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有人很會安慰人? 大概是常常需要自己安慰自己。試得多了,才知道別人需要怎樣的關懷。 那從來都不會安慰人的人呢? 不是沒經歷過傷心,而是都沒學會應該怎么安慰自己。 總是一不小心,就讓好心走了樣。 有四種安慰人的雷區(qū),一個更比一個讓人抓心撓肝。 聊天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剛把自己的經歷說完期待得到反應,結果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 更別說是尋求安慰的時候。 「你那不算什么,你都不知道,我有一次…」 「這很正常啊,大家都會這樣,比如我有一次就是…」 讓訴苦人最尷尬的,莫過于對方一定要講一個更慘的故事——把話題中心轉移到自己身上。 一個人在尋求安慰的時候,其實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受到傷害的那個,說大家都有同感,會讓一個人更加不知所措。 潛臺詞是:你不該這么矯情。 法國中世紀哲學家彼得?阿伯拉爾這樣解釋「比慘」: 我這樣做為的是讓你通過比較你我的痛苦而發(fā)現(xiàn),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過小事—樁,從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壓力。 但實際上,當朋友說出類似的經歷安慰時,當下的一瞬間或許會有同病相憐的共感,以為得到了理解。 過一會兒會發(fā)現(xiàn),他只是看到了這件事,這件在你眼中的大事,在他看來卻是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你現(xiàn)在的難過只不過是在庸人自擾。 比慘對于安慰,更多的是剝奪對方「宣泄」的權利和欲望。 在夫妻生活中,妻子抱怨「每天在家照顧孩子,你知道我有多累嗎?」 丈夫給出的錯誤回應就是「你以為我在外面上班就輕松了,我一直加班加點地干,每天累死累活的!」 妻子向丈夫抱怨,希望得到的是是丈夫的認可和安慰。 但丈夫上來就說自己更累,跟妻子「比慘」,這樣說的潛臺詞會讓別人有一種被批評指責的感覺,這樣很容易激起雙方的逆反心理,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美名其曰安慰,實則是變相的譴責。 不只是在安慰別人的情況下,哪怕是日常聊天,別人說了什么事情,立刻就說自己身上的事,也很不禮貌。 哪怕是真的有共情,也要學會等待。 安慰別人的時候,你不是主角,傾訴的那個人才是。 人在尋求安慰的那一瞬間,并不是想來解決問題。 「你應該這樣…」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 被安慰的人此刻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大道理。 要幫助對方情緒發(fā)泄出來,而不是關注事實本身。 「紅樓夢」中有一經典情節(jié),晴雯因不小心摔壞寶玉扇子與寶玉發(fā)生爭執(zhí)。 襲人勸說「不犯著當著二爺吵,要是惱二爺,也不該這么吵的萬人知道」。 結果晴雯情緒更加激動。 后來寶玉不僅不怪晴雯,還找來一堆扇子,讓她撕著玩。 晴雯把扇子都撕完了,火氣也都發(fā)泄出去了,這時候才能聽得進規(guī)勸。 道理都懂,重要的是順其自然地幫助對方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出來。 自以為是的安慰,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被家長劈頭蓋臉一頓痛罵:「我讓你認真寫作業(yè),少打游戲,你偏不聽,這就是不聽話的結果。」 在孩子遭受挫折之后只知責罵不知引導,會讓孩子自然地選擇疏遠,遇事隱忍不言。 說教者,無外乎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更有甚者,則是扮演馬后炮的討厭角色。 「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 「早知如此,你就應該聽我的…」 不僅起不到任何扭轉事態(tài)的作用,反而會火上澆油,引起聽者的強烈不滿。 這種行為不僅出現(xiàn)在安慰人的對話中,生活的種種事件中也總有人當這「事后諸葛」。 馬后炮的行為本質上可以歸納為三種心理訴求: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和控制欲膨脹。 大多數(shù)情況下,訴苦者,已經知道本應該怎么做。 這時候再以「教人做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無異于是在傷口上撒鹽,讓訴苦者的追悔加深。 溝通是一門學問,而輸入信息的啟動環(huán)節(jié),就是傾聽。 當對方把所有問題都說完的時候,他就已經做了一次全方位的傾訴,情緒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泄。 讓人把話說完,很重要。 常常需要忌諱的就是,「別想了,過一會就好了」,逼得人欲言又止。 即便是出于安慰,希望對方不要再想傷心事,也不該這樣阻斷對方發(fā)泄的欲望。 別人在尋求安慰時,即使我們覺得事情沒什么大不了,但在當下,他的情緒依然會繼續(xù)困擾著他。 哆啦A夢對大雄說,你有心事我盡量領悟,你有委屈我聽你傾訴,我愿意成為一直都被你出氣的小人物。 這是哆啦A夢能給予大雄的安全感,有問題時都在,難過時就認真地聽。 多啦A夢要離開大雄時的自言自語 / 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 在專業(yè)的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也都必須具備傾聽能力,求助者初次來訪時適當詢問,表達關切,更重要的是注意傾聽求助者的訴求。 當有人需要安慰時,放慢性子,先不要想怎么說,而是聽對方說完問題,可以讓對方好過一點。 很多事情,只要說出來,傷口就已經好了一半。 找準定位,縮小自己,不要急著轉移情緒,多用一些問句,引導對方傾訴,試著引導他們放下焦慮。 事實上,安慰很少能真正解決問題,但人有時候那股勁上來,就是為了發(fā)泄情緒。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觸碰的地方,他們之所以找朋友傾訴,只是希望那一瞬間自己的負面情緒能被接納和理解。 有些難過,不適合開玩笑,也不適合一笑而過。 「我今天又背鍋,被老板冤枉。怎么每次都是我…」 「666666?!?/p> 「我媽又來催婚,讓我去相親。我恨不得當一輩子剩女圖個清靜?!?/p> 「優(yōu)秀?!?/p> 被無解的負面情緒包圍時,對方一句「666」,煩惱瞬間倍增。 有些糗事,只能自嘲,不可評論。 有氣無力的自嘲,已經是一個人失望到極致的邊緣狀態(tài),對方一句「你可真厲害」,瞬間擊垮心理狀態(tài)。 流于表面的理解,甚至是有些「幸災樂禍」的安慰,只是自以為是的善良。 雖然是一種關心,但未免太過殘忍。同樣是一件事,不同的安慰方式,不同的情緒感受。 比對于小孩子,他在委屈時表達不滿,家長用開玩笑的語氣說「你倒還挺硬氣」。 想要緩解氛圍,反而會讓孩子更加難過。 Barbara F. Meltz 在書中給出了不一樣的方法,一個兩歲左右的男孩突然在走廊里大發(fā)脾氣: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鬧,兩腳亂踢、兩手亂抓。 男孩的媽媽一句話沒說,放下手里的東西,與兒子一起趴在地上,她的頭和兒子的頭挨在一起、鼻子也碰到了一起,旁若無人。 在母親的無聲安慰下,孩子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哭鬧聲也慢慢變小。 孩子看母親,母親就看孩子。孩子坐起來,母親也坐起來。孩子站起來,母親也站起來。 最后母親向孩子伸出手來,兩人一起離開了長長的走廊,這時孩子的情緒已經變得非常穩(wěn)定。 最好的共情,是讓他在實際中感受到,「你看,我真的懂你」。 用玩笑掩蓋嚴肅的調侃,是對一個人自尊的第二次挑戰(zhàn)。 表達安慰,但不要戳人痛處,如果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要創(chuàng)造新的傷疤。 安慰不是一個人「應該做的」,而是一種饋贈。 一個懂得如何安慰別人的人,必然是能夠走進對方的心理,體會另一種不同的情緒產生方式。 護理學家 Teresa Wiseman 在關于「同理心」的研究中認為:同理心是與人一起感受。 具有同理心的人,具有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并且能夠控制自己,不對他人的事加以評論。 不同于促使人心失去連結的「同情」,同理心在安慰別人的場景中至關重要:因為在同理心的基礎上,還得靈活運用談話技巧。 其一,先判斷自己是否有過類似經歷,想象自己在相同的境況下會如何應對。 換位思考,理解需求。 但為了避免適得其反,應當告知對方,自己會如何選擇,而并非直接以建議的形式提出。 比如,「如果是我的話,我也許會…」 其二,對于勸解的措辭,一定要謹慎斟酌,視乎聊天的形式和載體,小心調整用語。 言語交際實際上是借助語言手段來進行的認知活動,溝通的雙方能對對方認知的背景環(huán)境給予理解,交際才能成功。 這也是為什么在微信、電話里溝通,總會造成新一輪戰(zhàn)爭的原因。 隔著屏幕開解別人,要格外注意對方容易誤解的字眼,以免造成誤會,并且根據對方的反饋,及時判斷對方是否完全理解。 研究表明,人際交往時,約有65%是運用非語言交流技巧進行的,而語言溝通技巧只占了35%。 盡量面談。 如果不行,說話前千萬三思,確認它不會像「666」的效果一樣背叛你。 其三,搞清楚自己的判斷思路,是否已經被帶跑。 如果對方渴望意見,這其實是一種很危險的境地。 比如說,一對男女朋友吵架后冷靜下來,深夜談心。 女孩問:「如果我們分手了,你接下來打算怎么生活?」 男孩安慰說:「我不會打擾你的生活,不會再讓你傷心?!?/p> 感激涕零,但 GAME OVER。 正確答案是:「我們怎么會分手呢?」 如果情緒已經被帶跑,還是不回答問題為妙。 被情緒裹挾的人向你求助,多半是因為自己還不知如何承擔起問題可能產生的后果。 他人的意見做參考,一旦產生麻煩,給出建議的人,就會成為分擔責任的那個。 一定要給建議,先站在第三方的立場考量。如果在情緒適當、道理能接受的范圍內,你會如何選擇。 不能一味順著對方的思路走,盡量為對方考慮多種現(xiàn)實因素,合理分析、出謀劃策。 誰還沒有脆弱的時候呢。 理解了情緒和語言背后的邏輯與「陷阱」,人人都能是善解人意的那一個。 傷心是一個人的事。 但趕走傷心的「理解」,需要兩人共同達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