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藥和方,性屬寒涼,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熱病高燒,熱痢,癰腫瘡毒等所呈現(xiàn)的各種里熱證候。 熱證中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以及虛熱、實(shí)熱等證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為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熱燥濕藥四種;別附;清虛熱、清臟腑熱法。 本類方藥性多寒涼,易傷脾胃,對脾胃虛弱的患者,宜適當(dāng)輔以健胃的藥物;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藥,又性多燥,也易傷津液,對陰虛的患者,要注意輔以養(yǎng)陰藥,祛邪不忘扶正。 對脾胃虛弱、胃納不佳、腸滑易瀉的慎用。 五味消毒飲【組成】金銀花15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5克、紫花天葵6克。 【主治】各種疔毒、癰瘡癤腫。癥見局部紅腫、或發(fā)熱、舌紅、脈數(shù)者。 【正文】用法:水煎加燒酒一、二匙和服。藥渣可搗爛敷患部。 功能: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方解:本方是治療疔毒、癰瘡的方劑。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為主藥;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為治疔毒要藥,亦通用于癰瘡腫毒;蒲公英、野菊花清熱解毒、消散癰腫,均為輔佐藥。各藥合用,其清熱解毒之力甚強(qiáng),或加酒少量以助藥勢,可加強(qiáng)消散疔瘡作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療癤疔瘡癰之有效方劑,局部紅腫熱痛,外用及內(nèi)服均可。 2.本方常治外科急性感染,如急性乳腺炎、蜂窩組織炎等。 3.本方亦可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膽囊炎、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性傳染病具有熱毒證候者。如熱重,可加黃連、連翹之類清泄熱毒;血熱毒盛,加赤芍、丹皮、生地黃等,以涼血解毒。 注意事項(xiàng):陰疽忌用。 清營湯【組成】犀角3克、生地15克、元參12克、竹葉心3克、銀花9克、黃連5克、連翹9克、丹參9克、麥冬9克。 【主治】邪熱傳營,出現(xiàn)營分證,癥見身熱夜甚,口渴或不渴,時有譫語、煩燥不眠,或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xì)數(shù)。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方解:本方治溫?zé)嶂坝蓺夥謧魅霠I分,熱傷營陰,而氣分之邪尚未盡解者的常用方。因此方中主要以犀角清解營分熱毒;因熱傷陰津,故輔以玄參、生地黃、麥冬以清熱養(yǎng)陰;因氣分熱邪未盡,故佐以黃連、竹心葉、連翹、銀花以清熱解毒,并透熱于外,使邪熱轉(zhuǎn)出氣分而解;使以丹參協(xié)助主藥以清熱涼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血與熱結(jié),且引諸藥入心而清熱。各藥合用起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之效。 臨床應(yīng)用:1.本方可用于“流腦”、“乙腦”、中暑,敗血癥等病。見有高熱、煩燥、譫語、舌絳而干、斑疹隱隱、脈細(xì)數(shù)者,如兼見痙厥,可加羚羊角、鉤藤、丹皮,以清熱熄風(fēng);如昏迷譫語,可加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清心開竅、清營解毒。 2.暑熱之邪入心包,見高熱煩渴、煩躁不眠、抽搐,可用本方送服紫雪丹,以加強(qiáng)清熱鎮(zhèn)痙的作用。 注意事項(xiàng):方中犀角價貴而產(chǎn)量不多,可用水牛角代之(每次用30-60克,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組成】犀角3克、生地黃30克、芍藥12克、牡丹皮9克。 【主治】溫?zé)岵崛胙肿C。 1.熱擾心營,出現(xiàn)神昏譫語,斑色紫黑,舌絳起刺,脈細(xì)數(shù)等癥。 2.熱盛動血、出現(xiàn)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證。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方解:本方為治療熱在血分的主要方劑。方中以犀角清心火而解毒,心火得清,則諸經(jīng)之火自平,為主藥;生地黃涼血而滋陰液,協(xié)助犀角以解血分熱毒,并增強(qiáng)止血作用,為輔藥;芍藥和營泄熱,丹皮涼血散瘀,協(xié)助犀角、生地黃加強(qiáng)解毒化斑作用,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閼的作用。 臨床應(yīng)用:1.本方可用于熱傷血分證,癥見身熱、神昏、譫語、斑疹、舌絳、脈數(shù)或吐血、便血、尿血等熱甚動血之癥。尤其多用于各種熱性傳染病伴有出血者,如出血熱、乙型腦炎、斑診傷寒、敗血癥等。 2.小兒麻疹熱毒熾盛者,癥見高熱,疹色焦黑、出血、口干唇躁、舌絳起刺,可用本方酌加紫草等,以清解血分熱毒。 3.若見神昏者,可同時服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如心火熾盛者,加黃連、山梔子;如吐衄者,加茅花、旱蓮草、白茅根等。 注意事項(xiàng):若陽虛出血及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茵陳蒿湯【組成】茵陳蒿18克、梔子9克、大黃9克。 【主治】濕熱黃疸,見皮膚、鞏膜如桔子色,小便赤黃、大便不暢、胸悶、口渴、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證。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利濕 方解:本方以茵陳為主藥,清濕熱,利肝膽;梔子清泄三焦?jié)駸?;大黃蕩滌腸胃瘀熱。三藥均味苦性寒,清熱利濕,使?jié)駨亩闩判?,故為肝膽濕熱的常用方劑?/p> 黃疸的產(chǎn)生,是因瘀熱在里,不得外越,與濕邪相結(jié),濕熱熏蒸而成。采用本方能通泄瘀熱,清利濕熱,使邪去有路,則黃疸自除。 臨床應(yīng)用:本方是治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的效方,對膽囊炎、膽石癥,鉤端螺旋體病引起的黃疸屬于濕熱型得,均可酌情加減使用。 1.惡寒、發(fā)熱、頭痛、加柴胡、黃芩以和解退熱。 2.大便秘結(jié)者,加積實(shí)、虎杖或重用大黃以瀉熱通便。 3.小便短赤,選加車前草、金錢草、澤瀉、滑石以增強(qiáng)清熱利尿作用。 4.脅痛腹脹,選加郁金、積殼、川楝子以疏肝理氣止痛。 5.熱重者,選加黃柏、龍膽草以加強(qiáng)清熱作用。黃疸者,選加金錢草、田基黃等以利濕退黃。 6.本方以大黃,用作攻下者,宜后下;用作行瘀熱,宜共煎。 使用注意:陰黃證,不宜用本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