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儒家的一部短小精悍的書,被定為儒家學問的總綱,十五歲起就要學習。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直以來對于大學開篇這句話是云里霧里。 今日重讀《傳習錄》,對至善有了新的體會,不覺手舞足蹈,心中有點小興奮。 我們都知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但是,在現(xiàn)如今社會節(jié)奏如此之快,“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哭聲大的吃到奶”的情況下,如若理解方向發(fā)生了偏差,那么,傳統(tǒng)文化無疑就會被視為迂腐,不切實際之談。 那么這個方向是什么?什么才是《大學》的“道”呢?那么就是在修身上要“明明德”,在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就要“親民”,而其至高境界,即是“止于至善”。其實大學講的東西很明白了,修己入世,安百姓治世,而至高境界是:止于至善。 那么,至善是什么?是處理事情恰到好處?是左右逢源如魚得水?是拿到結果?這些貌似都有道理,但仔細琢磨下,這是道么?如若這是道的話,我們知道,每一次拿到結果面臨的情況不一樣,而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比如: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一個是發(fā)自本心覺得該讓,一個呢,正好跟女朋友在一起,要在女朋友面前表現(xiàn)一把,行為都是讓座,但是,哪個才是至善呢?很明顯,前者更符合我們的道。很顯然,道不是途徑,方法,至善也不是外在的形式和結果,畢竟,人無完人,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 陽明先生給出了很好的解讀:至善乃心之本體,“明明德”至“至精至一”處便是。可見,至善并非外在,而是在我們心里,而且是心之本體,但是有個前提,要此心沒有一毫私欲攀附才是。 那么問題又來了,如果只追求心上“至善”,實際情況是我們要處理的事情都會有其一定的規(guī)律啊,況且,會不會犯了那種只在心上無欲無求,卻沒有辦法解決好實際的問題,更不要提推動事情的進展了,畢竟在經(jīng)濟社會,大家都要謀求更好的生活和發(fā)展也是無可厚非的。因此,“至善”只求于心,這說法不全面吧?(只是個次序問題,一旦用二分法的思維模式,這個階段就陷住了) 先生的答案是:“心即理!”猛一聽,更扯了!做培訓的有做培訓的“套路”,電商有電商的玩法,實體店有實體店的策略,做實業(yè)的跟做服務業(yè)的鐵定有很多區(qū)別的啊,要干什么不得好好學習一下,畢竟,隔行如隔山啊。(對啊,一開始我也很難理解這個,我覺得心即理就是個偽命題,以至于在與朋友聊的時候都會避開這個概念。今日再讀傳習錄這一段徐愛與先生的對話,感覺貌似又理解一些。朱熹先生講“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陽明先生龍場悟道講“心即理”,兩個一個向外求,一個向內求) 對于這個事情,先生很是感嘆。因為這種說法已經(jīng)傳布于世很久,遮蔽了事實的真相。比如現(xiàn)在很多培訓課程,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做團隊培訓的就有好多種。然后就好多公司拼命的向客戶推薦新項目,好看的項目,好玩的項目,刺激的項目(誠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市場的需求,但是,話說回來,市場的需求走向不也是服務提供者所引導的嗎?),也有超級虐的項目,以至于有些團隊在參加完所謂的訓練后出現(xiàn)了一些身體損傷甚至安全事故。而團隊訓練的宗旨貌似卻被我們忽略了。扯遠了,再回來。(用戶是上帝的導向,會導致無原則的迎合。人的欲望需求是無止境的,最后一定會到一個無法達到的境遇。而不斷的迎合,也會失去自己本來的樣子,產(chǎn)品很容易變成四不像,迷失其中) 根據(jù)弟子徐愛列舉的孝敬父母,盡忠(儒家的“忠”字,是盡心無私的意思)領導,朋友收心,治世存仁心四個方面各自都有不同,都需要去學習,陽明先生反問:這些忠孝仁義是在這些人身上還是在你心里?如果在這些人身上,那么,雙親逝去,離開領導,朋友遠離的時候,這些忠孝仁義還在不在?很明顯還在,那么在哪里?就在我們的心里。 “心即理”的“心”是沒有被私欲遮蔽的心。從這沒有私欲遮蔽的心里發(fā)出來的東西,放在父母那里,就是孝,放在與領導相處,就是盡忠等等,只需要在“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就好了。 但是,弟子徐愛仍然有疑惑!(我也一樣)那光去人欲,存天理了,那些孝敬父母的一些細節(jié),規(guī)矩不需要學習注意么? 先生說:怎么能不學習,不注意?只是,要有個根,要省察克制的是自己當下是人欲左右還是純粹的孝心?比如天熱了,給父母買臺空調。如果你心里都不把父母放在心上,那么可能買空調這茬都想不起來。把父母放在心上了,知道給父母買空調,但是買空調的時候是何居心呢?是真的只是希望父母過的舒服一點還是看到鄰居買了自家也買一臺以表“孝”心?所以,學習,省察克制的是自己的發(fā)心,是出于本心還是出于私欲?這是學習的根,有了這個根,自然會發(fā)芽,會開花,會結果。沒有這根,只求那花,那果子,長久不了?!熬貌〈睬盁o孝子”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既是對于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也在警醒我們,自己在對待父母時是出于什么心。 學生鄭朝朔又問了個問題:至善也得有從這個事物上去尋求的吧?意思至善不能只在內心求索。 陽明先生再次強調: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就是說,你只要將這顆心修煉到全然都是天理,沒有私欲遮蔽了,就是至善了。 鄭朝朔舉例說:你比方這個孝敬父母這個事情,夏天買空調,買多大馬力的?。啃璨恍枰邆鋬艋諝獾墓δ馨。窟@些終歸有個合適的適合老年人的“老年機”吧?這些事情難道不需要去學習,去詢問,去考慮,去比較么? 陽明先生回答說:如果只是這些具體的東西的話,一天兩天就講完了,講完你“聽話照做”就好了,學問思辨什么呢?需要學問思辨的,是你在孝敬父母時自己的心是否摻雜了私欲還是純乎天理?這才是需要學問思辨的地方,在這里沒有下功夫,即使同樣都是買空調,那么是否是孝敬,就差距很大了!所以,即使是“圣人”,也是需要不斷用“精一”之功的。要只是表面功夫,演員演的最到位,但是那是不是真正的“孝”呢? 所以,什么“心”即“理”? 天下無心外之事,無心外之理,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至善在哪里求? 至善在心上求! 什么才是至善? 至善是心的本體,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與此同時,不能脫離事物而空空的明明德。 在哪里下功夫求得至善? 只在此心存天理,去人欲上用功便是! 需要“學問思辨”的根本是什么? 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所以,以后再有人跟我講“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指此心上善,為何不爭?因為此心純是天理而無一毫之私遮蔽,所以“不爭”。因為不爭,所以可以全然接納當下,可以從容應對各種情況,可以真實反應客觀事實。因為爭(有私欲),所以會有執(zhí)念,所以會與客觀事實有出入,有不合,容易出現(xiàn)問題,不能客觀應對。(天道求無,人道求有,居于天道的高度應對人道的事情,如同在高處鳥瞰世界,自然看的清楚明白,應對也就容易的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