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縣,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的一個縣城,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縣城中,歷史上曾經誕生了9位皇帝!被稱為“北魏重鎮(zhèn)”。 西魏的實際建立者與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及其父親宇文肱均為武川人,被子孫追封為德帝與文帝。 北周五帝分別為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靜帝(宇文闡) 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是武川鎮(zhèn)司馬,后被楊堅追封為大隋太祖武元皇帝。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武川人,后被李淵追封為唐太祖,謚號景帝。 宇文肱(?—526年),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人,鮮卑宇文部首領,北周文帝宇文泰之父。北周時追尊為德皇帝。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鮮于修禮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反叛北魏,宇文肱加入其隊伍。宇文肱被定州官兵打敗,隨即陣亡。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宇文肱的孫子北周明帝宇文毓追尊他為德皇帝。 宇文泰扮演者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南北朝時期西魏杰出的軍事家、改革家、統(tǒng)帥,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史稱周文帝。 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后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為文帝,號其墓為成陵。宇文泰死后次年,其侄宇文護迫西魏恭帝禪讓,由宇文泰子宇文覺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宇文覺扮演者 宇文覺(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閔帝(557年在位),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一位君主(當時稱天王),但實際上是權臣宇文護擁立的傀儡。 宇文覺稱帝后為了親自執(zhí)政,與大冢宰宇文護發(fā)生沖突。宇文護于是與尉遲綱合謀廢立之事,不久宇文覺被宇文護殺害,年僅十六歲。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謚宇文覺為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 宇文毓扮演者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即北周明帝,字統(tǒng)萬突,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人。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二位皇帝(557~560年在位)。北周文帝宇文泰庶長子。 556年,孝閔帝宇文覺踐祚,進位柱國、岐州刺史等,地方治理很有政績,深受百姓感激。次年九月,宇文護廢黜孝閔帝,迎立宇文毓繼位天王。武成元年(559年),宇文毓以稱王不足以威行天下,自稱皇帝,建元武成。 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毓被宇文護派人毒死,時年二十七歲,謚號明皇帝,廟號世宗,葬于昭陵。 宇文邕扮演者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漢化的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鄉(xiāng)(今陜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諸軍伐突厥,五道俱進。因病詔停進軍。六月,疾甚,還軍長安,當月病逝,年僅36歲。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孝陵,傳位長子宇文赟。 宇文赟扮演者 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字乾伯,鮮卑族,周武帝宇文邕長子, ,南北朝時期北周第四位皇帝,宣政元年(578年)到大象元年(579年)在位。 大象元年(579年)禪位于長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權。于全國大選美女,以充實后宮,大將軍陳山提的第八女陳月儀,儀同元晟的第二女元樂尚最受寵愛。由于縱欲過度,嬉游無度,宇文赟的健康惡化。次年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謚號宣皇帝,葬于定陵。次年,楊堅廢靜帝(宇文衍)自立,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 宇文闡扮演者 宇文闡(573年—581年7月10日《隋書》作581年7月9日),即周靜帝(579年―581年在位),原名宇文衍,鮮卑族,周宣帝宇文赟長子,母天大皇后朱滿月,南北朝時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 大成元年(579年)正月,被立為皇太子。二月受父傳位登基,改元大象。劉昉、鄭譯決定以楊堅為輔政大臣(后在李德林提議下成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禪位于丞相楊堅,北周滅亡。宇文闡被楊堅降封為介國公。開皇元年(581年),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宇文闡終年九歲,謚號靜皇帝,葬于恭陵。 來源:內蒙古時間 |
|
來自: 孤鳳 > 《經濟、管理與歷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