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就聊點不一樣的,聊一些細思極恐的秘聞和推斷。 ▲東京國立博物館關于《祭侄文稿》的展覽海報。 一 現(xiàn)代人給顏真卿打標簽,會用到很多斜杠,但第一個斜杠之前的標簽一定是“大書法家”。 然而唐朝人不這樣定義顏真卿。 顏真卿生前與身后很長一段時間,并不以書法出名。說得難聽點,他的書法在當時不算入流。 在顏真卿之前,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和褚遂良,屬于生前死后書法都很知名。然后是顏真卿拜為師傅的張旭,醉酒時以頭發(fā)濡墨而書,寫出來的草書被當做“神品”。 到了顏真卿同時代,最有名的是徐浩。 盡管今天很少人知道徐浩其人,但在公元756年以后,他是最高統(tǒng)治者認可的御用書法家,長期獨步天下?;实鄣脑t令,基本都是他寫的。他也因此獲得無與倫比的寵遇。 再之后,書法界是柳公權的天下。雖然現(xiàn)在我們以“顏筋柳骨”并稱,但若論生前之名,說句冒犯的話,顏真卿可能連給柳公權提鞋都不配。 因為柳公權生前書名之盛,十分罕見。罕見到什么程度?公卿大臣死后立碑,如果請不到柳公權寫碑文,人家會認為子孫不孝。 而顏真卿,在書法界真正看得起他的人,恐怕只有他自己。 宋代書法家米芾說過,顏真卿經(jīng)常叫家僮將自己的書法作品刻成碑。這說明顏真卿對自己的書法相當自負,是想傳之后世的。 事實上,作為書法家的顏真卿受到追捧,是北宋以后的事。此時距離顏真卿去世,已經(jīng)過了300年左右。 最早力挺顏真卿的知名人物是歐陽修。歐陽修對顏真卿不吝贊譽,說他的書法就像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不襲前跡,挺然奇?zhèn)ァ薄?/strong> 歐陽修之后,以蘇軾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是顏真卿的鐵粉。通過這個圈子擴散出去,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逐漸被確立下來。其中,最典型的言論出自蘇軾本人,他說: “詩至于杜子美(甫),文至于韓退之(愈),書至于顏魯公(真卿),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span> 蘇軾本人位居書壇“宋四家”之首,有他的加持和點贊,顏真卿想不火都難。 那么,問題來了:字還是那些字,此前在書壇默默無聞的顏真卿,為什么在北宋以后倍受青睞、咸魚翻身呢? ▲顏真卿塑像。 二 現(xiàn)在,我們重新厘清一下顏真卿在唐代的真實地位。記住一點,顏真卿在世時并非以書法家,而是以忠臣聞名天下。 正史中關于顏真卿忠義耿介的事跡頗多。他身歷玄、肅、代、德四朝,德高望重而仕途坎坷。 他的真正出名是在安史之亂中。 當時,他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因為不依附權相楊國忠,而被后者視作眼中釘。隨后遭到外放,去了平原郡當太守。 平原郡屬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的轄區(qū)。顏真卿到任后,已經(jīng)預知安祿山準備搞事情,于是一邊派部將李平馳奏朝廷,一邊嚴令全城將士厲兵秣馬。 安祿山起兵后,河北諸郡紛紛陷落,地方官要么掛冠遠遁,要么望風而降。顏真卿首舉義旗,與時任常山太守的堂兄顏杲卿互為掎角之勢,堅決抗擊叛軍。附近十七郡受感召而響應,顏真卿被推為盟主,合兵20萬,有效地牽制了叛軍西進的進程。 史書說,唐玄宗聽到安祿山叛亂,相當慌張:“河北二十四郡,就沒有一個忠臣嗎?”等到李平趕到朝廷,玄宗大喜,對左右親信說,這個顏真卿是誰,為何替朕如此賣命? 很多文章解釋說,唐玄宗連顏真卿都不認識,說明他昏聵糊涂到了什么地步。其實不是這樣,顏真卿雖然時年已40多歲,但他此前在朝廷中的官職并不高,加上他本人不是拍須溜馬之徒,皇帝不認識他也很正常。 而這恰恰證明,安史之亂時期是顏真卿成名的開始。此后,顏真卿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當然,這一切都是以顏氏滿門忠烈為代價換來的。 為了爭取更多抗擊安祿山叛軍的力量,顏真卿不惜將自己年僅10歲的獨子,送去給平盧將領劉正臣當人質,以堅定后者起義的決心。 在這場戰(zhàn)爭中,顏家死于國難者三十余人。直到叛亂被平定后,顏真卿才派侄子顏泉明前去收殮親人遺骸,歸葬家鄉(xiāng),結果僅尋到堂兄顏杲卿的一只腳,以及侄子顏季明的頭骨。 顏真卿“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祭侄文稿》,正是寫于此時,滿腔悲憤衷情,于處處涂改與枯筆處清晰可感。 顏真卿《祭侄文稿》,建議手機打橫觀看 ▼ 三 因為抗擊安祿山叛軍,顏真卿一夜成名,但并不意味著他下半生仕途順遂。相反,他的耿直清廉與世格格不入,所以一生橫遭六忌,謫遷五次。 從楊國忠、李輔國、元載、楊炎到盧杞,每一任權相都對他恨之入骨。皇帝在戰(zhàn)亂平息的時候,也不喜歡他這樣的忠臣。 唐朝軍隊收復長安后,奪權上位的唐肅宗李亨急于回京。顏真卿上表說,且慢,皇上應該筑壇于曠野,東向哭三日,然后才能回宮。此舉是為了以儀式感來讓最高統(tǒng)治者吸取內亂的歷史教訓,但這提議顯然讓李亨很難堪?;鼐┎痪?,新帝在大封功臣的同時,把顏真卿貶得遠遠的。 此后,顏真卿的仕途起落,基本上都是類似事件的反復重演。 表面上,是直言耿介、不愛站隊的顏真卿與當朝歷任權相合不來,因而遭到后者的構陷而仕途蹉跎;實際上,在皇權無遠弗屆的地方,最終能讓顏真卿起起落落的那個人,從來不會親自出面。 只有當戰(zhàn)亂再起之時,忠臣才會被重新惦記。 唐德宗李適即位第四年,公元783年,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叛亂。宰相盧杞建議說,顏真卿聲望卓著,讓他帶著諭旨到李希烈軍中宣撫,一定能不戰(zhàn)而平息叛亂。 當時顏真卿已75歲高齡,朝廷中人聽到這個餿主意均大驚失色,對盧杞欲假公濟私置顏真卿于死地的小算盤心知肚明。 在此之前,盧杞專權蠻橫,想把顏真卿從中央趕出去,顏真卿知道后曾找盧杞質問:“我常年被人排擠,現(xiàn)在年老體弱,要靠你庇護。當年你父親被叛軍所害,首級送到平原郡,我不敢用衣服去擦拭他臉上的血,是用舌頭舔干凈的。如今,你竟然容不下我了嗎?”史載盧杞聽后慚愧下拜,但內心更恨顏真卿。 現(xiàn)在,他終于找到了一個名正言順報復顏真卿的機會。 但就是這樣一個明擺著搞人身報復的建議,唐德宗竟然同意了。這只能說明,宰相對顏真卿太壞,但皇帝對顏真卿也不好。 原因如我前面所說,和平年代皇帝不會容忍一個四朝老臣在自己身邊指指點點。顏真卿一生堅守正義,不懂得裝蒜,最終被皇帝推入火坑也在意料之中。 這樣的例子很多。安史之亂中,那些再造大唐的功臣,不是被逼死就是被逼反,唯有郭子儀得到善終。不得不說,老郭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智慧,就像我們現(xiàn)在說的“求生欲很強”,而這是為人剛烈、不屑變通的顏真卿所沒有的。 總之,唐德宗同意將顏真卿送往李希烈軍中,恰恰擊中了顏真卿的軟肋——若是別人,明知此行兇多吉少,必定會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去,但他是忠臣,一生以忠義節(jié)烈自勵,就算是死,也會慷慨前行。 抵達李希烈軍中后,李希烈對顏真卿進行各種威逼利誘,許以宰相之位,要其支持自己的造反大業(yè),結果被顏真卿破口大罵。 一年后,公元784年,李希烈命人將顏真卿縊殺。 四 又過了兩年,公元786年,李希烈死了,顏真卿的遺體被運回長安。唐德宗發(fā)現(xiàn),死去的顏真卿對自己更有價值。 史載,唐德宗悲痛不已,廢朝五日,并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說他“才優(yōu)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jié),實謂猶生”。極盡一切溢美之辭,去贊賞一個死去的忠臣。 顏真卿得到最高謚號:文忠。 吊詭的是,忠臣不得好死,儼然是歷史的定律。在顏真卿之前、之后,有不少個案證明了這一定律的正確性。 無情最是帝王心。唐德宗其實并不在乎一個老臣的橫死,他帶有表演性質的悲痛,以及授予逝者的所有哀榮,通通都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的:你們都來做忠臣吧,朝廷不會虧待你們的。 歷史上的表彰忠臣,基本上是帝王術的一種實踐。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真相,畢竟唐德宗對顏真卿前后態(tài)度迥異,稍有常識的人都能一眼洞穿其表演的本質。 真正細思極恐的是捧紅顏真卿書法的宋朝,皇權通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權力分享,讓天下士人把原本極為稀缺的盡忠觀念變成一種整體的價值追求。在這以后,忠臣意味著對皇帝死心塌地地維護和支持,不管這個皇帝是明主還是暴君。 宋代以前,士人忠君的觀念實際上是很薄弱的。顏真卿以忠君為終生價值取向,在當時不能說沒有同路人,但畢竟不占主流。唐玄宗驚訝于顏真卿奮起阻擊安祿山,說我不認識他他為何替我賣命,表明君臣之間并無后世理解的絕對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整個安史之亂中,為國盡忠的人并不多。與之對應的是,叛軍攻陷的城池很多,相當多的官員臨敵變節(jié),為叛軍所用。士人忠貞死節(jié)的觀念非常淡薄。再后來,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出現(xiàn),有很多落第的舉子或不得志的官員成為割據(jù)政權的幕僚,為他們服務。這些現(xiàn)象表明,唐朝士人并不把失節(jié)當成多么恥辱的事情。 也就是說,忠君并非主流價值觀。權勢轉移之間,士人都跟著力量走:誰的力量大,我就服從誰。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開始清算戰(zhàn)時投身偽軍的士人,以及顏真卿死后,唐德宗利用他的忠臣身份大做文章,說白了都是皇權構建、宣傳和推廣忠君思想的一種努力。 很明顯,忠君觀念的普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唐代之后的五代,歷仕四個朝代、侍奉十個皇帝的不倒翁馮道,生前并未在忠君的道德問題上受到詬病,相反的,同時代人都說他有古人之風,深得大臣之體,對他極盡贊譽之辭。 ▲司馬光像。 到了宋代,這一切才得到顛覆。從歐陽修到司馬光,都痛罵馮道“不知廉恥”“奸臣之尤”,盡管他在位時做過濟世救民的好事,但因為心中毫無忠君觀念,“大節(jié)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在宋代士大夫的眼里,忠君是大節(jié),大節(jié)做好了,其他方面才能好;大節(jié)沒做好,其他方面再好,也不足稱道。 講到這里,大家應該知道顏真卿的書法為什么在宋代開始受到追捧了吧。 沒錯,因為他是忠臣,大節(jié)無虧,所以他的字也是極好的。書品和人品,宋代以后在顏真卿以大書法家的形象崛起的過程中,起到了相互成全的作用。 相反,那些字寫得好,而忠君觀念貫徹不到位的書法家,比如宋元之際的趙孟頫、明清之際的王鐸,都因仕于兩代而在書壇受到長時間的貶抑。 很多人因為宋人的推崇而看到了顏真卿書法的精髓,卻看不到這背后是皇權對士大夫思想的規(guī)訓與滲透。宋代以后的封建朝代,尤其是明清兩代,皇權步步為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與忠君思想被樹立為全體士人的“大節(jié)”,相輔相成,關系緊密。 毫無疑問,宋人借顏真卿的書法強調忠義節(jié)氣,重塑了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在長年累月與遼、金、蒙古的戰(zhàn)爭中,忠臣多而降臣少,盡顯士人的風骨。但其間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卻往往被忽略了: 一、士人官員都不惜代價成全自己的忠君之名,誰來像馮道一樣考慮百姓螻蟻般的安穩(wěn),誰來像趙孟頫一樣考慮中華文化的傳承? 二、對皇帝的盡忠與愚忠之間,時常僅有一步之遙,這一步的距離給了皇權控制思想和人心的充足空間,但王朝末期已經(jīng)沒有人站出來好好反思“君輕民貴”的老問題了。 而這所有的一切,一生俯仰無愧于天地的顏真卿,顯然無法預見,更無法控制。 說到底,任何一個歷史名人,在他死后,都難免變成歷史權術的道具。人生不易死亦難,誰都不能例外。 參考文獻: 1.【美】倪雅梅:《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楊簡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2.嚴杰:《顏真卿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3.劉春山、景振東:《顏真卿之死》,《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4.杜浩:《碑帖作為證據(jù)——以顏真卿道德形象的構建為話題》,《書畫世界》,2015年7月號 5.張傳旭、杜浩:《反差與誤解——顏真卿唐代書學地位的真實狀況》,《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