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為一代醫(yī)圣,其創(chuàng)立辨證論治,開后世理法方藥之先河。其方其藥,配伍精當,法度嚴謹,相傳沿用,力宏效佳,故后人稱之為醫(yī)方之鼻祖。臨證活用經方,當須注重五要點。 一、平脈辨證把握病機 仲師言其創(chuàng)制方藥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并平脈辨證”,可見,經方據其理法而立,亦即從辨證論治而成。就其理法方藥而言,依次為說理、立法、遣方、用藥;而就其辨證論治而言,相繼為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依法立方、據方用藥。故能否靈活運用,辨證論治,固為首務。 無論以六經辨?zhèn)?,還是以臟腑論雜病,仲師或以辨病為主,或以辨證為先,無不反復侮人以病與證相結合之辨證方法,達到確切掌握其臟腑經絡病機之所在。如傷寒之太陽病,有中風表虛與傷寒表實等之分雜病之黃疸,有濕熱成黃及虛勞致黃等之異。故遣方議藥,因病立法,隨證用藥。 唐容川言仲師選方用藥之法“全憑乎證,添一證則添一藥,易一證亦易一藥”,可謂慧眼獨具。 吾用經方,先明其方證之病機,后辨疾病之證候,視其方之與證病機相合,信然投之,多獲效應。 二、確立治法法以統(tǒng)方 觀仲師《傷寒雜病論》、《傷寒論》列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08首,除重復和佚方外,兩者合而約計283方。活用經方,須先確立治法,方從法立,以法統(tǒng)方?!夺t(yī)學心悟》云:“論病之原,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tǒng)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比粢园朔ǘy(tǒng)經方,則提綱挈領,心中了然,切合實用。 汗法之方,有麻黃湯、桂枝湯、越婢湯等。吐法之方,如瓜蒂散。下法之方,有三承氣湯、大黃硝石湯、抵當湯等。和法之方,如小柴胡湯、黃連湯、四逆散等。溫法之方,有四逆湯、大烏頭煎、瓜蔞薤白諸方等。清法之方,如白虎湯、梔子豉湯、竹皮大丸等。消法之方,有桂枝茯苓丸、薏苡附子敗醬散、鱉甲煎丸等。補法之方,如腎氣丸、炙甘草湯、甘麥大棗湯等是。 八法之中,又相互聯(lián)系,融合兼顧。如下之法,有寒下、溫下之異;清之法,有治實熱、虛熱之別;且補中有消,消中兼補等。以此熟悉經方所治病證之八綱性質,進而探究經方適治何臟何經,了解病證之部位。如是,既明病性,又曉病位,運用經方,方能中的。 三、變專為通用貴不泥 經方之中,有專治方和通治方。徐靈胎言:“專治一病為主方,如一方而所治之病甚多者,則為通治之方?!?/p> 《金匱要略》中用腎氣丸者有五:一是治少腹不仁;二是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是治短氣結飲,當從小便去者;四是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升,小便一斗者;五是治婦人煩熱不得臥,但有飲食如故之轉胞不得溺者。以上五病,癥狀雖不同,然病機皆屬腎陽虛衰,氣化功能減退,故均用腎氣丸。仲師示人運用處方,最宜通變,不可執(zhí)滯一端。 《傷寒雜病論》明列通治之方頗多,然限于醫(yī)籍篇幅,其專治方亦為數不少。如治虛熱肺痿之麥門冬湯、噫氣不除之旋覆代赭湯、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之半夏厚樸湯等,皆可崇仲師通治旨意,化專為通,廣而用之?!暗娨蛔C便是,不必悉具”。 臨床病變要具備經方所有之主癥并不可能,證候變化多端,各有側重,因而抓住一兩個主癥,審癥求因,揭示病機。若病機相符,則不必默守成規(guī),希求全癥,或可異病而同治。《傷寒論》炙甘草湯原本為傷寒病心陰心陽俱虛之脈結代、心動悸之專治方,吾臨證施治神經衰弱之寐劣多夢者數例,皆有良效,從中可見一斑。 四、活用藥對注重配伍 縱覽仲師之方:一般皆以三四味,或七八味形成。初略而計,八味以內者占總數之80%~90%以上。方藥精煉、配伍嚴謹、主次分明、量足力專,足見其制方用心之切。 藥對,既是方藥應用之配伍結晶,又為方劑研究之理論升華。藥對之說,雖為后人所倡,追本溯源,實為仲師之方所固有。藥對之靈活運用,可謂經方方義精卓,藥少力專之關鍵。 經方藥對之效益,蓋有三類,茲列于后,或有啟迪。 其一,異中求新。兩種相對性質,不同氣味、不同功能之藥物結合,如氣與血、寒與熱、補與瀉、散與收、升與降、辛與苦等,相反相成,以獲取更新效果。 如桂枝湯之桂枝與白芍,前者辛溫入氣,宣通衛(wèi)陽;后者酸寒走血,能斂陰液。兩相配伍,調和營衛(wèi)。半夏、生姜、甘草三瀉心湯中之黃連與干姜苦寒泄降與辛溫通陽相佐為用,泄中有升,通而能降,陰陽相和,流通氣機,恢復中焦升降轉輸之機。枳術湯則以白術補氣健脾助運,枳實破氣、消積、導滯,合而共奏健脾消痞之功等。 其二,相輔而行。兩種藥物,雖各具其能,然相輔而行,如發(fā)汗與通陽、清熱與養(yǎng)陰,上下相伍、表里結合、相須相使,以增效力。如桂枝附子湯之桂枝與附子,前者祛在表之風邪,后者溫經助陽,除在里之寒濕,合而為之,表里同治;黃連阿膠湯之黃連,味苦走上,清心火除煩熱;雞子黃甘平趨下,滋腎陰養(yǎng)營血。如是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其三,相得益彰。性質或功效類似之兩藥同用,加強藥效,彼此兼顧。如百合與地黃,潤養(yǎng)心肺,涼血清熱;旋覆與代赭,理氣和胃,化痰降逆;豬苓與茯苓,利尿滲濕,導水下行;龍骨與牡蠣,重鎮(zhèn)安神,收澀固脫;石膏與知母,清泄陽明胃腑之熱等皆是。 五、化裁求新活法圓機 《時病論》云:“竊謂古人成方,猶刻文也;臨證,猶臨場也。即有如題之刻文,慎無直抄,必須師其大意,移步換形,庶幾中式。而臨證,即有對病之成方,亦當諒體之虛實,病之新久,而損益之?!崩资详U明古方今用,實乃要言不繁。大凡疾病證候錯綜復雜多變,必須臨證權衡,圓機活法,當損則損,當益則益,經方新用,方能隨機應變。而吸取現(xiàn)代科研之最新成果、專家學者之真知灼見,尤為重要。 吾研學經方,結合臨證施治慢性胃炎,仲師之方診治脾胃病證者最豐,竊將其證候類型約分為八,并各選經方為其主治代表方劑。 ①濕熱中阻型,以瀉心湯類方為主; ②肝胃不和型,四逆散為其代表方; ③氣郁濁滯型,旋覆代赭湯可用; ④飲停胃脘型,苓桂術甘湯治之; ⑤胃虛熱擾型,可選橘皮竹茹湯; ⑥脾胃虛寒型,理中湯是; ⑦胃陰不足型,可選麥門冬湯; ⑧陰陽兩虛型,則有建中湯輩。 并隨證加減。 如清熱之蒲公英,化濕之蓬佩蘭,理氣之香附,止痛之金鈴子散,補氣之黨參,養(yǎng)陰之玉竹等,化裁變通,療效滿意。 徐珊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男,教授、主任中醫(yī)師、中醫(yī)內科學博士生導師、浙江省名中醫(yī)、浙江省名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美國五系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浙江省保健委員會干部醫(yī)療保健專家、浙江省高校教學名師。 |
|
來自: 昵稱54186773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