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藝偉 淺談《張猛龍碑》 內(nèi)容摘要 魏晉時代,楷書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鐘繇、王羲之等一批杰出的書法家將楷書——這種來自民間的新書體推向了一個高潮。而在這之后,經(jīng)過百年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北魏的書風(fēng)在傳統(tǒng)的漢文化中又融合進了游牧民族的質(zhì)樸爽健、粗狂豪放的元素,而其中如《張猛龍碑》《張黑女墓志》等杰出的書法作品在書法史上熠熠生輝,本文正是由《張猛龍碑》之書風(fēng)特點,探討北魏這一時期的楷書書風(fēng)特點,以及它的演變和影響。 一、《張猛龍碑》之起源 《張猛龍碑》,立于522年北魏孝明帝時期,全名為《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其碑石位于山東曲阜孔廟中,主要記載了魏朝時期魯郡太守張猛龍興建學(xué)校,推廣教育的事跡,其筆法方勁遒麗,正奇相倚,是魏碑中的精品,因而康有為說其“碑本皆真書,而亦有兼行書之長,如《張猛龍碑陰》,筆力驚絕,意態(tài)逸宕,為石本行書第一。”
《張猛龍碑》其筆法中蘊含著多種書體的特征,如篆書的圓轉(zhuǎn),隸書的開張,但它同時又不失為一幅較為成熟的楷書作品,而這一時期,正是楷書興盛的時期。上溯其源,可追至漢末,楷書作為隸書的一種通俗的寫法而在民間流傳,而后經(jīng)由鐘繇、胡昭、蔡邕等著名書法家之手將其改善,成為章程書。而楷書的具體產(chǎn)生時間,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徐森玉先生認為,“作為書體的楷書,在三國和西晉初已接近成熟了”,而郭沫若指出:“自東漢以后,字體又在逐漸轉(zhuǎn)變,到了唐代,便完全轉(zhuǎn)變到楷書階段。”總而言之,一種新的書體的誕生,必然要經(jīng)過幾個階段的發(fā)展變化,在隸書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這種變化就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的進行中了。大量出土的漢簡和摩崖石刻中,已經(jīng)可以處處發(fā)現(xiàn)楷書的行筆了,如《谷朗碑》《爨龍顏碑》等。 《張猛龍碑》(局部) 漢末時期楷書的體系已經(jīng)開始逐漸形成,并有了一個不太正式的名字——“八分楷法”,到了三國時期,鐘繇開創(chuàng)了楷書的先河,并被稱之為“正書之祖”,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辩婔淼臅ㄉ鷦佣植皇Ч刨|(zhì),其樸實厚重的筆法也是后世所難以比肩的,作為鐘繇書法傳人的王羲之,在繼承了其嚴謹生動的筆法之后,又發(fā)展出了自己獨特的瀟灑靈動,遒美含蓄的書風(fēng)。他的楷書代表作有《黃庭經(jīng)》《樂毅論》等。王獻之的楷書水準同樣也很高,其小楷作品《洛神賦十三行》更是一篇不遜其父的佳作。“二王”將楷書發(fā)揚創(chuàng)新,其筆法逐漸完臻,字形、結(jié)體、筆畫無不逐漸規(guī)范,并直接影響了初唐時期的楷書創(chuàng)作。兩晉時期也有不少碑刻流傳于世,但當時的手書風(fēng)格有所不同,石匠為了追求刻石的莊重和端整,大多簡率而爽健,并帶有一些隸書的古意,頗有一種自然質(zhì)樸之感,其代表作正是隸楷結(jié)合的典范《爨龍顏碑》,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稱贊其為:“鐵石縱橫體勢奇,相斯筆法熟傳之,漢經(jīng)以后音塵絕,唯有龍顏第一碑?!逼浔絼判蹚姡猩蠁⑾?,實為后世碑刻之楷模。
而后北朝則是繼承了這種雄強有力的書風(fēng),以碑刻、造像、摩崖、墓志為代表作的魏碑楷書,其成就之高后世難以企及。這一時期正是楷書的黃金發(fā)展期,無數(shù)優(yōu)秀的碑刻不斷涌現(xiàn),早期作品如《靈妙碑》《太武帝東巡碑》,而北魏中期戰(zhàn)火紛飛,元魏名存實亡,人民寄希望于佛教,出現(xiàn)了很多大佛造像,其風(fēng)格粗獷豪邁,直率潑辣,有著其獨特的魅力,代表作如《龍門二十品》等。同時,這一時期的碑刻墓志也極富特色,可以稱得上是讓人眼花繚亂,如《元楨墓志》《刁遵墓志》《張玄墓志》《張猛龍碑》《高貞碑》等,皆為碑刻墓志中的精品,摩崖石刻中更有像《石門銘》這樣氣勢恢宏、動態(tài)分明的佳作。
南朝時期戰(zhàn)亂不斷,頻繁的改朝換代導(dǎo)致國家積貧積弱,而這一時期同樣也受到了影響,后人多認為北朝書風(fēng)多古拙而淳質(zhì),南朝書風(fēng)多逸雅而妍妙,二者互有長處,而這一時期的碑刻雖然流傳不多,但是卻非常珍貴,如《爨龍顏碑》《瘞鶴銘》等,這時楷書的行書筆法已成體系,其碑刻中也更多地流露出了楷書的行筆,甚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早期行書的雛形。 二、張猛龍碑的藝術(shù)特點 《張猛龍碑》字體嚴謹,富于變化,用筆方整雄強,但毫無拘謹板滯之感。碑額、碑陽、碑陰三部分書法風(fēng)格不盡相同。碑額大字端嚴奇?zhèn)ィ幬淖謩t瀟灑恣肆,從而與碑陽文字的方整剛健互相輝映,形成完美的統(tǒng)一。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鐵,隱隱可見北地游牧氣象;因勢造形,變化多端,常常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方里蘊圓,精美細膩,于險峻之中呼應(yīng)成趣。 (一)碑額大氣雄偉。碑額共12字:“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以方筆為主,疏密對比強烈,收放從心所欲,大開大合,勁挺爽利之姿躍然紙上。碑額12字大小對比不落俗套,其中“太”字、“之”字本是筆畫較少的字,卻比其他筆畫稠密者寫的更大,“魯”字首起一長撇引人注目,字中一長橫與之呼應(yīng),下半部的“日”字卻又寫的奇小,與上半部有了強烈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整個字頭重腳輕,卻又不顯得別扭,別有一番風(fēng)味,更多的是一種蓄而不發(fā)的勢;整個碑額幾乎全用方筆,而點卻皆為圓筆,這種方圓對比卻是少見,但又奇趣盎然,12字大小錯落,疏密對比強烈,讓觀者感受到極大的氣勢。 《張猛龍碑》(局部) (二)碑陽文字體勢險絕。富于變化,因勢造型,幾無雷同之處,同時期的魏碑皆以取扁方之橫式,(如《張黑女墓志》《元珽妻穆玉蓉墓志》等)《張猛龍碑》卻以縱勢獨樹一幟,收放大開大合,撇劃等極力向左舒展,形成一種極具張力的勢態(tài)美;粗細對比又極為明顯,主筆突出層次分明,筆畫方圓互為映照,點劃顧盼生姿,極具生命力。
(三)《張猛龍碑》的結(jié)體方法豐富。智果《心成頌》中“潛虛半腹,峻拔一角”一句,可以用來總結(jié)《張猛龍碑》結(jié)字特點。即以平正的結(jié)構(gòu)求氣象厚重的平靜,以欹側(cè)求飛動的神采,靜勢與動勢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其表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論崇尚的“中庸”之美,動靜統(tǒng)一。 1.排布天然,疏密有致 魏碑脫胎于隸書,而隸書興盛于漢。我們從漢代的文化產(chǎn)品中,包括隸書、印章、瓦當?shù)?,可以看出這種天然之趣,常隨字體本身的結(jié)構(gòu)而安排字勢,筆畫較多則密,筆畫少者則疏。用鄧石如的話來說即是:“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fēng)?!薄稄埫妄埍方Y(jié)字整體來看比較緊致,結(jié)構(gòu)上也少講究對稱,字體重心多靠下。從唐楷一直綿延至今的上緊下松,左緊右松的漢字書寫原則,在《張猛龍碑》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稄埫妄埍愤@種字行的疏密是由于各種筆畫粗細變化豐富而導(dǎo)致的。這樣便使有些字更加緊密,甚至密不透風(fēng),特別是橫畫,沉著凝重,氣勢雄邁磅礴,也迎合了北朝人粗獷的性格。
2.主次分明,虛實相生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作書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便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隸書取橫勢,波磔分展,縱向收緊,其線條粗細均勻,但主次分明?!稄埫妄埍啡缤`書,主要突出橫畫和撇捺,相對豎的線條就收一些。不過,也有些豎如“有”字的豎畫也為長而挺拔之筆,但總的來看,并不是主要?!稄埫妄埍分饕际峭怀鲋鞴P,一些字撇捺較為突出,一些字橫劃較為明顯。一個字的精神全在于主筆。明朝才子解縉說:“一字之中,雖欲皆善,而必有一點、畫、鉤、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韞良玉,使人玩繹,不可名言?!币蛔值木?,靠主筆來表現(xiàn)。一種字的面貌,主筆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字的好壞,主筆是重點。放得開,收的緊,是《張猛龍碑》結(jié)體的一大特征,對后世歐陽詢的歐體啟發(fā)很大。此碑之所以能得緊致之妙,正是因為其有大膽疏放的地方。字中有大膽而精妙的布白,才能虛實相映、顧盼生姿,如“是”字左上和右下兩處相呼應(yīng)的大塊留白?!爱敗弊肿笊系拇髩K留白,“節(jié)”字右上的大塊留白等,使的整個字內(nèi)緊外松,疏密對比更加明顯,字也更有生機。 《張猛龍碑》(局部) 3.錯落有致,渾然天成 《張猛龍碑》雖體勢多變欹側(cè),但卻有極強的統(tǒng)一性,為魏碑中不可多得的能品,其疏密變化豐富,而錯落變化比其他一些風(fēng)格強烈的魏碑就不是那么多了(如《元楨墓志》)。疏密變化求得一種灑脫的體勢,而錯落變化則是要打破普通的平正之美,求一種“丑”的美,也就是風(fēng)格強烈個性美。這也是魏碑共通之處,在北魏平城時期的楷書中經(jīng)常能見到。遷都洛陽后,楷書開始了其南北交流融合,風(fēng)格就不是那么強烈了。但如果我們細心揣摩,仔細品味,就會對其錯落生趣之處心領(lǐng)神會。如“露”“問”二字上部向左移位,“秀”字上部的錯落,“侍”字豎鉤向左移位的手法幾個字都是左半上移或右半下移,還有的是夸張變形。二三點劃打破平常書寫規(guī)律求得奇趣,如“歸”字夸張在下一橫掠筆。
4.筆畫連帶,天趣可愛 小篆崇尚的是“婉而通”,筆畫連通之處較多,隸書將篆書中部分連通的筆畫進行分解,但仍然保持著一些連貫的筆畫?!稄埫妄埍分袔в袧鉂獾淖χ畾?。北魏刻石結(jié)字上一個顯著特征是書丹者、刻工們隨意增減筆畫。異體字大量出現(xiàn)在《張猛龍碑》中,可謂大放異彩。像“衤—礻”、“扌—方”、“亻—彳”等,形體相近混用的現(xiàn)象大量出現(xiàn),至于隨意增減筆畫的現(xiàn)象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通過看《張猛龍碑》就可以看出魏碑中字形繁多,異體字連篇,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首先取決于書丹者,但刻工的水平高低決定著碑刻的效果好壞。初看這一時期的有些碑刻中的些許字,看似處理草率,但細心揣摩,你便會發(fā)現(xiàn),這種看似草率正是刻工在感情的驅(qū)動下,無暇顧及細微之處,使得局部的“草率”謀來整篇的活力和天真之趣。
(四)《張猛龍碑》的用筆富于變化。主要是方圓并用,以方為主,以圓為輔,方圓相應(yīng),多以側(cè)鋒入筆,中鋒行筆,線條筆畫之間粗細方圓對比明顯,筆畫自身也有極其豐富的變化,顧盼生姿,向背有序。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三、《張猛龍碑》對于后世的影響 南北朝時期的碑刻、墓志、摩崖石刻、造像等書法作品對于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的獨特風(fēng)格和藝術(shù)價值直接影響了后世的一大批書法家。初唐時期如歐陽詢、虞世南,無不帶著南北朝書風(fēng)的影響?!稄埫妄埍纷鳛槲罕械拇碜?,其獨特的結(jié)構(gòu),精妙的用筆,被廣大的書法愛好者所臨習(xí)、借鑒。
從筆法上看,《張猛龍碑》結(jié)合了篆隸的部分筆法,并帶有顯著的楷書特征,其方筆起筆的特征與后世的楷書筆法相一致,可見其影響。而且這種方圓結(jié)合的筆畫特征,也被后世多數(shù)書法家所借鑒,比如初唐時期的歐陽詢,他對《張猛龍碑》的鉆研很是細致入微,并將這種端正有力,剛健厚重的筆法帶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形成了自己方正敦實的獨特風(fēng)格,他的楷書作品《九成宮醴泉銘》中,就很好地體現(xiàn)出了這種方圓結(jié)合、剛?cè)岵奶卣鳌?/p>
在唐以后,宋人多注重帖學(xué)而輕碑學(xué),元明同樣如此,魏碑在當時并不被重視,《張猛龍碑》對于當時的影響也并不大。直到清朝時期,包世臣、康有為等碑學(xué)家為重振當時書壇妍俗而僵化的書風(fēng),提出“尊魏卑唐”之說,大力提倡《張猛龍碑》《爨龍顏碑》《石門銘》等魏碑名刻。其中康有為對《張猛龍碑》更是贊譽有加,認為其結(jié)構(gòu)獨特,筆法精妙,實為魏碑不可多得的“精品上”。當然,魏碑作為楷書中杰出的字體形態(tài)之一,在現(xiàn)在也受到了很多的重視。近現(xiàn)代書法家啟功、沙孟海、于右任等也受到《張猛龍碑》的影響,其雄渾俊健的書風(fēng)受到許多書法家的喜愛。 〔1〕歐陽中石,劉守安主編,楷書津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王強著,中國書法賞析叢書·魏碑[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7.
〔3〕尹秀波編著,書法自學(xué)叢書·怎樣學(xué)習(xí)魏碑[M].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2.1.
〔4〕啟功著,趙仁珪注釋,論書絕句注釋本[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7.
〔5〕[清]康有為著,李宗緯解析,廣藝舟雙楫—中國書法藝術(shù)名著普及叢刊[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10.
〔6〕[明]陶宗儀,[明]朱謀垔著,徐美潔校,中國藝術(shù)文獻叢刊:書史會要 續(xù)書史會要[M].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7.
〔7〕徐森玉,《蘭亭序》真?zhèn)蔚奈乙奫M].《文物》1965.11.
〔8〕郭沫若,《駁議》的商討[M].《文物》1965.09.
〔9〕康有為,廣藝舟雙楫[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10〕劉恒,中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11〕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12〕周曉陸,漢字藝術(shù)[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xué)) 注 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