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一晚起床后仍然覺得很累,頭很重,打不起精神,小腿有發(fā)酸發(fā)沉的感覺;大便時感覺很粘,要用很多紙才能擦干凈,或者大便粘在馬桶上沖不干凈;舌苔很厚,舌體兩邊有齒痕,而且舌頭又胖又大..... 這個時候你可能以為是自己沒睡好或者太勞累的緣故導致的,但可怕的是每天都是這樣,你可能會驚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都是濕氣惹的禍!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呢? 1、渾身無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 2、睡覺打呼嚕,痰多,咳嗽 3、睡覺留口水、口臭、身體有異味 4、感到累,連說話都懶得說,沒勁兒 5、頭發(fā)愛出油、面部油亮 6、小肚子大(常有脹氣),身體浮腫 7、眼袋下垂,肥胖,減肥后反彈 8、臉色蒼白,原本紅潤的臉頰不見了 9、機能衰退,對房事不感興趣質量不高 10、耳內濕(耳禪濕)毛發(fā)粗糙,易脫落 11、陰部潮濕(瘙癢異味)菌類腐敗 12、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沖掉) 濕氣過重可不是小事情,在研究中發(fā)現,很多疾病都可能是濕氣重引發(fā)的。例如,頑固性痘痘、頑固性肥胖、脂肪肝、長期頭暈、慢性蕁麻疹、口臭、婦科炎癥等,可見濕氣重帶來的危害還是很大的。但由于濕氣的隱蔽而緩慢,很多人都對濕氣并不重視,直到濕氣生成各種疑難雜癥。對于濕氣的治愈越早越好,我們必須把祛濕的任務提上日程了! 只需按一按,濕氣不再有 1、解溪穴 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取穴: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2、承山穴 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因為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所以,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他的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后,會感覺身上微微發(fā)熱,這就是膀胱經的陽氣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濕邪,正隨著上升的陽氣向外發(fā)散。 3、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穴可以說是熱癥、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時,可以多按內庭穴。 具體做法:內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間的縫隙交叉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濕氣重最有效的祛濕方法是什么? 從中醫(yī)角度來講,濕氣嚴重是有分類的,但是這種分類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分類,很多人會發(fā)現自己既有濕熱的癥狀也有寒濕的癥狀,就是這個原因。所以單純的用某一種食材去濕氣的話,很難達到理想中的效果。那么,有沒有能夠陰陽協(xié)調、標本兼治、全方面的健脾祛濕,調養(yǎng)身體,平衡陰陽兩級的方法呢?··········知····· ·········坤····· ······清·················· ··食··········· ·······茶··········那就是始于1895年的百年老字號。 此方采用薏苡仁、芡實、茯苓、白扁豆、藿香、雞內金、百合、葛根、菊苣、魔芋粉、甘草、砂仁、肉桂等健脾祛濕效果最好的中草藥材,經過了三煎三榨的慢火熬制的,達到一個64倍濃縮的最佳狀態(tài),將藥性發(fā)揮到極致,最后以蜂蜜收味,形成獨特的口味,并且可達到“滴水成珠的效果。 使用2到3周后的反饋得知,97%以上的人群都能夠達到一個健脾祛濕、消腫解毒、滋養(yǎng)身體的目的,得到了醫(yī)學界的一致好評,已經在國家食藥監(jiān)局備案。很多外國人群也慕名前來在網上咨詢健脾祛濕的問題,但是因為距離較遠,仍然存在郵寄的問題。對于國內的人群來說,快遞隨處可達。 溫馨提示: 晚上睡前泡腳,也可以起到祛濕氣的效果,水中放入適量的白醋,可以治腳臭,祛除腳臭、治腳氣,促進血液循環(huán)、祛除風濕。水中放些生姜、陳皮、薄荷,可以治脾胃虛,暖脾胃,祛濕邪。 |
|
來自: 寂寞的季節(jié)314 > 《健脾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