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以其無限的藝術魅力被稱為“國粹”。京劇用歌舞演繹故事,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雜技等各藝術行類的綜合體現(xiàn)。 《百幅京劇人物圖》是清末設色絹本京劇人物圖包含一百幅京劇人物造型裝扮圖。此圖冊現(xiàn)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京劇歷史 京劇于清光緒年間形成于北京(一說形成于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 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后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嚴格地說,二簧與皮簧兩個名稱應有區(qū)別: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調,而皮簧則為包括西皮在內的新的徽調。 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tǒng)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qū)別。 民國以后,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熬颉币幻瑢崉?chuàng)自上海,而后流傳至北京。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 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xiàn):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后世京劇的發(fā)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聲明:本平臺內容包括原創(chuàng)、編輯整理和轉載。如有疏漏歡迎原創(chuàng)作者及時聯(lián)系我們(微信:xhh344373669),經查實后將給予刪除; 更多內容請登陸中國畫通鑒網www.qiongyan.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