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自然希望孩子擁有幸福、成功,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一生平安。 但是現(xiàn)實是社會上有太多人不能兼有人生的成功和幸福的細微感受,假如我們看到并承認這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狀況,你是否愿意讓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呢? 關于這個問題,著名作家畢淑敏是這么說得很巧妙有趣:尊重孩子的夢想,讓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畢淑敏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提出的四個方向,對于這些教育理念,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識到,我們來理性學習一下。 ![]() 以功利為導向的成功準則會損耗幸福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一些浮躁的風氣逐漸顯現(xiàn),人們對成功的理解越來越功利,乃至于一些人把成功的標準簡化為物質的獲取能力,或者說,賺錢的多少決定成功與否。 這種偏頗的觀念如果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發(fā)展上來,事情就開始變得非?;?,是過去的人想都不會想到的。 在教育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不少孩子從幼兒園甚至更早就開始被動接受教育的轟炸,這個激烈的過程持續(xù)到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出社會也被不斷比較、篩選。 在大范圍、長時間跨度的競爭體系下,一些極端的“成王敗寇”思想變得流行起來,這種觀念它誕生的條件和意義,但是也對后代教育的領域帶來一些不可估量的不良影響。 人們應該停下來反思一下:我們要的成功是什么?我們怎么定義這種大家都在追逐的東西,我們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如果“成功”了,之后又將如何? 其實這些問題經(jīng)不住幾次追問,事實上,畢淑敏認為,每個人盡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發(fā)揮出來就是成功。 在中國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這樣一種觀念: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困擾,產生自給自足的幸福感。 讓孩子從小就思考幸福、感受幸福 自給自足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幸福對于每個人的意義是什么? 女孩子長得漂亮才是幸福嗎?最好的教育才等于幸福嗎?最賺錢的工作等于幸福嗎? 這當然是不能畫等號的,幸福就像哈姆雷特,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獲得幸福的方法,但有的人偏偏喜歡把外界的、大眾的標準套在自己的人生模式上,追逐大家認為好的,忽略自己關注的。 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沒有窮盡的,真正的幸福應該是有意義加上長久的快樂。 因為快樂是一種停在表層、比較短暫的人生體驗,吃喝是快樂的,但還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義。 怎樣讓孩子體驗到幸福?一定要讓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世俗的標準不會天生地加在一個嬰兒身上,父母的視野才會決定孩子是怎么認識世界和世界的規(guī)則。所以父母有堅定、溫和、正確地人生觀首先是關鍵。 并不是出類拔萃的人才有資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優(yōu)秀的人才能被社會認可,甚至有時候追求社會認可都不是人生的目的……并不是凡事都要比別人更“好”,才會更幸福。 信息發(fā)達的社會,一些直白的人生問題被太過粗暴地展現(xiàn)在孩子的面前,以至于孩子對“幸?!碑a生了諸多困惑,十一二歲的孩子甚至也會問“人活著是為什么”。 許多問題并非孩子自己的思考,而是接收了外界的灌輸。這些問題的答案本該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尋找,人生是一個過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課,撒下一粒種子,不懂得等待,是不會看到它開花結果的那一天的。 愛孩子,請給他更多可能性 生活中不乏對應試教育中技術化、程式化的東西掌握得很好的學生。 但是真正的本領才是使人立足于社會的核心競爭力,真正的本領,脫離不了做事情的熱忱。人如果失去了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熱愛,又怎么會想要精益求精?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興趣所在。與孩子朝夕相處、觀察他的言行,了解他的個性和愛好,做到這些并不算難。不要帶著功利心去評價孩子的意愿,因此反而限制了他的勇氣和表達的欲望。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他的人生之路不能像機器一樣被設計。提供適當?shù)囊龑В^對尊重孩子的選擇,才不至于讓家庭環(huán)境惡化到無藥可救的地步。凡事涉及到孩子自己,就一定要尊重孩子。 孩子的生命 自有他該有的軌跡 一天,畢淑敏和兒子面對面坐著剝豆。當翠綠的豆快將白瓷盆的底鋪滿時,兒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個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將瓷盆朝媽媽面前推了推。 畢淑敏問:“想比賽?” “對?!眱鹤友蹌邮謩儯鞯鼗卮?。 “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幾粒?!碑吺缑粽f著,順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這樣,才能試出我的速度。” 畢淑敏感到喜悅,她欣賞兒子這種自信和大氣。 一時,原本很隨意的家務勞動有了節(jié)奏,只見手起豆落,母子都斂聲息語。 “讓兒子贏吧,以后他會對自己多一些自信?!边@樣想著,她的手不知不覺地慢了下來。 “在外面競爭靠的是實力,誰會讓你?要讓他知道,失敗、成功皆是常事?!眲兌沟乃俣扔挚炝似饋?。 兒子手不停歇,目光卻時不時地落在兩個容器里。見他如此投入,畢淑敏心生憐愛,剝豆的動作不覺又緩了下來。 “不要給孩子虛假的勝利?!毕氲竭@些,她的節(jié)奏又緊了許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剝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難以比較,但憑常識,她知道兒子輸定了。正想淡化結果,他卻極認真地拿來一個碗,先將他的豆倒進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樣的碗來量媽媽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來了,像一個隆起的土丘。 “你贏了?!彼瘚寢屝π?,很輕松,全然沒有剝豆時的認真和執(zhí)著。 “是平局,我本來有底子?!碑吺缑艏m正他。 “我少,是我輸了。”沒有賭氣,沒有沮喪,兒子的臉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這樣的小事中,她有了不小的感悟——覺得自己瞻前顧后,實在是小心得過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jīng)歷的,他都應有完整的體驗。 失望、失誤、失敗,傷痛、傷感、傷痕,自有他的價值,不必人為地營造一片虛假的生存空間,因為生活是實在的,生命也要經(jīng)過磨難才真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