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是一位偉大的天才詩人,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作,詩風雄奇豪放,想象奇特,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李白愛喝酒和賞月,無論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guān)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jié)發(fā)揮到極致的,就是他的千古絕唱《月下獨酌其一》了。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 將:與,和。 相期:相約會。 云漢:銀河。 這首詩是《月下獨酌》四首中的第一首,約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時李白在長安,正處于官場失意之時,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表現(xiàn)了李白借酒澆愁的孤獨苦悶心理。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痹诨▍仓袛[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開頭兩句突出了一種單調(diào),清冷的場面。正值花好月明夜,詩人卻一人獨從。詩人自覺寂寞,卻也不甘寂寞,于是舉杯邀明月共飲,明月與我和影子成了三人。然而月亮不可能與我共飲,而影子隨著詩人的移動而移動,亦不能對飲。正在惆悵之時,詩人忽然又豁然開朗了,與其孤身一人,不如就暫且把月亮和影子當作伴,趁著美景良辰及時行樂。 于是詩人自斟自飲,慢慢醉了,酒意大發(fā),載歌載舞起來。歌唱的時候,月亮仿佛在徘徊聆聽;舞時,影子跟著自己的步伐,似乎在搖擺共舞。醒時有月和影相伴共樂,醉了之后,又免不了各自離散,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最后寫詩人執(zhí)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jié)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銀河邊,再見。 詩人不拘于傳統(tǒng),大膽想象,多次在“獨--不獨--獨”間轉(zhuǎn)換,體現(xiàn)了詩人雖表面上看似及時行樂,但內(nèi)心深處依然寂寞,極度凄涼。全詩既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也表現(xiàn)了他孤傲不羈的性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