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革 德化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縣。 周時屬七閩地,五代后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廷鈞升歸德場為德化縣。 宋代歸屬清源軍、平海軍和泉州; 元代受福建路泉州、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泉寧府和泉州分省管轄; 明代隸屬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代屬福建布政司泉州府、永春直隸州; 民國時期為福建省興泉永道第四、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二、自然資源 德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重要產(chǎn)瓷區(qū)之一,也是閩南的產(chǎn)瓷大縣,全縣已發(fā)現(xiàn)唐宋、元、明、清歷代古瓷窯址238處,遍布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 德化窯得以世代相承,不斷發(fā)展,憑借的是這里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勤勞聰明的德化人。 燃料充足德化縣地處戴云山區(qū),氣候濕潤,土壤良好,樹木生長快。密布的森林資源為德化窯的爐火解決了燃料問題。 水源豐富復雜的自然地理狀況,形成了河谷深切、溪澗密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滬溪、涌溪、大樟溪、小尤溪等4條,溪流總長495.06公里(溪面10米寬以上),分屬贛江水系和晉江水系。 在動力設備極不發(fā)達的古代,河流無疑成了主要的動力來源,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德化窯的規(guī)模生產(chǎn)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保證。從古窯址分布圖上看,溪流所經(jīng)過的區(qū)域,如國寶、潯中、蓋德、三班等鄉(xiāng)鎮(zhèn)的古窯址群分布較密。所以說水資源在古代德化陶瓷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舉足輕重。 交通暢達德化縣位于閩江支流——大樟溪的上游,自古以來隸屬福州或泉州管轄,于是,德化陶瓷工匠為了把瓷器運出,開辟了兩條運瓷通道一條是由大樟溪入閩江到福州港,另一條則由永春經(jīng)桃溪入晉江到泉州港。
宋元時代,泉州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泉州鄰近各窯,特別是德化窯的產(chǎn)品成為大宗商品。德化瓷器在國內(nèi)外市場上受到青睞,大大地推動著德化瓷業(yè)的發(fā)展,從此開始大量外銷。 明代,為防倭寇入侵,朝廷實行海禁。成化十年(1474年)正式把泉州市舶司遷往福州,泉州港中衰,此期德化瓷只有少量從泉州港出口,而主要轉向由福州港出口,走的是大樟溪至閩江的水上通道。 德化大樟溪上游,明代德化的重要集鎮(zhèn)水口鎮(zhèn)與福州之間已經(jīng)有舟楫來往。 清中期以后,廈門港的興起,德化瓷器基本上就從廈門出口。產(chǎn)品由人工運至永春,經(jīng)水路到泉州,由水路或陸路轉至廈門,經(jīng)廈門港銷往世界各地。有喝喇吧(雅加達)、三寶壟、實叻(新加坡)、馬辰、赤仔(泰國)、暹羅、柔佛、六坤、宋居榮(宋卡)、丁加盧、宿務、柬埔寨、安南、蘇祿、呂宋諸國。 此外,各個歷史時期泉州港周邊沿海地區(qū)的居民在向海外移居時也帶出大量的德化瓷,特別是由此帶來的民間貿(mào)易,給德化瓷開辟了另一個外銷的途徑。交通運輸路線的暢通,是確保德化瓷業(yè)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條件。
礦產(chǎn)豐富目前德化已發(fā)現(xiàn)有103個高嶺土礦點,大致可分為三個環(huán)形礦帶, (1)以潯中鎮(zhèn)坂仔、觀音岐,蓋德鄉(xiāng)寶坑、 山坪、有濟、林地,雷峰鎮(zhèn)潘祠、蕉溪,龍門灘鎮(zhèn)蘇洋、碩儒為代表的潯中地帶高嶺土環(huán)形礦帶。 (2)以美湖鄉(xiāng)金竹坑、雙尖、上田黃石、陽山白巖格,春美鄉(xiāng)雙翰、桂地,赤水鎮(zhèn)大尖山、永嘉,國寶鄉(xiāng)佛嶺頭為代表的美湖地帶高嶺土環(huán)形礦帶。 (3) 以上涌鎮(zhèn)桂林,桂陽鄉(xiāng)王春,湯頭鄉(xiāng)半嶺,葛坑鎮(zhèn)富地、湖頭為代表的桂陽地帶高嶺土環(huán)形礦帶。 有了以上十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即使在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勤勞勇敢的德化人靠智慧和經(jīng)驗,開發(fā)了一代又一代的新瓷種、新造型、新工藝,建起了一座座瓷窯,為德化窯的形成發(fā)展譜寫了一曲曲歷史的壯歌。
三、德化白瓷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兩晉以來,特別是隋唐時期中原人口大量南遷,絢麗多彩的中原文化,包括陶瓷生產(chǎn),也隨之傳入德化,并在德化這塊土地上生根發(fā)芽,發(fā)展壯大,形成自己的特色。 經(jīng)過唐代青瓷窯的發(fā)展、變革,宋代德化窯的窯業(yè)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時期的產(chǎn)品以青白瓷和影青瓷為主。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宋代德化窯的產(chǎn)品以其品質和數(shù)量的優(yōu)勢成為大宗出口商品,這種商品既可銷售又可作為古代航船上的壓倉、鎮(zhèn)顛物品,所以需求量相當大。 明代德化窯在元代半倒焰窯爐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倒焰結構的窯爐,使明代德化白瓷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造就了象牙白、豬油白、乳油白、蔥根白、鵝絨白、孩兒紅等優(yōu)質瓷種。特別是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白釉瓷雕塑像的出現(xiàn),使德化白瓷在世界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提高了德化白瓷的知名度。 清代早期主要以白瓷為主,并開始生產(chǎn)民窯白釉青花瓷。由于階級窯的采用不僅提高產(chǎn)量,又擴大了生產(chǎn)規(guī)模。清代的白釉瓷白中微泛青,色澤素雅。 民國時期,德化白瓷以其造型簡樸大方、線條流暢、釉色潔白光亮而受到世人喜愛,特別是大型組雕五百羅漢倍受人們稱頌。
四、德化白瓷的裝飾藝術 宋代德化窯器物裝飾技法有刻劃、模印和堆貼,并已達到相當高的成就,發(fā)現(xiàn)為數(shù)較多的軍持、盒、小瓶等類器物的裝飾花紋,都是模印的,紋飾種類有龍紋、云水紋、蓮花瓣紋、纏枝花紋,盡管種類不多,變化不大,但從圖案的組成上都顯紋樣清晰,線條流暢,樸素大方,實用美觀。在粉盒蓋上印制的花紋,一般是選用簡單的花卉圖案,這種圖案富于變化,如牡丹、蓮花、菊荷花、梅花、葵花,云紋、單鳳、雙鳳、嬰孩、錢紋等等,并在蓋心飾以一朵花,周邊以簡單的花紋有的蓋印制“?!?、“壽”、“福海壽山”、“金玉”等吉祥文字,有的蒙古族人頭像,有些小盞的內(nèi)底心陰印有雙魚,或朵花,非鎌細。 大型碗、盤、花瓶紋樣的裝飾,則是采用刻劃的方法。其做法是用竹筆或蔑梳在瓷器的坯體上刻劃花紋,刻劃出來的花紋具有線條流暢,樸素大方的特征,或豪邁奔放,堅強剛勁,或活潑瀟灑,生動優(yōu)美。 堆貼技術在少數(shù)瓷器上也被應用,但并不普遍,如瓶類的頸腹就堆貼有龍紋或其他獸首紋飾,這種堆貼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明代,德化窯的裝飾手法有印花、貼花、劃花和透雕,晚期還出現(xiàn)了釉下青花彩繪。 印花的花紋主要是采用印模壓印的。從八仙杯、瓷印盒等器物的紋飾可見花紋清晰美觀,達到相當逼真的程度,具有很高的水平。印花裝飾所用的圖案,有仿青銅器上的傳統(tǒng)花紋,如饕餮紋、云雷紋等,這種紋飾繼承了傳統(tǒng)的技法和藝術。有的造型也沿用傳統(tǒng)的形制,如雙耳印花夔龍雷紋鼎、雙獸耳印花夔龍雷紋爐、雙獸耳饕餮紋簋形爐和白瓷花瓣等。 貼花亦稱堆貼,這種技法基本沿用宋元的作法,明代這種技法已在許多器物上被廣泛地使用,具有獨特的風格。如八仙杯、梅花杯、龍虎杯、獅耳爐、蟠龍瓶等等都很有特色。 刻劃技法在宋元時代德化窯已很常見,進入明代,刻劃篾紋已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器物上刻劃精細的文字題記或詩句,作為器物上的裝飾,這種作法是明代德化窯的又一特色。 透雕裝飾是明代德化窯的新工藝。從發(fā)現(xiàn)的透雕套杯、透雕瓷薰爐、透雕筆筒和透雕的瓷獅子等都非常別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清代早期和中葉,德化窯白瓷裝飾的特點大體延續(xù)明代風格的印花、貼花和透雕的仿古作品,釉下青花裝飾達到全盛時期,各種色彩的裝飾有了新的發(fā)展。 民國時期的德化白瓷裝飾有色釉、電光水、鑲金線、點釉等,但釉下青花隨之衰落。
五、德化窯白瓷的款識 宋元時代德化窯部分器物已出現(xiàn)款識,但并未廣泛地使用。這些款識是用毛筆蘸顏料寫在器物上,這種顏料含鐵高,在釉下呈醬色,如在碗內(nèi)出現(xiàn)的“張”、“戊”、“藏”、“永”、“潯”、 “舍”、“大”、“真”和小碟內(nèi)出現(xiàn)的“林”、“正”等單字楷書款。另一種款是刻制的或印制的。如北宋碗坪侖窯一部分盒底和盒蓋凸印有“林立”、“三卿”、“前”、“上”、“飛”等文字。屈斗官窯匣缽上刻有“鄭”、“張”姓氏款和“丁未年”的年款。三班尾林窯的盒底陽刻反書字“麟龍攀吳”等。 明代德化窯瓷雕作品大量出現(xiàn),不少瓷雕作品背后都印有作者的姓名款,如“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張翕”、 “文榮”、“陳偉”、“陳念山”、“林孝宗”、“林希宗”、“林子信”、“子信”、“林氏子信”這些名款都用印章(有方形、長形、圓形、葫蘆形)來表現(xiàn),其字體有篆書、楷書和行書;有些是用堂號款如“心榮、印章,還有直接刻上的,如“山人陳偉”、“茴江山人”等和葫蘆形內(nèi)篆刻“福建德化制造”、“德化”和方形內(nèi)篆刻“福建德化”、“福建德邑”等地名款。此外,有些器物已開始有釉下青花書寫年款。如上海博物館藏的德化窯明天啟年間燒制的白瓷瓶,瓶腹上就用青花書寫。而明代中葉以后出現(xiàn)晚期在國內(nèi)盛行的以畫代字的款(如畫小兔、秋葉、雙魚、火焰)和其他畫款,在德化縣窯址器物中也普遍被運用。 清代德化窯白瓷器仍延續(xù)明代的紀年款,主要用于向寺廟許愿進奉的供器(花瓶、香爐等器物),如在德化香林寺中發(fā)現(xiàn)的一對五彩九龍瓶,底部就寫上“康熙二十五年德化縣知事鄞縣范正輅選制”的紀年名款。在城關程田寺發(fā)現(xiàn)的一件大花瓶,瓶腹正中就書寫了“程田寺,大清雍正柒年肆月谷旦,三世尊佛爐前應用,弟子顏臣相叩謝”的紀年名款。有些置于廳堂擺設的花瓶也有用紀年款的。 清代德化窯白釉瓷雕仍延續(xù)明代的做法,在作品背后加蓋 (或刻上)作者的姓名印章款,如“云山劉宏榮制”、“林楊”、“林捷升制”、“蘊玉”、“蘇蘊玉”、“蘇學金手制”、“許云麟”、“許云麟制”或別號“博及魚人”、堂號“許裕源制”、“順和蘇記”、 “珍和金記”等印章款。
六、德化窯白瓷流傳和收藏 德化地處東南沿海,又與中國古代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廈門等鼎足而立。陶瓷業(yè)的發(fā)展與海外貿(mào)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德化窯白瓷的不少產(chǎn)品是專供外銷而特制的。在國內(nèi)市場和博物館很難看到,而在國外卻大量發(fā)現(xiàn)。根據(jù)國外考古發(fā)現(xiàn)的資料,在歐、亞、非廣大地區(qū)的遺址中都相繼發(fā)現(xiàn)德化古外銷瓷,目前所了解的這些遺址有日本的松川、山口、香川等地,埃及福斯特遺址、蒙巴薩區(qū)遺址,坦桑尼亞坦喀尼喀遺址,基爾瓦大清真寺遺址,馬庫丹遺址,杰瑞扎遺址,阿拉伯半島的亞丁、蘇哈爾遺址,阿曼素哈地區(qū)遺址,伊朗內(nèi)沙布爾遺址,泰國湄公河遺址,古暹羅大城府遺址,斯里蘭卡雅巴偉巴遺址、迪迪庫斯遺址、塞巴布河遺址、阿拉胡瓦遺址和亞拉虎瓦遺址,馬來西亞莫河口的布吉巴士林登遺址、沙撈越遺址、舊柔佛首都遺址、文萊遺址,愛爾蘭都柏林、貝爾法斯特和阿呢克古城堡遺址,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和爪哇遺址,菲律賓馬尼拉圣安娜、貝湖西端的內(nèi)湖、民都洛的加萊港等地遺址,南非卓灣海底沉船和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也發(fā)現(xiàn)有德化窯古外銷瓷器,等等。 上述遺址中出現(xiàn)的德化古外銷瓷器的年代早至北宋,晚至清代,器物有青白瓷、象牙白瓷、奶油白瓷、豬油白瓷、青花瓷和五彩瓷的盒、軍持、壺、罐、盤、碗、高足杯、碟、爐等等。據(jù)目前獲悉的資料,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堪薩斯市納爾遜美術館和波士頓、費城、紐約、芝加哥等地博物館,敘利亞哈馬國立博物館、意大利博物館、日本東京博物館、出光美術館和箱根神社,斯里蘭卡科倫坡國立博物館,馬來西亞沙撈越國家博物館,新加坡南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新加坡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博物館,英國英王愛德華七世陳列室、倫敦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博物館、牛津大學博物館、牛津阿斯穆林博物館、達勒姆東方博物館、愛文堡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倫敦珀西瓦爾·戴維基金會和林肯郡·斯坦福·伯利大廳陳列館,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代博物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北愛爾蘭博物館、愛爾蘭都柏林國家博物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博物院,非洲達累斯薩拉博物館和法國巴黎奎美特博物館等都珍藏有德化古代瓷器。我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廣東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陜西省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四川重慶市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河南安陽市博物館、福建晉江市博物館、福建閩臺關系史博物館、福建安溪縣博物館、福建永春縣博物館和臺灣故宮博物院、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四川省大邑縣文管會、福建省文物總店、廈門市文物店、河南省文物商店和福建省泉州市文物商店等也收藏有德化窯古代白瓷器。
七、德化窯白瓷的鑒賞 德化窯宋元時期的青白釉瓷器有日用瓷和陳設瓷,青白瓷的器型主要是適應民間的需要,在器物上也體現(xiàn)了各種文化的風格。 鑒賞一件宋元時期德化窯青白瓷,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 面: (1)造型簡樸,實用性強,結構線條流暢,做工細致,裝飾圖案講究,與德化周邊地區(qū)的同一時期器物相比具有較高的工藝水準,胎體厚薄不一;外銷器型胎薄,裝飾圖案精細,胎質密,也有的胎質較松看上去有一種溫度不夠的感覺。 (2)釉較厚或積釉處呈微泛青色,上部釉面均勻,下部釉層較厚,少數(shù)出現(xiàn)汗珠狀積釉并有冰裂現(xiàn)象。 (3)有扣燒或口朝下出現(xiàn)的芒口,支圈燒出現(xiàn)的粗支圈點痕,下底及單件器物有細砂的痕跡。 (4)成型以手拉坯和模印為主,雕塑較少,器物接口處的處理較精細,接縫處幾乎看不見,特別是外銷器型表示最為突出。 (5)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在瓷器上體現(xiàn)得較明顯。宋初的器物具有較強的唐代特征,器型豐滿,尤以瓶類最為突出,造型厚實;元代講究精細小巧,大高足杯尤以體現(xiàn)馬背民族的文化。 德化窯明代“象牙白”瓷產(chǎn)品主要以市場為導向,除了部分訂制外銷的產(chǎn)品外,大部分造型都是民間百姓常用的日常器具,如碗、盤、盆、杯、碟、壺、爐、盒、洗、盞,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和陳設品等。明代是德化陶瓷史上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時期,當時作品很多,如觀音、達摩、彌勒、如來、文殊、普提、布袋和尚、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壽星、關公、童俑以及種種瓷塑人物造像。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等一批瓷塑藝術大師。尤以何朝宗為代表的“象牙白”瓷塑雕像最具特色。被譽為“東方藝術國際瓷壇的明珠”、“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可與米蘭的斷臂維納斯相匹美”……。 “象牙白”瓷有這么幾個特征: (1)器物造型厚實、豐滿,裝飾部分講究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接口處過渡流暢。胎體細膩,胎質堅硬,這種德化獨有的中低溫材料配方的瓷質是閩南周邊窯場,乃至景德鎮(zhèn)窯的白瓷所不能比擬的。 (2)釉層均勻,釉面瑩潤,玻璃相好,釉色白中微閃黃色,似象牙色,猶如凝脂。 (3)疊燒器物內(nèi)壁有支釘痕跡,其它器物足底有谷殼或匣缽砂的痕跡。 (4)瓷雕作品深帶藝術匠師的個性風格,一般在背部或某個適當位置都蓋有作者的圖章,得意之作有時還加上其它款式的圖章,如年號款、地名款等,作品內(nèi)壁主體可見印裝合縫的痕跡。 明代“豬油白”瓷產(chǎn)品和其它瓷種一樣,均以適應市場需 要的造型為主,除了外銷訂貨的產(chǎn)品造型外,大部分造型都是尋常百姓日用器具,如碗、盤、盆、杯、碟、壺、爐、盒、洗、盞,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和陳設品等。明代是德化陶瓷史上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時期,“豬油白”瓷雕作品也不例外,作品造型很多,各式各樣,主要有:觀音、達摩、彌勒、如來、文殊、普提、布袋和尚、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壽星、關公、童俑以及各種瓷塑人物造像。其中“豬油白”梅花杯、龍虎杯、犀角杯等大量銷往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為雅士喝飲料的器具。 “豬油白”瓷的鑒賞與“象牙白”瓷的特點大同小異,主要有: (1)器物造型厚實、豐滿,裝飾部分講究民間藝術的粗礦手法,堆貼、手拉坯、捏塑等部位的接口處過渡流暢。胎體細膩,胎質堅硬,這是中低溫材料配方所獨有的瓷質特征。 (2)釉層均勻,釉面瑩厚,玻璃相好,釉色潔白光亮,透光折射猶如油脂,這種滋潤油脂感是釉面所獨有的特征。 (3)燒成工藝與同一時期的“象牙白”瓷一樣,疊燒器物內(nèi)壁有支釘痕跡,其它器物足底有谷殼或匣缽砂的痕跡。該瓷種的瓷雕作品同樣深帶藝術匠師的個性風格。 在嶺兜明代窯址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白中蘊紅的標本,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孩兒紅”瓷,器型主要有梅花杯、八角杯、龍虎杯、盅、小碟、小碗、水注、小動物等。“孩兒紅”是明代一種在燒成工藝上無法控制,且在一定氣氛下偶然產(chǎn)生的珍稀瓷種,得者甚少,傳世就更少,因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視為稀世珍品中的極品。 德化窯“孩兒紅”瓷的鑒別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特征: (1)該瓷種是中低溫陶瓷原材料在特定的氧化氣氛下產(chǎn)生的,從考古資料上看,德化窯古代燒氧化焰的主要是在元代、明代和清代,尤以明代最為典型。因此,在器物的造型、制作、裝飾、燒 成等方面就留下了明顯的時代特征,與現(xiàn)代采用的稀土添加著色有很大的差別; (2)釉面瑩潤光亮,器物白中蘊紅,在光線下猶如嬰兒粉嫩透紅的肌膚。 明代“蔥根白”瓷屬于一種質地高雅的優(yōu)良瓷種。民間使用量大,傳世較多屬于較為一般的瓷品。主要器型有碗、盤、杯、碟、缽、盅、盒、壺、小罐、西洋工藝瓷雕、人物瓷雕等,西洋工藝瓷雕為海外訂做,專供外銷。其特點: (1)造型豐滿,結構嚴謹,細部裝飾精巧。 (2)胎釉結合緊密,胎色白,質地堅硬,釉色潔白尤如水中蔥根。 (3)該瓷種細部處理留有德化明代窯工的手工刀法痕跡,真雕刻痕跡最為明顯。 清以后,隨著國內(nèi)外市場的需求,德化窯開始大量燒制青花瓷。由于德化白瓷的質地與民間青花畫風的有機結合,使德化民窯青花瓷倍受世人的鐘愛,幾乎所有的窯場都改燒青花瓷,且產(chǎn)品大量外銷,德化窯白瓷的名貴瓷種隨之削弱。 這一時期德化窯白瓷生產(chǎn)的數(shù)量較少,由于工藝技術力量大部分轉向生產(chǎn)青花瓷,對白瓷的研究較薄弱,生產(chǎn)的白瓷除清初延續(xù)明代的風格外,其余的質量較為一般,但是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一批白瓷雕塑的能工巧匠,如林捷升、許良西、蘇學金等,他們的制作方式仍以個人作坊為主,作品上大多有個性化的印記,作品涉及的題材較廣泛。主要產(chǎn)品有日用瓷、陳設瓷、藝術瓷、雕塑瓷等。 清代早期基本延續(xù)明代的瓷種,中晚期白瓷瓷質較為一般。主要特征是: (1)器型與此期的青花瓷相近,有的直接用青花 瓷器型,雕塑風格與明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頭飾、胸飾、手飾等的變化,以及花紋線條講究刀法鋒利。 (2)制作方法大件器物以手拉坯為主,雕塑以模印后的細雕,胎體厚薄不 一,但時代的特征較強。 (3)胎釉結合緊密,其胎質在清初有一段時間仍為明末的“糯米胎”,中晚期主要以質地堅硬的還原瓷胎質;釉色清白,瑩潤度一般,鉀釉特征明顯,還原瓷釉色微泛青,在積釉處較為明顯,這與青花瓷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需要而改進的階級窯有直接的關系。 (4)器底一般有清代裝燒工藝的特征,釉及底,底有細砂痕。 民國時期德化窯白瓷較為不景氣,這與當時的社會不穩(wěn)定有很大的關系,各種工藝水平有所下降,器物造型不多,瓷塑藝術品及陳設品也大為減少,工藝粗糙,器型主要有碗、盤、杯、碟、罐、壺等,造型以講究實用為主,樸素大方,粗糙笨重,造型和裝飾整體搭配較差,但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象許友義三兄弟、蘇學金等一批瓷雕藝人,為德化陶瓷贏得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國際大獎。 民國時期德化窯白瓷的藝術特點有: (1)造型粗糙、笨重,整體搭配一般,藝術效果較差;但雕塑工藝方法有所改進,雕塑作品不亞于明清時期; (2)胎含雜質較多,質地較暗實,釉面呈灰青白色; (3)制作方式由初期的陶模成型發(fā)展到晚期的石膏模注漿成型,成型方式的不同留有明顯的時代制作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