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題目,也許有人發(fā)笑:難道黃浦江不是自古就有、天然形成?確實如此。 一、黃浦江的前身是東江 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尚書》,就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意思是:只要三江通暢入海,太湖流域就能安定。遠(yuǎn)古時期,太湖流域就依靠這扇形排列的“三江”泄水:東江向東南方向的現(xiàn)杭州灣排泄;松江(后稱吳淞江)向東面的大海排泄;婁江向西北方向的長江口排泄。南宋時東江從閔行、閘港入海,閘港以北一支稱黃浦,北流至今十六浦一帶與吳淞江支流上海浦相接。后來東江入??谥饾u淤塞,江水反流向北形成了“大黃浦”,所以說黃浦江的前身是東江。 二、黃浦曾經(jīng)是條小河 黃浦形成之初,只是吳淞江的小支流。南宋范成大《吳郡志》記載,吳淞江下游南岸有大浦18條,由西向東,最后5條依次為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寧浦、爛泥浦,其中沒有黃浦。南宋《云間志》記載了吳淞江南岸的很多條大浦,其中也沒有黃浦。說明黃浦此時充其量只是條小浦。 古代中國行政建置區(qū)劃,大多以名山大川作為分界。上海地區(qū)古代沒有大山,只能以河為界,并且大河為大界,小河為小界。南宋時期,華亭縣的長人鄉(xiāng)和高昌鄉(xiāng),覆蓋了老護(hù)塘以西、高橋鎮(zhèn)以南的整個浦東新區(qū)和上海老城廂。也就是說,它們是跨越黃浦江兩邊的。由此可以看出,當(dāng)年的黃浦還是一條不大的河流,甚至連做鄉(xiāng)界的資格都沒有。 三、黃浦開始變大并吞并上海浦 東江入??诙氯?,杭嘉湖地區(qū)大量泄水,北流進(jìn)入黃浦,迫使其江面加寬,并且逐步吞并上海浦?!渡虾Mㄖ尽?85頁“舊志云上海浦在縣治東,后為今黃浦所并”。 元代任仁發(fā)《水利書》中始有“黃浦口”之名,此口當(dāng)指黃浦入?yún)卿两?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其地可能在今虹口區(qū)的嘉興路橋附近。黃浦此時雖為吳淞江的支流,但已經(jīng)本末倒置:主流吳淞江由于淤塞嚴(yán)重越來越小,支流黃浦反而越來越大。一場地理變革已經(jīng)孕育成熟、初露端倪。 四、黃浦“四水合一”成為大江 明代永樂初年,戶部尚書夏原吉聽取上海人葉宗行的建議,順應(yīng)潮流,放棄舊出海道,開辟新出海道。他指揮開挖范家浜,上接黃浦,下連吳淞江,一直到吳淞口入海,將浙西來水排入長江,基本形成了現(xiàn)在黃浦江的格局。新舊兩條河道形似地球形狀:其“南極”在陸家嘴一帶,“北極”在復(fù)興島北端的虬江一帶;其“西環(huán)”為舊河道,途徑江灣(古吳淞江在此轉(zhuǎn)彎故名),“東環(huán)”就是開挖的范家浜新航道(今黃浦江外白渡橋至復(fù)興島北端段)。 由此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黃浦江,是由原先四條河流“拼湊而成”的,從南往北依次為:十六浦以南段為黃浦,十六浦到外白渡橋段為上海浦,外白渡橋到復(fù)興島北端段為范家浜,復(fù)興島北端到吳淞口段為吳淞江。 從此以后,黃浦江成為主流,吳淞江反而成為支流。上海地區(qū)的水系格局,也由從前的吳淞江水系,逐步變成為黃浦江水系(史稱“黃浦奪淞”),從而奠定了黃浦江成為上海母親河的基礎(chǔ)。 在黃浦“四水合一”后的幾百年里,這條大江的名稱比較混亂。高橋(虬江)以南段一般稱為黃浦,以北段仍稱為吳淞江;后來也通稱為“大黃浦”、“江浦合流”等;直到一百多年前才通稱為“黃浦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