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喉源性咳嗽;辨證施治 喉源性咳嗽,臨床特征是以咽喉瘙癢,干咳無痰,或極少白痰,日間常不自主清嗓動作為主。大多數(shù)患者可見咽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并以咽喉瘙癢、不庠不咳、無痰為主要癥狀,區(qū)別于支氣管炎、肺炎所致咳嗽的特點,在于前者為干咳無痰或少痰,而不像后兩者痰濕占重要地位。 診斷標準:患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病程短者數(shù)天,長者達數(shù)月,咳嗽特點為突發(fā)喉頭部奇癢而誘發(fā)陣發(fā)性干咳或自覺氣自下而上沖咽喉而作咳,接連不斷,咳而不爽,很少有痰,有時大聲講話或遇冷熱,異味刺激即喉癢又作。 分型論治:依據(jù)中醫(yī)辯證常見分為兩型:(1)肺陰虧虛型。咽干癢而咳,以咽干為甚,咳痰不爽,舌紅少苔,治宜養(yǎng)陰潤燥,化痰止咳,以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藥用元參15g 麥冬15g生地15g沙參15g僵蠶10g蟬退10g百部15g川貝母10g炙杷葉10g 。(2)風邪擾肺型:咽癢則干咳陣作,以咽癢甚為特點,受風后易誘發(fā)咳嗽,特點是背部和頸部感風明顯,脈浮緩,舌淡紅苔薄,治宜疏風宣肺,潤肺止咳,以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藥用炙麻絨10g杏仁12g甘草6g百部15g紫菀15g僵蠶10g蟬退10g薄荷10g木蝴蝶10g。 討論:咳嗽一般認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之一,干祖望教授不拘泥于古人之說,提出咽喉疾病也可引起咳嗽,稱之為喉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是諸多咳嗽證中的一種特殊征候,首先,它的發(fā)病部位在咽喉,其次它與變態(tài)反應有關,再次癥狀是咽喉癢即咳嗽,遇冷熱或異味等刺激加重、無痰。西醫(yī)學認為:咳嗽為氣道的主要防御機制,通過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過多的支氣管分泌物或異物,但無異物或分泌物時,多與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增高有關,大部分患者都有慢性咽喉炎和上感史。 喉源性咳嗽屬中醫(yī)“咳嗽”“喉痹”范疇,臨床見喉源性咳嗽,大部分是兩方面病因所致,外因多系機體感受外邪,而風為百病之長,多初以風邪為主,后經(jīng)治療其它癥狀消失,唯留下咳嗽不愈,或較前加重,此為風邪雖除而未盡。肺之宣降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咽喉為肺之門戶,故喉頭作癢,氣逆而上故作咳。內因多由慢性咽喉炎久治不愈引起液不養(yǎng)咽,津不濡喉,導致咽部干燥,形成干生燥、燥生風、風生癢的病變,從而導致本病的發(fā)生。根據(jù)中醫(yī)辯證分析,風邪擾肺型其病機為患者稟賦不足,易感外邪,或感邪后失治誤治,易致風邪滯留,風火郁結,結滯肺門不散,使氣滯不利,肺失清肅,而致咽癢咳嗽頻作。方中炙麻絨、防風、祛風宣肺止癢,僵蠶、 蟬退、薄荷和木蝴蝶止癢解痙,宣肺止咳,百部、紫菀、杏仁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甘草緩急止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止癢、降氣止咳功效。肺陰虧虛型病機為外感治療不當,邪壅咽喉,致肺氣陰兩虛,或素體陰虛,咽喉失于濡養(yǎng),加之風邪循經(jīng)入肺,風燥之邪客肺,肺失清肅,宣降失常,上逆咽喉而致咽干癢,咳嗽不止。方中元參,麥冬,生地,沙參養(yǎng)陰潤燥,益胃生津;炙杷葉,貝母,百部潤肺止咳化痰;僵蠶, 蟬退潤燥止癢,宣肺止咳。全方配伍,有潤燥祛風,止咳化痰之效。 |
|
來自: 經(jīng)方人生 > 《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