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瓷器收藏的人,肯定聽說過“一方頂十圓”這句話。這也是景德鎮(zhèn)的匠人們常說的一句老話,意思是:一件方形的瓷器,能抵過十件圓形的瓷器。 有人說:既然“一方頂十圓”,為什么拍場上億的瓷器中很少見到方形瓷器呢? 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 成交價:2.943億港元 清康熙 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盌 成交價:2.39億港元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 成交價:2.8億港幣 其實,判斷一件瓷器的價值,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它的歷史年代、文化價值、工藝制作難度、數(shù)量等等。 而“一方頂十圓”這個說法,也不是絕對的,什么款的“方”能頂什么款的“圓”,都要根據(jù)具體的款式,或是同款同材質(zhì)的相對應(yīng)。 宋 官窯青釉方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拍場價格高的古瓷很少出現(xiàn)方形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由于工藝難度大,能做到頂尖的方形太少,多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或藏家手中,很少流通市場。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一方頂十圓”,更多是從它們的工藝制作難度上來講。 圓形瓷器,如常見的瓷碗、瓷杯、瓷盤、瓷罐等,都可通過陶車拉坯來實現(xiàn)。 熟練的工匠一天可以拉成許多,等坯陰干之后,再經(jīng)過利坯修坯,上釉上彩,就可以入窯燒了,整個過程相對比較直接簡便。 但是方形瓷器就不一樣了,因為目前還沒有人能從陶車上拉出方形的坯來。 方形瓷器,制作就較麻煩。只能是一塊一塊地做,然后把它們拼接起來。 如做一件方形的瓷盤,需要先把陶泥碾壓成板狀,待泥板干到一定程度后,按所需的塊數(shù)和尺寸切好。 接著在底板上涂上泥漿一塊塊進行拼接,拼接的時候既要保持緊壓感,又要控制好力度不讓器物變形。 等完成拼接后,晾干到八九成,用刀片將方盤四周修平整,坯體就算完成了。 稍干的泥板可以用作拼接器物比較挺直的部位,比較濕軟的泥板可以用扭曲、卷和等方法做出其他造型。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圖方瓶 單單是成形,就需要這么多步驟,再加上后期的上釉、繪畫等這些必備步驟,一件方瓶的整體繁瑣程度,可想而知。 尤其在最后燒制的時候,還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原因造成的變形,這樣疊加下來,難度就更大了。 在古代原始的手工制作時期,一件好的瓷器要經(jīng)過瓷土的陳腐、陶冶、拉坯、修整、入窯等等七十二道之多的制瓷工序,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誤,都可能前功盡棄。 清道光 粉彩壽星童子扁方瓶 所以陶瓷匠人們才有“一方頂十圓”的說法,這其中可能有對幾經(jīng)輾轉(zhuǎn)卻還是沒燒成的方器的惋惜,也有對浴火重生燒成的方器的珍惜。 經(jīng)過繁瑣的制作工序生產(chǎn)出來的方形瓷器,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匠人,更吸引著廣大的收藏者。 ![]() 哥窯八方碗 極具工藝難度的方瓷,使中國瓷器不再那么單調(diào),豐富了陶瓷史。 下面這件清雍正時期的白釉束竹粉彩開光仕女花卉紋方瓶,十六個面中有著十二個面是平的,足是外撇的,身子是有角度的,脖子是縮細的。這樣工藝可以想見有多難,尤其是還要做成束竹的造型。 ![]() 清雍正 白釉束竹粉彩開光仕女花卉紋方瓶 涅槃的方形瓷器對于匠人來說,是一種饋贈,更是一種慰藉,匠人對于方形瓷器的珍惜,遠超我們的想象。 即使燒制出一個方形瓷器有著重重困難,但匠人們還是樂此不疲地制作著,也許是因為方形在他們心中象征著不屈的棱角,又或是一種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珍惜和繼承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