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鏵攝影 以“小橋、流水、人家”格局及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著稱于世的朱家角,堪稱國之瑰寶。 如今,朱家角正從閉塞走向開放,從傳統(tǒng)邁入現(xiàn)代,邁入“以文化興旅游,以旅游興古鎮(zhèn)”的新階段,成為上海后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1. 惠民橋(廊橋) ![]() 惠民橋造型飄逸瀟灑,登橋可欣賞市河二岸一長溜整齊的石駁和粉墻瓦的明清建筑,可看到人家憑水開窗,臨水購物的動人江南水鄉(xiāng)風情,更可觀賞那漕河街面向市河一排長廊.構(gòu)成一幅特有的水鄉(xiāng)風情畫。 2. 搖啊搖,搖過惠民橋 ![]() 惠民橋是古鎮(zhèn)唯一的木結(jié)構(gòu)小橋,也是最獨特的木橋,因橋面建有木板柵,上蓋磚瓦、翹角,故也稱廊橋。使行人既可避風雨,又可遮烈日,這樣既為民通行方便,又為民歇腳避風雨,故稱惠民橋。 3. “廊橋遺夢” ![]() 戀戀不舍惠民橋。 4. 永安橋 ![]() 永安橋用花崗巖建造,重力式橋臺,橋面架石梁,板式橋欄,四角有抱鼓,兩堍鋪石級,橋梁簡單實用,便捷兩岸交通,是往課植園必經(jīng)之路。 5. 中觀音橋 ![]() 6. 城隍廟橋遠景 ![]()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許多影視導演慧眼相中,而紛至沓來,把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婀娜風姿,一次次地搬上銀幕、電視,有時會出現(xiàn)幾部影視同時開拍的盛況,朱家角一時成了海內(nèi)外影視競相拍攝的熱點,被人譽為“滬郊的好萊塢”。 7. 城隍廟橋近景 ![]() 看慣了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大都市,乍到朱家角,立馬感覺到耳目一新。 行走在青石板鋪成的街道上,我著迷于它原汁原味的明清街、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小橋流水人家。 8. 從圓津禪院樓上看泰安橋 ![]() 泰安橋俗稱何家橋,始建于明代萬歷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剎圓津禪院門前。高且陡,是全鎮(zhèn)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是往來船只的航標,橋兩旁青石扶手上的“飛云石”浮雕,古樸淳厚。用于建造何家橋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橋欄浮雕“飛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橋前圓津禪院也建于元代,故對此橋的歷史,造橋?qū)<覀冇胁煌目捶ā?br> 清代名士曾有詩:“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聞市上,漁笛在溪東,蒲扇輕搖暑,蕉衫短受風;晚涼閑獨步,古寺一橋通”。詩中描寫日落黃昏,漁歌唱晚,經(jīng)過一天酷暑,人們輕搖蒲扇,步上橋頭,盡情享受晚間清涼。真是一幅生動的古代消暑納涼圖。這里寫了“古寺一橋通”,“古寺”即圓津禪院,“一橋”就是泰安橋了。 9. 平安橋 ![]() 平安橋位于大新街口,建于明代,系磚、石、木混合結(jié)構(gòu),舊時這里稱平安里,故名平安橋。此橋橋身及橋基為花崗石條,兩旁扶手用青磚砌就,中間扶手欄桿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飾,自然樸素。 10. 平安橋也稱戚家橋,相傳此橋系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行軍路過所造,就地取材,所造成磚、木、石混合結(jié)構(gòu),省時、且行軍路過建造對材料、工藝都不可能講究,所以橋石不平,行人過橋時,橋上石板會發(fā)出"咭咯咭咯"之聲,但橋現(xiàn)仍堅固耐用,保存完好無損。 ![]() 11. 回頭再看平安橋 ![]() 12. 中觀音橋畔歇涼亭 ![]() 名鎮(zhèn)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橋,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體現(xiàn)“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