好自己的這顆心。 說實話,能做到這些很難很難,我們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很難做到?jīng)]有憂慮和恐懼。 但這不妨礙我們把這個作為目標,為之努力,不斷趨近。 畢竟,這個不斷趨近、不斷成長、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才是生活的意義所在。 我以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