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賞析】詩人在古城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邊上泊舟夜宿。楓橋橫跨在古運河上,橋西有一座著名古剎,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因唐代詩僧寒山、拾得曾來此住持而被稱為寒山寺。江南秋夜冷寂凄清的風物,莊嚴古剎幽遠深沉的氛圍,羈旅游子不絕如縷的愁思,都匯聚到詩人筆端,化作這首情深意遠的名詩。 在全詩連題目在內的32字中,詩人從不同角度攝取了各具特色的眾多景物——楓橋,殘月,棲鴉,寒霜,楓樹,漁火,古剎,客船;并在此畫面上配上烏鴉啼聲和古寺鐘聲,從而委曲、含蓄地抒寫了自己的愁緒。 詩的前兩句緣情布景,把勾起詩人愁思的諸多景物層次分明地逐一寫出。詩人在客船中愁不成眠,他也許是倚枕,也許是臨窗,抬頭望見一輪秋月已在下落;在這闃寂的深夜,樹上的棲鴉可能因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而被驚醒,發(fā)出幾聲凄涼的啼鳴;夜色朦朧之中,詩人感覺到濃霜彌天,凄神寒骨。從所見(“月落”)、所聞(“烏啼”)寫到所感(“霜滿天”),寫出了詩人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感受過程。再看那江邊的楓樹,經霜的樹葉已成深紅色,聯(lián)想到昔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宋玉《招魂》)之句,不禁令人傷感;江上一燈如豆的漁火,在沉沉暗夜中閃爍著點點微光,更加觸發(fā)了羈旅中的詩人孤寂的情懷。這兩句詩,從布景來看,由遠而近,從高到低,從描寫廣闊背景轉而描寫客舟中的不眠之人,富有縱深感與立體感;從設色來看,夜色的濃黑、月光和濃霜的銀白、楓葉的暗紅、漁火的昏黃,形成明與暗的組合、深與淺的交融,色調豐富而和諧;而這一切都極為自然地烘托出第二句中那個畫龍點睛的“愁”字。 如果說前兩句詩主要通過視覺形象的描寫,構成“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的情景交融的意境,那么后兩句詩則主要借助聽覺感受的刻畫,使詩的意境進一步地拓展和深化。在古城的郊外,在靜謐的深夜,從寒山寺傳來的悠揚鐘聲,客船上的詩人感到是那樣的回腸蕩氣。這鐘聲也許引發(fā)了詩人對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色澤的名剎寒山寺的種種遐想,也許勾起了詩人對于時世、對于身世的憂慮和感傷,也許觸動了詩人積淀在心靈深處難以言傳的愁緒和幽思。正是這些使人體味不盡的深層意蘊,給全詩注入了無限的神韻。這首小詩千余年來被人們傳唱不絕,顯示了詩中的深遠意境和無限神韻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