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元壽墓壁畫 安元壽(607~683年),字茂齡,西域安國胡人的后裔。 東漢末年,其先祖入中原,后輾轉(zhuǎn)居姑臧(今甘肅武成)。其父安興貴、叔父安修仁均開國有功。武德四年(621年)十六歲即以勇武追隨李世民.入秦王府為右?guī)煺?。至高宗朝,居官右威衛(wèi)將軍。水淳二年(683年)炳亡,年七十七歲,“特令陪葬昭陵”。其墓起冢像祁連山,在禮泉縣趙鎮(zhèn)新寨村東,北距昭陵約11公里,1973年發(fā)掘。 契苾夫人墓壁畫 契苾夫人(656-721年),唐代北方回紇鐵勒部的后裔,契苾何力第六女。 契苾何力于貞觀六年(632年)歸唐,以忠勇著稱,官至鎮(zhèn)軍大將軍,卒后陪葬昭陵。契苾夫人于開元八年(720年)卒于長安,次年二月隨父附葬昭陵。其墓在禮泉縣煙霞鄉(xiāng)興隆村,西北距昭陵約11公里,1973年發(fā)掘。 懿德太子墓壁畫 懿德太子李重潤,原名李重照,是唐中宗長子,也是中宗李顯與韋皇后所生的唯一兒子.大足元年(701)九月壬申日,邵王李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李仙惠、主媚魏王武延基一同被武則天處死,死因是他們?nèi)怂较伦h論:"張易之兄弟何得恣之宮中?"死時,李重潤年僅19歲。 懿德太子墓位于陜西省乾縣縣城西北約三公里的乾陵東南隅.從墓葬的形制、規(guī)模、隨葬的玉哀冊、貼金甲馬騎俑,壁畫中的列戟、三出闕來看,都是目前唐代墓葬等級最高者。懿德太子墓壁畫的繪制者文獻(xiàn)中未有記載。 方丹和吳同皆認(rèn)為此人為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中之楊跫,是一位擅長畫山水,取法“李將軍”的畫家。巫鴻則認(rèn)為李思訓(xùn)直接參與和影響了懿德太子墓的設(shè)計建造和裝飾。墓地表有雙層覆斗形封土,周圍設(shè)圍墻,南面有土闕、石獅、石小人、華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個過洞、7個天井、四對小龕、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磚室組成。全長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為廡殿式石槨,外壁雕飾頭戴鳳冠的女官線刻圖,墓壁滿繪壁畫,保留約40幅。墓道兩壁以樓闕城墻為背景繪太子出行儀仗,過洞繪馴豹、架鷹、宮女、內(nèi)侍等。第一、二天井繪列戟,為天子之制。甬道及墓室壁面繪持物宮女、伎樂等宮廷生活畫面。墓頂繪天象。 此墓壁畫用色大膽多變,注重物象的主體感與明暗變化,既有濃彩重墨的絢麗,又有焦墨薄彩的輕淡。線條運用亦很講究,通過筆法的各種變化,營造出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塑造出一個個精美的人物形象,可以說是初唐畫壇具有代表性的繪畫流派在墓葬壁畫中留下的杰作,在唐代繪畫真品不多見的今天,尤其顯得重要。 ![]() ![]() ![]() 章懷太子墓壁畫 章懷太子墓在陜西乾縣城北3公里處。章懷太子名李賢,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次子。曾注釋《后漢書》,先后封潞王、雍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為太子。 調(diào)露二年(680年)被武則天廢為庶人,貶巴州(今四川巴中縣),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逼令自殺,年三十一歲。神龍二次開發(fā)年(706年)遷陜陪葬乾陵。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為章懷太子,妻房氏與之合葬。1971~1972年對章懷太子墓進(jìn)行發(fā)掘,墓由墓道、過洞、四個天井、六個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組成,全長71米,寬3.3米,深7米,雖曾被盜,但墓內(nèi)壁畫保存基本完好。計有出行圖、馬球圖、演奏圖、侍女圖、觀鳥捕蟬圖、迎賓圖等五十多幅,總計400余平方米,反映了李賢生前生活片斷和當(dāng)時中外友好活動的實況,筆力純熟,線條流暢,人物生動,為前所未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