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釋】 ▲約:儉約、貧困。 ▲樂:安樂、富貴。 ▲安仁:安居仁道。 與上一章“里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要使自己內(nèi)心達到仁的境界。 ▲利:必欲得之。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于。 【譯文一】 孔子說:“個人修養(yǎng)沒有達到仁這個境界的人,不能長久處于貧困的環(huán)境中,也不能長久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中。仁者內(nèi)心安居仁道,智者必定追求仁道?!?/p> 皇疏(南朝·皇侃《論語義疏》):約,猶貧困也。夫君子處貧愈久,德行無變。若不仁之人久居約,則斯濫為盜,故不可久處也。樂,富貴也。君子富貴愈久,愈好禮不倦。若不仁之人久處富貴,必為驕溢也。 只有“安仁”(安居仁道的人)、“利仁”(追求仁道的人),知道“里仁為美”的智者,才能久處約(比如:孔子的弟子顏回,《論語·雍也篇》6.11章,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長處樂(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貢,《論語·學(xué)而篇》1.15章,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錢穆《論語新解》:仁乃一種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稱仁,桃杏皆從此核生長,一切人事可久可人者,皆從此心生長,故此心亦稱仁。若失去此心,將如失去生命之根核。 【譯文二】 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處在簡樸、貧困的環(huán)境中,也不能長處于安樂、富貴的環(huán)境。沒有真正修養(yǎng)的人,不但得意忘形,失意也會忘形。仁者會安心于仁,真有智慧、修養(yǎng)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保蠎谚?/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