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1734 篇文章 Photo by Anastasia Taioglou on Unsplash. 作者:秦華,金融從業(yè)十年,現(xiàn)為職業(yè)教練,專注于幫助人們認知自我,創(chuàng)造內(nèi)外一致、知行合一的理想職業(yè),著有《寫給孩子的財商啟蒙課》。本文來自:華說職場人生( ID: Coach_Lily )。文末有華章后記。 作者寫在前面: 奴隸社會創(chuàng)刊五年,我的職業(yè)轉(zhuǎn)型也跨入第五年。因為 2015 年第一次在奴隸社會上發(fā)表文章《二十年穿越歸途列車:我們離自己到底有多遠?》,給我的小公號帶來了最初幾百個訂閱者,我開始成為一名真正讓自己心之向往的教練,開啟了一份給我每天帶來充實和滿足的事業(yè),認識了許許多多氣味相投的同行者。對這份知遇之恩,我感激不盡。 能參加奴隸社會的五周年活動,令我特別歡喜雀躍,因為終于可以穿過屏幕、面對面地去慶祝這么多精彩的人生故事,去向那些曾經(jīng)鼓舞過我、引導過我、支持過我的人們說,“終于見到你了!謝謝!”。 2月23日五周年,我不僅自己來,還會和高琳老師(前外企高管,現(xiàn)“有意思教練”CEO)一起,在外場和大家分享“什么是你的職場天花板?”,我們設計了不少有趣的小環(huán)節(jié),有互動有對話,希望和大家一起玩得盡興。 想來的朋友點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報名,期待見到大家。下面通過和大家分享一本我很喜愛的書來探討普通人可以如何在生活點滴中創(chuàng)造幸福。 我特別喜歡流水。
它既有潤澤萬物的溫柔,又有開山穿石的堅韌;有時是“泉眼無聲”的寧靜祥和,有時是“大江東去”的恢宏磅礴。
逆流而上,舉步維艱;順勢而下,奔騰不息。
流水里似乎蘊藏著所有關(guān)于生命的智慧和力量。
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心流”時,十分驚艷。是誰發(fā)明了這么一個神奇的詞兒?乍聽陌生,細想又是那么自然貼切。
若干年后的今天,當我翻開《心流》這本書時,像是豁然得了大師指點,醍醐灌頂,“原來是這樣!”;又像是和老友久別重逢,心意相通,“當然是這樣!”
滿懷欣喜,現(xiàn)在我把這本書介紹給大家:《心流:最優(yōu)體驗心理學》,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頓。
這是有關(guān)如何獲得幸福。 1. 痛苦從何而來? 我和心理學初見于斯科特·派克所著《少有人走的路》,此書開篇第一句,“人生苦難重重?!?/p>
這讓我呆了半晌無法繼續(xù)。
當時我初為人母,懷里的孩子剛吃完奶,滿臉紅撲撲的,心滿意足地睡著了。 ▲ Photo by Brytny.com on Unsplash. 人生苦難重重。
那為什么我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我很幸運,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深重的苦難,但是孩提時期嘗到的些許苦,在我對它充分理解之前,令我覺得世界沒有美好到要讓我迫不及待地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生命去體驗這個歷程。所以我等了很久才成為母親。
人生苦難重重。
我長吸一口氣。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我對世界上發(fā)生的各種天災人禍也越來越敏感。有時候義憤填膺,恨不得馬上化身斗士,掃平天下不平事;有時候悲觀無力,除了暗自希望苦難不要降臨到家人頭上,似乎別無他法。
為什么人生本苦呢?我一直都沒有答案。也許,只是運氣吧。
直到我看到《心流》里的這些文字: 幸福如此難能可貴,主要是因為宇宙初創(chuàng)之時,就沒有以人類的安逸舒適為念。 它廣袤無邊,充斥著威脅人類生存的空洞與寒漠,它更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地方……數(shù)百萬年以來,為了存活,人類與冰河、烈火、洪水、猛獸,以及肉眼看不見卻隨時會置我們于死地的微生物搏斗……大自然并沒有把人類的欲望列入考慮的范圍內(nèi),對我們的需求也不聞不問,因此跟人類企圖建立的秩序格格不入。 霍姆斯說,‘宇宙既不敵視我們,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關(guān)心?!?/p>
這就是了。
無邊的宇宙,孤獨的地球,脆弱的人類。
我們在一片混沌中努力建立秩序,我們在危機四伏中拼力求得安全,我們在無盡的變化中固執(zhí)地要抓住永恒。那么必然,“人生苦難重重”。
這讓我想到人類從月球上對地球的第一次回眸。
▲ Earthrise. 深邃的黑暗中,一個藍色的孤島,那么多生命在那里同生共死。販夫走卒或是達官貴人,從太空里望去,都微小到塵埃。一輩子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也不過就是彈指一揮間,最后終逃不過生生滅滅。有什么是重要的呢?又有什么能抓得住呢?
但是,就是這樣轉(zhuǎn)瞬即逝的生命,居然可以掙脫地心引力,居然可以穿越那么遙遠的時空,踏上了千百年來被無數(shù)人暢想過的月球。在那里,慕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原來真正令人驚嘆的是我們自己!
地球的存在,所有生命的存在,以及我們對她的回眸,都是奇跡。
看著這個畫面,是感到絕望還是希望,是覺得萬事了無意義,還是贊嘆生命的寶貴,都在一念之間。
2. 幸福是什么? 有人曾經(jīng)問我幸福和快樂的區(qū)別。 于我而言,快樂是事遂我愿的爽快,就像是孩子拿到了期盼已久的玩具、我吃到了小時候喜歡的牛肉米粉的感覺。快樂更多源于獲得了外部資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但當我想到幸福,那是一種知道自己深深扎根于泥土中的踏實感;又如深水靜流,是一種持久的、堅定的生命力。幸福更多來自于內(nèi)部資源的生長和不斷的自我超越。 然而,擁有幸福并不代表每天都是喜悅的。事實上,很多時候是艱辛、甚至痛苦的。
所以當我閱讀到以下描述幸福的文字時,我心中充滿了遇到知音的驚喜,“是的,就是這樣的!”而作者的觀點是基于他 25 年的實證研究,這讓我感受到和全世界許許多多“知音”的連接。 我們對生命的看法,乃是由許多塑造體驗的力量匯聚而成的,每股力量都會留下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對于大多數(shù)的力量我們難以控制,……但也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動,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牽著鼻子走。 在這種難得的時刻,我們會感到無比欣喜 — 一種渴望已久的寶貴體驗,在追尋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樹立了一座里程碑。這就是所謂的‘最優(yōu)體驗’。 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時根本就是一種痛苦,但日積月累的最優(yōu)體驗會匯集成一種掌控感 — 說得更貼切些,是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內(nèi)涵的參與感 — 這就是我們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謂‘幸?!臓顟B(tài)。 如果你還有沒有機會體驗過這樣的狀態(tài),那你也許對最優(yōu)體驗的反面非常熟悉:無聊、焦慮、沮喪、憤怒、恐懼、漫無目的、不知所措……
作者米哈里將最優(yōu)體驗的反面定義為“精神熵”,也就是內(nèi)在失序的現(xiàn)象。(注:熵是熱力學概念,是指系統(tǒng)的無序、混亂的程度。一個系統(tǒng)內(nèi)部越有序,熵值就越低。)
他闡述道,內(nèi)在失序是指意識所關(guān)注到的信息和自身的意圖發(fā)生沖突,這令人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從事實現(xiàn)意圖的努力,從而產(chǎn)生內(nèi)耗。 所有失序的現(xiàn)象都強迫注意力轉(zhuǎn)移到錯誤的方向,不再發(fā)揮預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如果你去仔細回顧自己陷入痛苦的時刻,各種想法在胸中如萬馬奔騰,各方力量在對立、糾纏、撕扯。你聽到很多聲音,自己的聲音、別人的聲音、別人的聲音轉(zhuǎn)化成自己的聲音,他們喋喋不休、爭吵不止,你企圖在這一片嘈雜中去辨認“我想要什么?我該怎么做?”,但是,你什么也聽不清,最后,你累了、乏了,筋疲力盡,如一頭困獸,動彈不得。 ![]() 3. 如何獲得幸福? ![]() 既然最優(yōu)體驗的反面是內(nèi)在失序,那么,獲得幸福的途徑就是消除內(nèi)在沖突,把無序變?yōu)橛行颉?span>(我想到我自己對成功的定義就是擁有不擰巴的職業(yè)和人生,仔細想來,所謂擰巴其實就是內(nèi)在沖突和無序。) 很多人首先或唯一想到的就是去改變外在條件,使之滿足我們的意圖。單純改變外在條件的努力也許一開始奏效,但是過不了多久,內(nèi)在沖突又會穿著新的外衣出現(xiàn),而外在條件也會不斷演變。
比如家庭內(nèi)部因為缺錢而產(chǎn)生很多矛盾,但是努力賺了更多錢后,關(guān)系卻可能絲毫沒有改善,甚至惡化了,而錢似乎總也不夠。在職場里,僅僅希望通過換工作來解決和上司的關(guān)系危機的人并不鮮見,但有些人會發(fā)現(xiàn)無論自己走到哪里都逃不過類似的沖突,而要遇到一位完全讓自己滿意的理想上司則需要中大獎般的運氣。
另一條將無序變?yōu)橛行虻耐緩骄褪?span>改變我們對外在條件的體驗,因為與幸福感直接相關(guān)的是內(nèi)心對外部世界的闡釋。 在上面的例子里,資源的匱乏確實會給家庭帶來很多限制,但是也完全可以令家庭成員拉近彼此的距離。當一家人彼此理解、互相扶持,共同去追求改善境遇的目標時,那么家人之間會因此感受到更深沉的愛。在職場中,當面對和自己似乎八字不合的上司時,如果把這看作是剖析自身情感、思維和行為模式的機會,整個情境可能就立刻從灰暗變成富含意義。
當然,如果說幸福完全關(guān)乎內(nèi)心、外在條件毫不重要,這就過于主觀和絕對了。當外部環(huán)境低于基本的生存條件時,一個人全部的精神能量和時間都會用在求生上面,很容易完全被外界的胡蘿卜和大棒所控制。那些在貧困中掙扎的人,那些處于侵害、羞辱和漠視的環(huán)境中的人,他們感受到幸福的難度會高很多。這種情況下,外在條件若能得到改善,那么能用于控制意識的精神能量和空間就會大一些,感受幸福會容易一些。
不過,在現(xiàn)實中我看到的是,很多人早已遠遠高于生存條件之上,但還是繼續(xù)對外界的刺激做出被動反應,得不到平靜和自由。
所以,把控意識、創(chuàng)造積極體驗的能力是獲得幸福更為關(guān)鍵的條件。只有當這個條件滿足時,外在條件的改善才能真正起到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否則,再富足、安全的外部環(huán)境也無法給人帶來持久的幸福,甚至會引發(fā)更大的內(nèi)在空虛和混亂。
那如何得到這種能力呢?
很多人或遠行、或內(nèi)觀,把自己放逐到塵世噪音之外,希望借此獲得內(nèi)在的穩(wěn)定平和。但是掌控意識的能力并不會在一次頓悟后就永久擁有,而是需要不斷地練習和磨礪。所以,我心里更想尋找一條路徑,能讓普通人呆在生活的煙火中、在為瑣事操心的日常里就可以習得創(chuàng)造幸福體驗的能力?!缎牧鳌氛故玖诉@樣一條路徑。
![]() ▲ Photo by Karsten Würth (@inf1783) on Unsplash. ![]() 4. 如何習得創(chuàng)造幸福體驗的能力? ![]() 米哈里花了數(shù)十年時間,通過訪談、問卷以及收集到的其他資料去探究到底是什么能令人產(chǎn)生充滿樂趣的體驗,而我們可以如何控制意識“把日常生活中最乏味的時刻轉(zhuǎn)變成有助于自我成長的契機?!?/p>
他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分文化、現(xiàn)代化程度、社會階層、性別、年齡,也無論當事者在從事什么活動,受訪者在體驗到樂趣時的感受非常類似 —
最優(yōu)體驗出現(xiàn)時,一個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實現(xiàn)目標;沒有失序現(xiàn)象需要整頓,自我也沒有受到危險,因此不需要分心防衛(wèi)。我們把它稱為“心流體驗”。
擁有它的人就能培養(yǎng)一個更堅強、更自信的自我,能夠用更多的精神能量,專注于自己選擇的目標。
最愉悅的時刻通常在一個人為了某項艱巨的任務而辛苦付出,把體能與智力都發(fā)揮到極致的時候。
我想,這種“最愉悅的時刻”應該就是巔峰體驗了,這樣極致的體驗一生中不會有太多,但是“心流”卻是普通人可以經(jīng)常經(jīng)歷的。它不需要你追求宏大的人生理想、不可能的使命,而是可以在燒一頓飯、打一場球、聊一個天、完成一個報告時就能產(chǎn)生的幸福。以此為起點,也許你某年某日就會無意攀至“巔峰”。但即使沒有登頂,你也已經(jīng)擁有了許許多多照亮你生活的幸福體驗。 ![]() ▲ Photo by Holly Mandarich on Unsplash. 在不了解心流的構(gòu)成之前,我認為這樣的體驗是隨機的、不可控的,但是米哈里的研究展示了構(gòu)成心流體驗的具體要素,對這些要素的掌握使主動創(chuàng)造心流體驗成為可能。由此,能否獲得幸福便在于能力,而非運氣。而能力是可以通過理解和刻意練習而培養(yǎng)出來的。
米哈里的研究結(jié)果指出,心流體驗具備以下八個特征中的部分或全部:
結(jié)合我自己的經(jīng)歷來仔細思考這八個特征后,我從中提煉出我認為對于主動創(chuàng)造心流體驗最關(guān)鍵的兩個要素。 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去創(chuàng)造這兩個條件,那么就能大大提高心流體驗出現(xiàn)的頻率,逐漸培養(yǎng)自得其樂的能力。 1)目標明確,反饋即時
這是最讓我驚訝的一點。以前我以為心流體驗就是完全沉浸在過程中的,是不顧結(jié)果的,因而也不需要目標。沒想到,它居然是需要有明確目標的,也需要獲得目標實現(xiàn)與否的反饋! 米哈里舉例,棋手每走一步棋都能算出自己是否距離贏對手更近了一步,網(wǎng)球手每次擊中球都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這種清晰的目標和每時每刻得到的反饋令人進入高度專注的忘我狀態(tài)。 關(guān)鍵在于目標的性質(zhì)。 米哈里指出,心流體驗中的目標是“自成目標”,也就是說,“做一件事不追求未來的報酬,做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p> 我對此的解讀是,目標和反饋在時間上要足夠細、足夠及時從而成為過程的一部分,并能不斷推動過程。對于棋手來說,如果目標是贏這一局棋,那么反饋起碼要花數(shù)個小時才能獲得,這可以是一個有用的動力,但無助于棋手進入心流狀態(tài),甚至還會給他帶來焦慮和干擾。但如果目標是在每一步中獲得優(yōu)勢,反饋周期縮短至幾分幾秒,這就很容易令棋手沉浸其中。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能產(chǎn)生心流體驗的目標是需要由自己設定的,而不是外界設定的。這對于化無聊/壓力為有趣尤其有幫助。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不想做但應該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當我們能夠主動設定目標時,就有可能完全改變體驗。比如, 對于簡單重復的工作,你可以覺得它毫無樂趣、令人麻木,你也可以把它當作提高效率的機會,想辦法將流程自動化; 對于那些空洞耗時的例會,你可以覺得浪費時間、百無聊賴,你也能把它看成學習溝通的絕佳場所,刻意關(guān)注每個人說話的語氣、用詞、表請,揣測其心理活動,觀察不同性格的人之間的互動模式; 對于那些公司業(yè)績 KPI,你可以覺得壓力重重,你也可以把它當作幫助你提升銷售能力、在行業(yè)中搭建人脈的橋梁。 由于目標是自己設定的,個人也可以隨時對其進行修改,極具彈性。 心流體驗里的目標還可能是隨過程推進而變化的,有時甚至很難用語言描述。這在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中十分常見,比如畫畫、彈琴、寫作時,在每一個時刻的目標也許只是在視覺、聽覺或文字韻律方面一種令人愉悅的效果,創(chuàng)作者心里十分清楚那個時刻她想要什么樣的感覺,這令她不斷嘗試,深陷其中。 那是不是任何明確的目標和及時的反饋都能激發(fā)心流呢?追劇很容易讓人一連幾個小時進入忘我的狀態(tài),即使追的是一部爛片,想知道“后來發(fā)生了什么?”是一個讓人欲罷不能的目標。但這與投入地寫一支曲子、爬一座山、分析一個商業(yè)案例的體驗大不相同。差異在哪里呢? 2)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復雜度 一般人認為簡單、輕松令人愉悅,而復雜、挑戰(zhàn)往往帶給人負擔,令人望而卻步。但是,米哈里說,“所有心流活動……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帶來一種新發(fā)現(xiàn)、一種創(chuàng)造感,把當事人帶入新的現(xiàn)實?!?span>簡單地說,它把自我變得更復雜,自我因而成長,這就是心流活動的關(guān)鍵。” 所以刷劇雖然很容易進入忘我的狀態(tài),但并不一定會帶來幸福感,大多數(shù)時候只是通過麻痹大腦而得到放松,有時過后還會令人感到空虛。但如果刷劇以后寫了一篇評論,深度解析了劇中人物和情節(jié)發(fā)展,這將給人帶來更加幸福的體驗。 由此可見,很多人所懼怕的復雜恰恰是構(gòu)成心流體驗的重要因素!關(guān)鍵在于把握合適的程度,即,挑戰(zhàn)和技能需要相匹配。 如果挑戰(zhàn)大大低于技能,則容易產(chǎn)生無聊和厭煩;如果挑戰(zhàn)大大高于技能,則會產(chǎn)生焦慮,或干脆就放棄了!當挑戰(zhàn)和技能同步上升時,意識的復雜程度隨心流體驗而逐漸增加,自我于是不斷成長。 ![]() 我隨后又想到一個問題:內(nèi)在失序,也就是精神熵很高時,那種混亂和這里所說的復雜有什么不同呢?畢竟,當自己心亂如麻的時候也是覺得所面對的情況相當復雜,極具挑戰(zhàn)! 我思考后的答案是:內(nèi)在失序面對的是散亂的復雜,從而不知道該把注意力投向何處,導致精神能量渙散;而心流體驗里需要的是聚焦的復雜,是把注意力投注到一個活動中去后,加大其難度和深度,從而增強應對挑戰(zhàn)的愉悅。 當你面對不知作何選擇這種混亂時,讓自己聚焦在看清這種混亂上,不斷深挖,很有可能進入一個自我探索的心流體驗。 現(xiàn)在,如果你帶著提升復雜性這個意圖去觀察生活中的活動,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改善心理體驗的機會。比如,你是否可以通過設計主題活動把親子陪伴、好友聚會變得更復雜?你是否可以通過幫助親友實現(xiàn)夢想而把關(guān)系變得更復雜?其他如燒飯、健身、修理東西,開會、寫報告、做演講,你都可以為自己創(chuàng)造越來越復雜的任務和體驗。
![]() ▲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和這種復雜相關(guān)的一個元素是危險。危險能令人迅速集中注意力,所以適度的冒險是一個很容易讓人進入心流體驗的渠道。除了戶外探險者,大部分人都不會刻意將自己置入危及生命的險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將自己置于“心理險境”、做自己不敢做的事而獲得心流體驗,比如公眾表演,比如組織大型活動等等。從這一點看,某些內(nèi)心的恐懼恰恰指向了心靈成長的方向。
由此可見,在從事任何一個活動時,涉入的程度越深、冒的風險越大,所面臨的挑戰(zhàn)就會越復雜,但能體會到的樂趣也愈加深刻而豐富。 ![]() 5. 如何將生命匯聚成一股心流? ![]() 人們可以通過控制意識來創(chuàng)造心流體驗,提升生活品質(zhì)。但是另一方面,因為心流體驗如此美妙,意識也有可能反過來被這種體驗所控制,讓人對之上癮。更危險的是,心流體驗本身并不意味著所做之事一定是善良的、健康的。
米哈里在書中說, 最優(yōu)體驗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而凡是能量,都既可以用于造福人,也可以用于破壞。 一個極端的反面例子是犯罪:對于罪犯而言,實施一個精密策劃的犯罪活動也可能是他們的心流體驗。所以我們需要辨別心流的益處和害處,善加利用。
事實上,想要獲得人生的幸福,僅僅只是從單獨的活動中獲得心流是不夠的。米哈里說, 不能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相互銜接的活動,只能產(chǎn)生支離破碎的樂趣,這時我們還是抵擋不住突如其來的襲擊……我們必須完成控制意識的最后一步……化整個生命為統(tǒng)一的心流體驗。
米哈里認為,完成控制意識的最后一步是通過擁有“一個富于挑戰(zhàn)性、足夠凝聚他們?nèi)烤Φ哪繕?,人生意義就建立在這個目標之上?!?/p>
一說到人生目標和意義,就會讓人感覺非常抽象、宏大和遙遠,不知如何下手。讓我們暫且把探索個人目標和意義放在一邊,退后一步,看看一般人大體上是如何建立起意義感的。米哈里在書中描述了一個四階段的過程,和我自己的體驗非常吻合:
1. 追求個體的求生和享樂; 2. 認同社群的價值觀,被社群所接納、尊重,獲得歸屬感; 3. 轉(zhuǎn)向內(nèi)心,發(fā)展獨立自主的價值觀,追求成長和自我潛能的實現(xiàn); 4. 與超越自我的體系整合,將個人利益融入到大我的利益中去,合而為一。
這樣看來,我們的精神能量在個人與他人之間不斷游走,“人生意義”的復雜性也螺旋般逐步增加。
顯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一生中走完這四個階段,但在任何一個階段,我們都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設立目標。米哈里指出,目標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目標“能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從而使人們能夠投入到“實際可行而充滿樂趣的活動”中去。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欲望也在不斷地膨脹,個人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大,怎樣選擇人生目標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造成精神熵的重要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條非常簡單、卻絕不容易的途徑:行動與反省。
在行動上,我們可以按照心流產(chǎn)生的要素去主動創(chuàng)造單個的、短時間的最優(yōu)體驗;而在這些最優(yōu)體驗的間隙,我們需要去覺察內(nèi)心的感受,提出拷問心靈的問題,從而逐漸明晰自己對人生的意圖,并賦予下一次行動以意義。
如此往復,涓涓的單個心流體驗就慢慢積攢起內(nèi)在的勢能,它們匯聚成小河,溫柔而堅定地流過森林、平原;它們變成了大江,勢不可擋地沖過沿途的巨石、泥濘;它們奔流入大海,在那里與所有的生命相遇,像一個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是起點,是終點,是永遠的精神家園。(文末有華章后記。) ![]() ▲ Photo by Anastasia Taioglou on Unsplash. ![]() 華章寫在后面 ![]() 人生最大的幸福,大概就是在現(xiàn)實中忘我地追求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顆星 — 最終的人生目標(理想)吧,途中多有困難 — 暴風雨、泥石流……能幫我們過去的,大概就是與同路人的連接、相互扶持、和愛。 想必大家都知道了,2月23日,奴隸社會五周年慶,我和一諾在,秦華老師(Coach Lily)也會在外場有一個分享,還有好多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都來了,郝景芳,余進,菠蘿,Autumn,陳行甲,諾澄,藍方,李松蔚,彭壯壯,非非馬,Connie,羅德學者…… |
|
來自: 昵稱42427018 > 《教練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