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放生橋,號稱滬上第一橋,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南十大古鎮(zhèn)中,朱家角是唯一在上海鏡內的古鎮(zhèn),與昆山的周莊、錦溪古鎮(zhèn)毗鄰,與嘉興的西塘古鎮(zhèn)也不遠。除了江南六大古鎮(zhèn),朱家角是人氣最旺盛的古鎮(zhèn)了。
朱家角及周圍的古橋也有不少,在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僅有的二座古橋都在青浦區(qū)鏡內,其中之一就是朱家角的放生橋。
放生橋是五孔石拱橋,號稱上海第一橋,在江南所有古橋中,放生橋也是最高大的石拱橋。
說到朱家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放生橋,到了朱家角,人們也首先想去放生橋上走一走。
朱家角古鎮(zhèn)的水系走向和橋梁分布圖
朱家角放生橋
放生橋
朱家角涌泉橋
涌泉橋
朱家角中龍橋
中龍橋
朱家角永安橋
朱家角泰安橋,俗名何家橋
泰安橋
朱家角廊橋,俗名惠民橋
惠民橋
朱家角城隍廟橋
朱家角平安橋,俗名戚家橋
朱家角永豐橋,俗名詠風橋
朱家角中觀音橋
朱家角東井亭橋
東井亭橋
朱家角無名平橋
朱家角課植園內拱橋
朱家角課植園內平橋
放生橋
放生橋橫跨于鎮(zhèn)東首漕港河上。5孔石拱,全長70.8米,寬5.8米,高7.4米,是上海地區(qū)最長、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橋,稱為”滬上第一橋”。古時24里長漕港河僅此一座大橋,南堍為朱家角鎮(zhèn),隔岸為昆山井亭,因地處淀山湖要沖,元代時,就已成交通要道。明隆慶五年(1571年),由慈門寺僧性潮募建。有詩云:“長橋架彩虹,往來便市井,日中交易還,斜陽亂人影”。
放生橋設置了超薄的柔性墩,使主拱受力大大減小,材料大大節(jié)省,這對當地缺乏礦山資源,造橋石料全靠外運來說是十分經濟的。橋拱主拱圈采用縱聯分節(jié)并列砌法,加強拱石間的聯系,使薄墩橋更為堅固。橋的中孔9節(jié)拱石,兩邊孔分別為7節(jié)、5節(jié),每節(jié)由9道拱石并列而成。
元代建慈門寺于漕港南岸,明隆慶五年(1571年),寺僧性潮募款造橋,并規(guī)定橋下只許放生魚鱉,不能撒網捕魚,故名放生橋。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橋圮,寺憎又募銀1.1萬兩重建。朱家角鎮(zhèn)舊有十景,其中“井帶長虹”即指此橋。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政府的重視下,對放生橋進行了加固,橋墩作了防沖措施,容貌煥然一新。九十年代為開發(fā)朱家角旅游事業(yè),在放生橋東畔重修建放生池和放生亭,使放生橋重放光彩。使朱家角鎮(zhèn)仍保持著濃厚的江南水鄉(xiāng)風韻,放生橋成為古鎮(zhèn)上的一個標志性建筑。放生橋為上海地區(qū)現存最大最長的石拱橋,被錄入《上海之最》、《江南勝跡》、《中國名勝詞典》。隨著該鎮(zhèn)的文化旅游興起,它已成為淀山湖畔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旅游景點。
放生橋素有“江南橋鄉(xiāng)”的美譽,據清乾隆時纂成的金澤志書載:“金澤四面巨浸,內多支河,橋梁尤多于他鎮(zhèn),古稱四十二虹橋。”但根據有關資料及當地老人回憶,只能查到28座古橋,由于年久失修,毀壞嚴重,其中:萬安橋、普濟橋、迎祥橋、天皇閣橋、如意橋、汴水虹橋等橋還在,造型美觀,結構精巧,為國內外橋梁專家和學者所注目。
放生橋和金澤的普濟橋,是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僅有二座古橋,均在青浦鏡內。
惠民橋(廊橋)
惠民橋是朱家角唯一一座木構橋,又稱廊橋,座落在名街——北大街橋梓彎處,橫跨市河之上,東堍是商業(yè)中心北大街,西堍漕河街(亦稱廟前街)。這是古鎮(zhèn)唯一的木結構小橋,也是最獨特的木橋,因橋面建有木板柵,上蓋磚瓦、翹角,故也稱廊橋。使行人既可避風雨,又可遮烈日,這樣既為民通行方便,又為民歇腳避風雨,故稱惠民橋。
橋造型飄逸瀟灑,登橋可欣賞市河二岸一長溜整齊的石駁和粉墻瓦的明清建筑,可看到人家憑水開窗,臨水購物的動人江南水鄉(xiāng)風情,更可觀賞那漕河街面向市河一排長廊.構成一幅特有的水鄉(xiāng)風情畫。
惠民橋雖小,但曾發(fā)生過一件古鎮(zhèn)大新聞,全鎮(zhèn)為此轟動。那是古鎮(zhèn)淪陷時期,在1942年,漢奸支友坤認賊作父,擔任汪偽特工青西站站長,為虎作倀,專門收集抗日情報,殘害革命志士和鎮(zhèn)上百姓,鎮(zhèn)民憤恨,一日為振奮抗日民心,打擊日本侵略者氣焰,為民除害,抗日志士將其正法,并割下其首級懸掛在廊橋上。第二天,鎮(zhèn)民們發(fā)現漢奸被鎮(zhèn)壓,將首級掛在廊橋上示眾,個個拍手稱快,互相奔走相告,而敵人聞之膽顫心驚,特別那些大小漢奸見之個個嚇破了膽。所以惠民橋在鎮(zhèn)上為之名聲大振。
惠民橋解放前因損壞、修建過,故后稱新橋。解放初,因城隍廟前造了橋,惠民橋結構日久后也破爛不堪,故被拆。1996年,鎮(zhèn)民陳署昌為開發(fā)古鎮(zhèn)旅游業(yè),認為惠民橋應復建,故個人捐款10萬元,在原處建造了磚木結構的廊橋,橋墩是水泥,外包木,橋頂上是蓋瓦翹角,這樣與古鎮(zhèn)建筑可融為一體,更為古鎮(zhèn)旅游業(yè)增添了一道風景線。
泰安橋(何家橋)
泰安橋俗稱何家橋,始建于明代萬歷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剎圓津禪院門前。高且陡,是全鎮(zhèn)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是往來船只的航標,橋兩旁青石扶手上的“飛云石”浮雕,古樸淳厚。用于建造何家橋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橋欄浮雕“飛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橋前圓津禪院也建于元代,故對此橋的歷史,造橋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
清代名士曾有詩:“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聞市上,漁笛在溪東,蒲扇輕搖暑,蕉衫短受風;晚涼閑獨步,古寺一橋通”。詩中描寫日落黃昏,漁歌唱晚,經過一天酷暑,人們輕搖蒲扇,步上橋頭,盡情享受晚間清涼。真是一幅生動的古代消暑納涼圖。這里寫了“古寺一橋通”,“古寺”即圓津禪院,“一橋”就是泰安橋了。
永豐橋(詠風橋)
永豐橋又名詠風橋,橫跨江面,連接東、西湖街,建于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建橋時,當地居民指望永遠豐衣足食,故起名永豐橋。永豐橋橋基用磚砌成,橋面用石條鋪成磚石結構的石板橋,橋看來平常,且陳舊不堪,但它卻是朱家角古鎮(zhèn)歷史的見證人。
1937年11月8日那天,日本飛機自抗戰(zhàn)爆發(fā)后第三次轟炸古鎮(zhèn),使鎮(zhèn)上死傷不少群眾,許多房屋毀于一旦,名勝古跡遭到損壞。那是我們民族的災難,也是朱家角古鎮(zhèn)的災難,那天有一顆硫磺燃燒彈落在永豐橋上,幸未爆炸,只震斷了一條石板,彈入橋邊糞坑中,所以沒有爆炸燃燒,不然周圍民房將付諸一炬,造成群眾傷亡。這血淋淋的史實,永豐橋是活生生的見證,也是日本侵略軍留下的鐵的罪證?,F橋面石板已斷,用水泥重修,但橋的外形仍保持原狀。為教育后代,牢記國恥,把歷史的真實留在被炸斷的斷石塊上,當時把斷石鑿字為碑,豎埋在橋堍,斷石碑上刻著“紀念石”三字,旁署“民國26年11月8日”,使朱家角古鎮(zhèn)和人民永志不忘。
平安橋(戚家橋)
平安橋俗名戚家橋,位于大新街口,建于明代,系磚、石、木混合結構,舊時這里稱平安里,故名平安橋。橋身及橋基為花崗石條,兩旁扶手用青磚砌就,中間扶手欄桿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飾,自然樸素。
平安橋也稱戚家橋,相傳此橋系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行軍路過所造,就地取材,所造成磚、木、石混合結構,省時、且行軍路過建造對材料、工藝都不可能講究,所以橋石不平,行人過橋時,橋上石板會發(fā)出"咭咯咭咯"之聲,但橋現仍堅固耐用,保存完好無損。
永安橋
井亭港三橋(永安橋、中龍橋、涌泉橋)位于漕港河北,同跨井亭港,連接東、西井街,呈東西向。因井亭港地區(qū)時屬昆山,故《珠里小志》、青浦縣志等地方志未見記載。南橋“永安橋”是龍首,中橋“中龍橋”是龍腹,北橋“涌泉橋”是龍尾,富有神話色彩。此三橋形制為清代以后建筑,一色花崗巖,重力式橋臺,橋面架石梁,板式橋欄,四角有抱鼓,兩堍鋪石級,橋梁簡單實用,便捷兩岸交通,是往課植園必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