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中描繪了眾多神人形象,如名叫奢 比尸的神,長著人的面孔、狗的耳朵、獸的身體。 又如一位名叫武羅的神,長著人的面孔,有著豹子 般的花紋,牙齒雪白,腰身細小;還有魚身人面之 神赤鱬;人面虎尾之神泰逢等。 但在眾神之中,《山 海經(jīng)》描繪西王母的筆墨最多: 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 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 母取食。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 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 西王母。 從“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 “人面虎身”這些原始質(zhì)樸的詞匯中可以看出西王 母是半人半獸、獰厲的兇神形象。 事實上,《山海經(jīng)》塑造的神仙形象大多十分兇猛、令人心生畏懼,與后世道教所塑造的神仙形象相比顯得比較原 始、粗獷和樸實。那么,為什么上古先民們所尊 崇、敬畏的神仙是這樣的形象呢?在上古社會, 人們并不能完全征服自然界中的一些猛獸,也不能完 全解釋現(xiàn)實中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因而,在自然面 前,人們顯得無所適從、束手無策,對自然十分敬 畏,而對自然的敬畏就表現(xiàn)為對自然界中物象的神 化。所以,他們大多依據(jù)日常生活的實際需求來創(chuàng) 造神的形象,以便應(yīng)對外部的生存環(huán)境。比如把生 活中遇到的十分兇猛而又抵御不了的野獸同人的形 象相結(jié)合塑造出神仙的形象,通過對其祭祀與尊崇,使自身免于傷害。 《山海經(jīng)》里神仙所具有的功能也是十分奇特的,如《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寫道: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 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fēng)。身長千 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 鐘山下。 燭陰是一位人面蛇身之神,他的職責(zé)是掌管 氣候,使晝夜交替、冬夏更迭,產(chǎn)生光明、照亮黑 暗,可以說是一位光明之神。除了燭陰之外,《山 海經(jīng)》還記載了其他三位光明之神,分別是羲和、 常羲和登比氏: 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 之妻,生十日。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 始浴之。 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二女 之靈能照此方百里。 羲和、常羲和登比氏都是女性,又都是光明之神。 羲和、常羲分別生出太陽和月亮,登比氏則生出能 用生命的能量照亮大澤的兩個女兒。從這幾位神仙 所擁有的神奇功能,我們可以看出先民們對光明和 對自然生命力的崇拜,自然生命力作為光明之源, 顯示出先民們強烈的生命意識。此外還有掌風(fēng)之神,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風(fēng),曰乎民,處 南極以出入風(fēng)”。還有伴雨出入之神,“神計蒙處之, 其狀人身而龍首,恒游于漳淵,此神出入時必伴有 飄風(fēng)暴雨”。 通過上述對神仙職能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先 民們對于自然界中日月升降、季節(jié)更替、雷雨暴風(fēng) 等諸多不能理解的自然現(xiàn)象的崇拜。而《山海經(jīng)》 對神仙世界的構(gòu)造,如神的出入會伴有神奇的光、 雷雨暴風(fēng)、奇怪的鳴叫等,增加了仙境的神圣、莊 嚴(yán)感,讓人們更加崇拜和敬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