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孝疇 圖/龔健 有位學者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重視地域特色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才能弘揚地域傳統特色文化,體現和彰顯地域傳統特色文化價值。閩東北浙南山區(qū),山高地僻,交通不便,自古以來,這里的人民聰明勇敢,吃苦耐勞,雖歷經滄桑,仍頑強地傳承并創(chuàng)造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特別是地處閩東浙南山區(qū)腹地的壽寧,山巒連綿,溪流縱橫,“控閩浙咽喉。其崇峰疊嶂,屹若天塹,舊稱東隅保障,有天造地設之奇?!钡赜蛱厣珴夂?,“飛橋無柱,缺月欲圓”的木拱廊橋文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亂彈”北路戲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夢龍文化、狀元文化等等,尤具研究挖掘及傳承弘揚之價值。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在宦壽期間,著有《壽寧待志》一書,描述了壽寧的政文概貌,人文風情。在文學家傳神的筆下,賦予了這方山水獨具風格的濃厚文化色彩,更注入了不朽廊橋的歷史傳奇。 廊橋,濃縮見證了壽寧千百年的鄉(xiāng)土文化發(fā)展歷程。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橋梁建筑文化的重要成就,長期以來卻“藏在深山人不識”,因此,挖掘研究極具閩東浙南山區(qū)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木拱廊橋文化,對于傳承、保護和弘揚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區(qū)域鄉(xiāng)土地理、民俗文化,促進開展以木拱廊橋為特色的建筑藝術和歷史文化旅游,發(fā)展區(qū)域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不朽的歷史文化價值 廊橋,廊橋亦稱虹橋、蜈蚣橋等,是一種有頂的橋,既可保護橋梁免受風雨侵蝕,又可以供人遮陽避雨、交流聚會之功用。從建筑材料和結構形式看,主要有木拱廊橋、石拱廊橋、木平梁廊橋、亭橋、風雨橋等。 廊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朝已有關于“廊橋”的記載。廊橋(虹橋)盛行于北宋時中原地區(qū),以汴水虹橋為代表。令學術界無比欣喜的是,普遍認為自北宋覆亡后被歷史塵埃湮滅的虹橋及其營造技藝,卻在900多年后福建東北部的壽寧山區(qū)被大量發(fā)現。專家認為這種分布于閩浙邊界山區(qū)的木拱廊橋,雖然外型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不完全一樣,橋上有“屋”,如橋似厝,但結構技術相同。 貫木拱橋是靠《清明上河圖》上的寫照,佐以正史、野史記載才得以傳世?!肚迕魃虾訄D》不但是國寶,而且是世界文化的珍品、神品。其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極高。貫木拱汴水虹橋是世界上唯中國獨有的木拱橋構造,這已為世界所公認。閩浙地區(qū)的貫木拱廊橋是《清明上河圖》上貫木拱汴水虹橋的繼承和發(fā)展,貫木拱加了廊屋是改進之一。 廊橋世界各國都有,甚至木拱(木撐)廊橋世界有的國家也有,而貫木拱廊橋唯中國所獨有,并且主要孑存于閩浙邊界山區(qū)。貫木拱廊橋(以下稱木拱廊橋)作為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是農耕時代木構橋梁營造技術的活化石。壽寧是全國現存木拱廊橋結構形式最完整典型、遺存數量最多的縣份(現存19座),也是木拱廊橋年代序列最為齊全(從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至中華民國,乃至解放后還在建造)的縣份,擁有單拱跨度37.2米在全國最長的下黨鄉(xiāng)鸞峰橋及單拱跨度全國最短的犀溪鄉(xiāng)翁坑橋,保有完整的鰲陽城區(qū)、楊梅州風景名勝區(qū)、芹洋尤溪村三大木拱橋群。從某種意義上說,壽寧就是一座不加雕琢的木拱廊橋天然博物館。 木拱廊橋的歷史文化價值,除挖掘研究其交通功能、營造技藝價值外,更多的是要挖掘研究和弘揚其人文價值。在廊橋上誕生了很多故事。于是乎才演繹出了如《廊橋舊夢》、《廊橋尋夢》、《廊橋斷夢》、《廊橋續(xù)夢》等可歌可泣的歷史文化故事。電影《愛在廊橋》(獲2011年電影金雞獎四項提名獎和最佳導演獎),就是以壽寧自然人文歷史為背景拍攝的故事片。 輝煌的橋梁建筑成就 貫木拱橋營造技藝,最早見之于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它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城內及城郊清明時節(jié)的景象,畫面正中那座橫跨汴水兩岸的橋梁,最大的特點是橋底下沒有任何柱腳的支撐,凌空飛架在汴河上面。據《宋會要》的記載,汴河的寬度約有16.5米,而虹橋的跨度比河的寬度長了約有3.5米。也就是說,《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的單拱跨徑,達到了20米。 令人稱奇的是,沒有柱腳支撐的木橋負重承載不坍塌,整體結構不用一釘一鉚,完全靠自身的強度、摩擦力和直徑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距離等達成橋梁自身穩(wěn)定。2001年央視十套《探索·發(fā)現》欄目組赴閩浙兩地拍攝《虹橋尋蹤》專題片時,慕名拜訪建橋大師鄭多金(全國唯一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人),并備料請他現場搭制貫木拱廊橋,鄭師傅花了六天時間就將雛型搭建起來,令專家們驚嘆不己。 2004年,橋梁權威專家唐寰澄教授專程到壽寧進行考察,對壽寧木拱廊橋給予了高度評價和關注。他在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中稱:“可以說(木拱廊橋)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在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著名鄉(xiāng)土建筑專家、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認為,木拱廊橋的歷史,獨特的結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沒有問題。古建筑專家、同濟大學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在日本東京大學講學時,用筷子搭出一個木拱廊橋的模型,引起轟動,日本報刊稱之為“中國一絕”。正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風雨廊橋》專題片所說的“風雨板……成就了不朽的木拱廊橋,成就了高山深澗之中一道'飛橋無柱,缺月欲圓'的絕美景致,也成就了中國橋梁史、乃至建筑史、科技史上的一朵奇葩”。 2008年,“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獨特的地方民俗風情 在壽寧等閩東浙南邊界山區(qū),廊橋已遠遠地超出了純粹作為橋梁的功能,充當了橋亭、廟宇等建筑的功用。木拱廊橋一般在下游方向設有神龕供鄉(xiāng)民祭祀,祭祀佛教、道教如觀世音菩薩、天帝,以及能給讀書人帶來好運的文昌帝和助人發(fā)財的財神爺,也供如陳十四夫人、馬仙姑、忠烈王等令人敬仰的當地人物,此外還崇祀傳說中掌管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雜神和半神。 每月的農歷初一、十五,特別是年初正月,祭祀特別隆重。善男信女們匯聚廊橋進行祭祀,他們虔誠地擺上豬頭,奉供茶酒,或添上幾盤菜肴,點燭燃香,磕頭作揖,祈求全年風調雨順、合家團圓……祈保消災降福。在現代都市人眼中,這樣的祭祀場景也許讓人感到驚奇,但虔誠的鄉(xiāng)民已把其對神靈的崇拜,如同對鄉(xiāng)間民俗深懷的依戀一樣,已融入他們的靈魂,成為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一部分(鄉(xiāng)民篤信廊橋可聚風水,所供神明菩薩可保一方平安)。 和諧的溝通集貿設施 木拱廊橋的一個突出特色,是橋與屋的緊密結合。橋上的廊屋既可以保護橋體的木結構不受風雨侵蝕,又可為路人提供避風遮雨、避暑納涼之所,還是人們交流信息、易換物資的肄市。在廊橋所起的各種作用中,組織交通當是最主要的功能。這些廊橋,有的橫跨在險灘絕壁之上,有的靜臥在村落市井之中,方便了鄉(xiāng)民之間的交往,促進了村寨之間的聯系,溝通了山區(qū)與外界的交流。正如屏南縣萬安橋上的楹聯所書:“過客勿驚難去馬,行人且喜有長虹。” 木拱廊橋把橋的交通功能和人性化功用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有許多人性化的設計,諸如木板床榻、板凳及橋旁泉水臺等,這就使路過廊橋的人有一個很好的歇息之處。人們在這里可以休息、交流、交易、娛樂。甚至于遠方的商人可以把廊橋當一回驛站。如泰順北澗橋上一個個分割均勻的攤位,橋頭形成一條小小的店鋪街,底層當店鋪,二層供主人居住。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以前經常在北澗橋的橋頭上演雜耍、木偶戲等,聚集觀眾上千。廊橋是當地鄉(xiāng)民重要的交通、集貿、祭祀、休息和娛樂設施。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廊橋原有的交通集貿功能已日益弱化,作為濃縮壽寧千百年來鄉(xiāng)土文化發(fā)展歷程的見證者,正成為現代都市人懷古探幽的好去處,一個分外難得的休閑旅游場所…… 一份道不盡的眷戀而又揮之不去的悠悠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