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戲劇的朋友們一定經(jīng)常聽到“直面戲劇”、“殘酷戲劇”這樣的名詞,你或許知道薩拉·凱恩是直面戲劇,殘酷戲劇是阿爾托……可是,還有許許多多的戲劇人為自己的劇場理論和理念,發(fā)明過奇奇怪怪的名目。 質樸戲劇、安靜戲劇、殘酷戲劇、合成戲劇、死亡戲劇…… 今天,就來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些各個不同,卻又各自在自己路上走到極致的河流。等到明年戲劇谷的好戲上演之際,不管你看到怎樣的戲劇門類,都不會感到陌生。 ■ #靜態(tài)戲劇# 我們都知道戲劇是動態(tài)的啊,人物要說話啊,要行動啊,要有矛盾沖突??!戲劇如何能稱為“靜態(tài)”呢? 那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詩歌中的象征主義運動如火如荼之時。 埃茲拉·龐德在地鐵站里寫下了代表作:“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樣顯現(xiàn)/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這樣意象為先的藝術特質,影響了比利時一名叫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年輕戲劇人。于是,他開始創(chuàng)作許多“想象豐富、充滿詩意”的劇作。 在他的理論著作《卑微者的財富》中,提出了關于#靜態(tài)戲劇#的主張。 他說道:“真正的真實,唯有蘊藏存在于卑微的現(xiàn)實生活中”,
因此,他舍棄了狂風暴雨,而向世俗片刻進發(fā):家庭晚餐、斜陽老人、歡快婚禮……就像是19世紀末的那些風俗油畫。 梅特林克的代表作品六幕夢幻劇《青鳥》,1908年莫斯科藝術劇院首演。 總之,梅特林克越來越深入了夢境之中。扶手椅上那短暫的一刻,好像是時間中的空洞,讓梅特林克由此鉆入,到了另一個浩瀚無邊,夢境的、潛意識的、神秘的、超脫了生死的永恒國度。 ■ #面具戲劇# 戲劇中戴著面具表演古已有之,從古希臘,到意大利即興劇,再到日本能劇、中國戲曲,都有,而將這種手段運用到現(xiàn)代戲劇中,以成為服務于表現(xiàn)主義的主要方式的,還數(shù)浪子尤金·奧尼爾。 (PS,繼象征主義之后,表現(xiàn)主義盛行于1910-1925年之間,但這個名詞的定義是含糊的,沒有明確而統(tǒng)一的論述,但總之,它反對自然主義X光一般對生活的復制和再現(xiàn),也覺得印象派和象征派太虛無飄渺,因而比較介于兩者之間,或說是兩者的融合。) 這位曾嘗遍苦澀的沙吹痛臉龐的感覺的游歷海上的水手,很喜愛非洲黑人戴面具的表演。 他覺得面具比演員的顏藝“更微妙,更富于想象力,更耐人尋味,更充滿戲劇性”,“面具支配著角色并構成他們的命運”。 他還如此闡釋道:“一個人的外部生活在別人的面具的纏繞下孤寂地渡過了;一個人的內部生活在自己的面具的追逐下孤寂地渡過了”。 他以為,面具是人類“內心真實性的象征”,面具戲劇才是“心靈的戲劇”(a drama of soul)。 尤金·奧尼爾《大神布朗》電影的截屏 2011年俄羅斯導演尤里·柯登斯基(Yuri Kordonsky)排演的《大神布朗》 ■ #合成戲劇#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人馬里內蒂發(fā)表了《未來主義的創(chuàng)立和宣言》,現(xiàn)代主義又一不羈流派誕生。
這些激烈充滿革命性的人們,試圖對一切既有文明宣告決裂,同時對現(xiàn)代大都市、機器文明、速度和競爭等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產(chǎn)物頂禮膜拜。
當落到戲劇上,他們提出了“合成戲劇”的主張。
馬里內蒂寫過一部叫《他們來了》的短劇,只有三句臺詞和一句胡言亂語,就是典型的未來主義合成戲劇。里面一群不說話的人在等待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的來客,把桌椅搬來搬去,在舞臺燈光的閃耀下,運動著,忙碌、機械又紛亂。
馬里內蒂說他的這個劇,就是要“像多棱鏡一樣”。
不過,顯然這一種主義過于魔性以致很難產(chǎn)生大量作品,但通過上面的描述,你應該能感受它對后來皮蘭德婁的怪誕劇、尤內庫斯的《椅子》乃至貝克特《等待戈多》等作品產(chǎn)生的啟示。 尤內斯庫《椅子》,The Extant Experience劇團,2016 ■ #殘酷戲劇# 殘酷戲劇的媽媽是超現(xiàn)實主義,有個舅舅叫達達主義,總之這一大家子長得略像。 第一部超現(xiàn)實主義戲劇應該屬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蒂蕾西亞的乳房》,取材自古代傳說,描述一個變性者及其綁架者之間的扭曲的愛情故事。里面已經(jīng)有很多“殘酷”的元素,因此也有國內劇團把它當作#殘酷戲劇#來排過,但我不想在這里貼劇照……小朋友們會瞎。 然后經(jīng)過了布勒東、雅里的《烏布王》等人的添磚加瓦,到了阿爾托手里,這種高于現(xiàn)實的、強調夢境的、幻覺的、瘋狂的、即興的、沖擊的、夸張的、悖謬的……主義的戲劇形式,就徹底爆炸了。 這位年輕時像約翰尼·德普,長大后像李保田的巨人,度過了傳奇的一生。 五歲時感染腦膜炎差點死掉,加入超現(xiàn)實主義陣營后和掌門人之一布勒東打筆仗、不受待見、和警察打架被監(jiān)禁及遣返,1932年發(fā)表#殘酷戲劇#宣言,主張粉碎現(xiàn)有一切舞臺形式,之后只出過一部作品,一本理論著作,41歲患精神分裂,并急速衰老。 不過在他死前3年,突然獲得遲來的支持,布勒東、畢加索、夏加爾、薩特紛紛獻上膝蓋,為他籌集生活費。 他的作品充滿了暴行、色情、暈眩、野蠻、洗劫、痙攣一般的痛苦,然而他卻是以這種“殘酷”的方式,試圖讓人們獲得精神的凈化。 在他那里,所謂“殘酷”,是指“生的欲望、宇宙的嚴峻及無法改變的必然性,是指吞沒黑暗的、神秘的生命旋風,是指無情的必然性之外的痛苦,而沒有痛苦,生命就無法施展”。(——《論殘酷的信件》) 他降低劇本的重要性,以事件代替;選擇的劇目“要符合我們時代的痛苦和不安”;要求表演的“儀式化”,要將觀眾“徹底卷入”,喚起直接的心靈領悟和體驗;場地多選擇大廳,如機庫或谷倉,并按照某些教堂、圣地或西藏寺院的格局改造,把觀眾放在中間,圍繞他們表演;用震耳欲聾的音效轟炸他們,把強光直接打在他們臉上。 阿爾托試圖以這種殘酷如瘟疫般的方式,營造一種回歸原始的“神圣的戲劇”,以此來為現(xiàn)代人拜托被理性撕得粉碎的病痛,重回遠古式的純凈和完整。 一個叫the Hotel Savant 的劇團,2008年演出了《頌西公爵》 他曾成功搬演根據(jù)雪萊的五幕悲劇改編的《頌西公爵》(Les Cenci)。故事敘述羅馬公爵頌西挑戰(zhàn)天理國法,不但害死親子,暢飲他的血酒,還強暴他的女兒貝亞緹絲。后來貝亞緹絲和繼母、兄弟雇了殺手,暗殺公爵,把釘子插進他的眼,插進他的喉。
劇中采用畫家巴爾蒂斯(Balthus)的畫作為背景,舞臺是螺旋式回廊,讓觀眾完全失去重心,并運用語言的咒語力量,配上懾人的音效,將觀眾卷入一個森然恐怖的漩渦之中。 ■ #荒誕派戲劇# 20世紀,兩次大戰(zhàn)的創(chuàng)傷和對傳統(tǒng)的厭煩中,非理性的力量呼嘯肆虐,荒誕,也是非理性中的一種。 首先要區(qū)分#存在主義戲劇#和#荒誕派戲劇#,兩位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和加繆,他們都寫過有荒誕的意思或是主題的劇,比如薩特的《禁閉》、加繆的《卡里古拉》,但是他們的劇作方式卻是傳統(tǒng)的,而真正的#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由馬丁·艾斯林先生提出的。 可歸為荒誕派劇作家的,有塞繆爾·貝克特、尤金·尤內斯庫、阿瑟·阿達莫夫、讓·熱內,他們尋找著意義,卻得到了無意義。 而在劇作形式上,他們對自然主義戲劇和佳構劇這些傳統(tǒng)做了徹底的反叛——老愛寫一些,絮絮叨叨,沒頭沒尾,極其莫名其妙的“故事”。 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講了這么件……“事”。
——這算是什么鬼劇情? 這部劇首演的時候,只有三個觀眾,還都是超現(xiàn)實主義者??墒堑搅?0年后,西方所有的大都會都在演《禿頭歌女》。 ISCOT:《禿頭歌女(五國語言版)》 尤內斯庫稱該作是“語言的悲劇”,里面有語言與真實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人與自我的疏離。他說“語言組織成句子說出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破碎”?!l(fā)現(xiàn)了語言的荒誕性、交流的無意義。 在另一部作品《椅子》中,他讓一個啞巴擔任演說家。 雖然也受到過很多指責,但是尤內斯庫堅認“荒誕是存在的本質,是不可抗拒的,你無法為生活找到一個不荒誕的幾點。絕望是一種永恒的氣氛。” 貝克特,是荒誕派戲劇的舵手和巨擘。 2014年上海當代戲劇節(jié)愛爾蘭圣·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他寫了一出戲《等待戈多》,兩位流浪漢在一株老樹下等待一個叫“戈多”的人,怎么等都不來,他們也不能選擇去相親角??墒恰案甓唷笔钦l呢?——貝克特自己也不知道。劇中臺詞說“什么也沒有發(fā)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這實在糟透了。”——然后,這部劇就成了經(jīng)典。 然后還有一位重要的荒誕派戲劇家是讓·熱內。他的《女仆》中,兩名女仆用扮演女主人這種“白日做夢”的方式,來宣泄和逃避生活的無情。 國內青年導演黃沁瀟版本《女仆》的海報。 不過荒誕派到了60年代,也就走不下去了。無論從時代還是對戲劇形式的突破來說,#荒誕派戲劇#都已完成了歷史使命。 ■ #境遇戲劇# 1959年,有位叫阿蘭·卡普羅(Allan Kaprow)的藝術家和他的伙伴們,用#境遇戲劇#“happening”描述了他們在搗鼓的一種新戲劇。 他讓劇情隨機發(fā)生,演員在舞臺上隨意讀詩、彈鋼琴、跳舞、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愛干嘛干嘛,就像生活一樣,反正總有故事發(fā)生。就像爵士樂一樣。 ■ #生活劇院# 雖然名字里有“生活”,但#生活劇院#的戲劇理念非常激進。盡管代表人朱利安·貝克說他們的目標是“加強意識的敏銳、強調生活的神圣,沖破各種阻礙”,然而他所理解的生活的真實,卻是“心靈的顫抖、血液的流動、被寂靜壓抑的哭喊、被黑夜吞沒的憤怒,是生命與世界在某種迷狂狀態(tài)中顯露出的原始意義。”他們也把戲劇看作神圣的儀式。 他們也使演員和觀眾共同創(chuàng)作——并借此探討在無政府主義中“群體”的意義。其他作品也具有很強政治功能。 生活劇院《禁閉室》(the living theatre ■ #質樸戲劇#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被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西方戲劇第一人。 他至少貢獻了五個標簽。 #質樸戲劇#主要來自早期思想,中晚期還有#類戲劇#、#溯源戲劇#、#參與戲劇#、#客觀戲劇#。 先講#質樸戲劇#。 格洛托夫斯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延續(xù)了20世紀的戲劇革新的軌跡,也即還原戲劇原初的本意——戲劇表演是人類身心最大的舒展和解放。他將這一本意拆解到更基本的元素:身體的表演和身心問題,也就是人本身的問題。
他在“人”和“劇場”這兩重維度上發(fā)出了“何謂人”的追問。 為探討這一追問,他提出了把戲劇中所以“并非本質”的東西,都拋棄掉。服裝、布景、化妝、音樂、燈光,甚至劇院,都不要,只剩下演員和觀眾。他覺得沒有那些東西,戲劇依然存在,可“沒有演員與觀眾中間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關系,戲劇是不能存在的?!?/span> 并且,觀眾并非來“觀看”戲劇,而更是一個“見證人”的角色 。見證演員如何拋棄自我的障礙,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tài)。 導演的任務則是使戲劇情節(jié)轉化為正在發(fā)生的事件,解決結構與即興創(chuàng)作、演員個性與其有機元素之間的關系問題。
格洛托夫斯基也希望文明人能重拾“完整性”,而這一點,就是在演員通過訓練達到的精神狀態(tài)中來體現(xiàn)。因此他的演員更像是“祭司”與“犧牲者”。演員的個人表演技術被他認作核心——這也正是他探討“何謂人”問題的落腳處。
理查·奇斯拉克(Ryszard Cieslak)是最好地貫徹了這種理論的演員。在代表作《忠貞的王子》中,仿佛通體散射出了神圣的光…… 后來,格洛托夫斯基想把在奇斯拉克身上的成功經(jīng)驗運用到其他演員身上,因此又做了《啟示錄變相》,這也是部神級作品。 可是在這之后,他的思想?yún)s轉變了,不想再做公眾演出,他甩下一句“戲劇不是最重要的事”,然后走上了一條探索人類學的不歸路。。。 ■ #類戲劇#(或#參與戲劇#) 離開劇院的格洛托夫斯基開始搞起了#類戲劇#(Paratheatre),形式是——一堆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然后一起度過節(jié)日般的聚會。 比如格洛托夫斯基舉辦過一次著名的“登山”活動,參加者們住進營地、集體在森林過夜,舉行夏令營式的篝火晚會,一起唱歌、跳舞、攀登高山。這里并沒有情節(jié)和表演,只有“象征性的戲劇境界”。 這樣的活動,有幾天也有幾星期、幾個月,并有密碼般的名稱,如“火焰山”、“不眠之夜”、“人樹”等等。 有位參與過“人樹”的愛好者這樣回憶#類戲劇#對他的影響:格洛托夫斯基沒有召喚我走向“光明”,也沒有直接教我什么,但是這個活動形成了、塑造了、“刨平”了、豐富了我的專業(yè)能力……我發(fā)現(xiàn)我的音域極大地擴展了,還掌握了動作的造型和精確地運用身體。 一些戲劇人繼承了格洛托夫斯基#類戲劇#的工作方式,這是他們在澳大利亞尖峰石陣做訓練。 ■ #源頭戲劇# 1976年,格洛托夫斯基的實驗進入了#源頭戲劇#(Theatre of Source)階段。這和#類戲劇#一樣,并非我們常規(guī)認知中的戲劇形式,而是一個研究項目。 格洛托夫斯基為了搞清楚“人是誰”,而決定向生命的上游、遠古的歷史中去追溯。 這個行動不是突然的,格洛托夫斯基在這個領域的追問早就有。事實上,他對演員進行身體訓練以達到身心合一的做法,在各民族的傳統(tǒng)戲劇里都有,卻又各自從巫儀發(fā)展出了擁有程式規(guī)則和審美特征的戲劇。 因此,這一次,格洛托夫斯基在涉獵了各文化和宗教知識后,召集了亞洲傳統(tǒng)藝人、印度瑜伽師、鮑爾族瑜伽歌手(Bauls)日本的禪僧、非洲傳統(tǒng)的祭師(如海地“圣日”社區(qū)祭師)、美洲印第安人、歐洲和猶太傳統(tǒng)的表演者等等來到波蘭的“劇場實驗室”,試圖在這些文明樣本中找到某一種共性,或是文化的發(fā)生方式。有人說他是在尋找“純粹的亞當”,格洛托夫斯基自己的說法是:“在差異衍生之前,人即已存在(there exists man who precedes the difference”。 ■ #客觀戲劇# #客觀戲劇#是#源頭戲劇#的延續(xù),格洛托夫斯基執(zhí)著于人類因語言而產(chǎn)生差異之前的藝術/表演形式。 他從很多表演片段(performative framents)中搜尋著“二分之前的人”、“二分之前的藝術”(pre-differentiation Art)——也就是當古代祭祀儀式和藝術還沒有分離的時候。 在那時,詩就是歌,歌就是咒語,動作就是舞蹈。一個人只要與這種“二分之前的藝術”接觸,無論其哲學或神學動機為何,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和聯(lián)結(Connection)。 格洛托夫斯基最終提出的假設是:在語言使文明分化之前、在社會屬性規(guī)范存在之前,人的身體是相同的。 后來,他又提出了#藝乘#的概念(PS,這個中文翻譯來自格洛托夫斯基的學生鐘德明,譯得絕妙),指演員通過表演或其他藝術形式,來進入深層的精神。彼得·布魯克說:“表演藝術是讓人們進入另一個知覺層面的乘具之一”。這時,它不再是觀賞性的,而是為了行動者自己。 關于格洛托夫斯基,再啰嗦兩句。他不是個先知,或者通靈人,他認為自己的職責是“表演者”的教師,是調整表演者身體的“手藝人”。 當有人死追不放地追問“那么靈魂、靈魂呢?”時,他淡淡地說:“我無法再煙霧中塑造你們”。 ■ #死亡戲劇# #死亡戲劇#(the Theatre of Death)來自另一名波蘭戲劇大師:康鐸(又譯“康多爾”、“坎托”等)??佃I也是個標簽發(fā)明愛好者,比如:#地下戲劇#、#非定型戲劇#、#無形式戲劇#、#零戲劇#、#不可能戲劇#、#偶發(fā)戲劇#及#死亡戲劇#……今天就單說#死亡戲劇#吧! 身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猶太人康鐸,度過了漂泊凄苦的童年。他父親曾是一名波蘭軍官,死于奧斯維辛。 康鐸(Kantor)《死亡班級》(Death Class) 童年的記憶令他形成了獨特的奮斗信念和美學觀念,終其一生地探索戲劇。 1975年,在嘗試了種種藝術探索后,他創(chuàng)作了戲劇《死亡班級》,贏得了世界性的掌聲。此后,康鐸便將自己的戲劇思想定名為#死亡戲劇#。 其實,在這里“死亡”兩字絕不是只是字面意思,而是包括了豐富的外延:包括過去的歷史、個人的回憶、演員的死亡,并充分的融入了波蘭歷史、猶太文化及個人體驗的元素等。 ■ #普世戲劇# #普世戲劇#來自傳奇人物彼得·布魯克。他繼承了格洛托夫斯基的跨文化研究和回歸“完整性”的憧憬。 他曾說道:“人不僅僅是他所身處于其中的文化所描繪出來的那個樣子。每一種文化表現(xiàn)的是內在圖譜的一個不同的部分:完整的人類的真實狀態(tài)是統(tǒng)一的,而戲劇就是能夠把這塊巨大的拼圖集合為一體的地方?!?/span>
他渴望消除西方語言與文化傳統(tǒng)的障礙。使人們能相聚巴別塔。 《奧爾加斯特》使按照這一理念做的實驗。他希望觀眾在一種前文化層面交流,因此,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語言(不是克林貢語),用了非理性的、處于本能的語言,直接訴諸身體和感情,這是未被文化和理智污染的,其中有大量的象聲詞,粗糙而原始。 但是《奧爾加斯特》的演出并沒有獲得成功。觀眾不明白那些嘰嘰咕咕的是些啥。 然后,彼得·布魯克寫了一本書《空的空間》來講他全部的大道理。 所謂“空的空間”最直接的解釋是:“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下走過這個空間,就是這出戲所需要的一切”。在意蘊上,“空白”,則包含著“空無一物,卻又極度豐富”這樣的禪機。 他的作品,從《馬拉/薩德》、《李爾王》、《仲夏夜之夢》、《美國》,則采取了不同風格融合混搭的方式,殘酷史詩劇、自然主義混搭黑色幽默和象征主義,打破“風格”或“流派”的壁壘,形成了一種開放而博大的氣魄。 這就是他想做的#普世戲劇#。 ■ #直面戲劇# 經(jīng)受了20世紀末葉的柏林墻倒塌、蘇聯(lián)崩潰、前南斯拉夫分崩離析等國際格局變化后,被稱為“撒切爾夫人的孩子們”的英國新一代劇作家,試圖用一種直接、粗莽、猛烈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如今世界上依然在發(fā)生的種族紛爭、大規(guī)模屠戮等狀況的迷茫和憤怒。 在20世紀90年代,#直面戲劇#(In-yer-face Theatre)應運而生。 “直面”,在英語原文中是一個粗俗的俚語:In-yer-face。這種戲劇帶來一種無法忽視、無可逃脫的感受,猶如被牢牢地按在椅子上,經(jīng)受著戲劇場面肆無忌憚地砸到自己臉上。 薩拉·凱恩是#直面戲劇#的代表人物,她在作品中赤裸裸地展現(xiàn)了精神崩潰、毒癮、血腥暴力、性虐待、戰(zhàn)爭恐怖和種族屠殺等。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版《4:48精神崩潰》 在《4:48精神崩潰》這部劇作中她如此呼喊:
然而薩拉·凱恩在廢墟中流露出來的虛無主義,起源卻是浪漫:“也許我創(chuàng)造的所有人物或多或少都很浪漫。我相信,虛無主義是浪漫的極端形式,也許正因如此,我的作品總是被誤解。我想,我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span> 凱恩一直經(jīng)受抑郁癥的折磨。完成《4.48精神崩潰》不久之后,她自殺離世。 ■ 還有許多的標簽,今天就先說到這兒了。 看著這些標簽,就覺得很開心很激動,20世紀真是江??v橫,群星燦爛,有那么多大師供我們學習、欣賞、慨嘆,那么多豐富的藝術供我們沉浸與享受…… 不過也偶爾有生不逢時之嘆,比如阿爾托版的《頌西公爵》是無緣一見了。 所以說來說去,還是珍惜現(xiàn)在吧,珍惜身邊的藝術家們,說不定哪天,他們就影響了21世紀的人類進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