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馭風 一叢花令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北宋花間詞人張先,估計是最高壽的詞人,活到89歲。此公官運一般,雖沒居高位,但也沒遭貶,一輩子衣食無憂。74歲時從郎中的位置上退下來后,悠游杭州,湖州,喝喝酒泡泡妞會會友寫寫詞,把晚年生活過的風生水起,80多歲連續(xù)納妾,可謂寶刀不老,嫩草吃的嗷嗷的。 張先張子野一生,風流韻事不斷,嘗盡風月滋味,一夜情遍僧俗,七老八十了樓館尋歡,居然還能惹得眾丫頭片子競相吃醋爭風,可見此公有多大魅力,堪風流之大境界。
據(jù)說,張先年輕時,狂追一小尼姑。可是庵里的一個老尼很嚴厲,不許風流艷事擾亂佛門清凈。為了了斷他們的“孽情”,老尼就把小尼姑關在湖心島上的一個閣樓里,不許他們相見。不過,但凡風流人物,通常腦筋都比較活泛。張先這廝讓小尼姑準備好梯子搭在墻上,自己在夜深人靜時,劃船潛入,然后蹬梯逾墻,與那小尼姑一夜風流同修歡喜禪,然后天亮前再悄悄溜走。約會多日,老尼竟未察覺??磥肀萍毖哿?,文人的“偷”功也不容小覷。后來估計張先又有了新歡,于是不再赴約。那小尼姑望斷秋水,然情郎杳無音信,郁郁成疾。不過,張先對這一段“偷情”的經(jīng)歷也是念念不忘,于是,以小尼姑的口吻填了這首《一叢花令》,作為紀念。
古時候的人,都喜歡登高望遠,極目窮處,迎風梳理心中那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顯得這份感情特有深度特有韌度特有強度,還特有濃度。“無物似情濃”啊,這就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浪漫了,其中包含著特樸素特哲理的思考。
迎風舞動的柳枝柳絮,給了無形的相思以形象的質(zhì)感,本來是觸景傷情,但這里卻反著說,因為自己滿心滿胃的離愁,引起了柳絮紛飛柳枝亂拂,顯得這“愁”這“情”濃的深遠、深沉。由“千絲”而“千思”,由主觀情感到客觀象征,這種移情手法是詞人的常見的煽情伎倆。
人生充滿了想象。登高望遠,雖人跡不見于目中,但心中自有牽掛的人騎馬遠去,消失在卷起的塵煙中。茫茫紅塵,到哪里去“認”無良的那廝的蹤影呢?
目光慢慢收回,不遠處的池塘里,鴛鴦成雙成對戲水,小船往來于南北兩岸。此時,景在,而人不在,半夜不會再有他來了,心中難免產(chǎn)生自憐自哀的孤傷之感。那個梯子還橫在那里,居住的閣樓再次被暮色籠罩。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啊,而人啊,卻再也沒有那個人來。自君那天一早溜走,多少個日日夜夜過去了,孑然一人在這閣樓里,把那欄桿拍遍,把那斜月閣樓看遍,空有追思和傷感,寂寞凄涼中,不由得嘆韶光逝去,青春虛度,而未來,不知將身在何處心系何人。于是怨恨感和漂泊感交織在一起,覺得自己還不如那桃花杏花,她們還知道在凋零前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而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將青春蹉跎。
名人是需要緋聞的,因為緋聞更能抓人眼球,人氣飆升。比如時下那誰誰誰的“艷照門”什么的,非但沒有臭大街,反倒搏出位了,時不常的被媒體或什么活動當嘉賓邀請,估計能賺點出場費。很多半老徐娘級別的,生怕自己被遺忘了,雖然沒有加工出“緋聞”,只好大膽的在鏡頭前露點露屁股啥的,以期能抓住眼球,滿血復活。 張先所處的那個朝代,講究名士風流,和女人能有點啥搞頭,發(fā)生發(fā)生感情,發(fā)生發(fā)生關系,不僅不會被看不起,反倒能成為座中美談,是為小雅,盡顯逼格。所以,張先無所謂的將他與小尼姑的這段緋聞用詞的形式寫了出來,更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一時間《一叢花令》竟然大紅大紫,艷名遠揚??上Я四前V情的小尼姑,這濃濃的感情顯然用錯了人。
這首詞也引發(fā)了一個典故。據(jù)說,小張先17歲的歐陽修聽人唱了這首詞后,喜歡的不得了,老想找機會結識張先。后來,張先主動登門拜訪,歐陽修聽到通報,驚喜之下,忙的倒穿著鞋子就奔出門去迎接,邊走邊說:“我靠,‘桃杏嫁東風郎中’到了,殺雞,打酒,切牛肉,熱烈歡迎”。于是,倆人的相會演繹了一段“倒履迎客”的佳話,而張先,更得了個“桃杏嫁東風郎中”的綽號。
坦率地說,張先這老色狼色的倒也不怎么裝B,落落大方,不拿愛情說事。而且,是那種別人愛說什么說什么,喝自己的酒,寫自己的詞,泡自己的妞,隨和,心態(tài)極佳。據(jù)說老東西80歲時,娶了個18歲的小妾,自己特高調(diào)的操辦。賓客中不乏名人大腕,比如蘇東坡就去了,不僅去了,還故意問老張先有何感受。你說能有何感受,老牛吃嫩草,除了美,就是酸爽唄。但人家畢竟是文人,不像風胖子這么糙。于是,張先就整了首詩:“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fā)。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span lang="EN-US">
蘇東坡就是蘇東坡,本來就打算起起哄,一看張先拽文,立馬也口占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疊夜,一樹梨花壓海棠?!?span lang="EN-US">
此詩一出,賓客全笑噴了,好脾氣的張先全不當回事,抖落著滿腦袋梨花壓起海棠來,加倍的有干勁。此為坊間笑談,揶揄長老,事情真?zhèn)蔚讲恢匾恕?span lang="EN-US"> 但受此鼓舞,張先85歲時,再次納妾。當蘇東坡還是用詩揶揄他時,張先回答說:與愛情無關,找個伴,就是老了找個伴。
從此以后,“一樹梨花壓海棠”成了“老夫少妻”的代名詞。老張先的風流,沒那么多神圣偉大的說道,既沒有滿口倫理道德的裝B,也沒有遮遮掩掩拿愛情打掩護,因此,也成就了一個風流張先風流的一生,青樓楚館,依紅偎翠,大受歡迎,看來,真風流是比偽君子有“香艷”的市場。 |
|
來自: 歷史愛好者馭風 > 《原創(chuàng)“醉讀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