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折扇,兩個畫面: 一面歷史,一面現(xiàn)實;一面書畫,一面留白。 (來源于網(wǎng)絡) 如果說扇子最早是一種儀仗或納涼工具,紈扇、羽扇是結合了手工藝的工藝品,那么當扇子與書畫、雕刻,特別是名人書畫結合在一起之后,則是從工藝品到文化的演變,也是從這之后才有“文人扇“的稱謂。而這種結合,更多是體現(xiàn)在折扇上。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xiàn)于三國。據(jù)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 《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于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明清時期,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xiàn)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nóng)、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shù)萬,乃至數(shù)十萬元。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 唐朝詩人羅隱曾作有 《 扇上畫牡丹 》:“為愛紅芳滿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葉隨彩筆參差長,花逐輕風次第開?!苯Y合扇面畫讀來,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一把扇骨,半輪秋月: 精雕細琢,玉質風骨; 百般玲瓏,千年傳承。 如果說扇面是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的好去處,那么扇骨修飾與造型則是制扇藝人一展技藝的舞臺。將雕刻、鑲嵌、髹漆、鏤空、合骨、燙花、手繪等多種工藝融合于小小的扇骨上,使得扇骨也成為藝術品中的一朵奇葩。 扇骨常見材質有竹子、檀香、象 牙、玳瑁、紫檀、紅木等,以竹子最為多見?!爸褡禹g性很好,收縮性適中,意象清靜、素雅,與中國文人貼合最為緊密,所以成為文人扇的最多選材。竹子適合把玩,時間久了,人與扇之間的交流會逐漸浸入扇骨,形成包漿,呈現(xiàn)溫潤之感。 折扇看是專門用來秀才情、說風雅的“袖懷雅物”,然而這樣雅致之物,制作起來,卻是個苦差事。 梅雨時節(jié)將近,多雨晦暗的天氣竹子容易發(fā)霉,一把好的折扇,扇骨是最重要的,如果竹子發(fā)霉了,竹人再心靈手巧也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因此做扇師傅間有流傳著“一寸斑竹四兩金”的感嘆。 ![]() 晚清時候的趙子謙,是一位金石大家,他曾經(jīng)在扇骨上刻過一段話:'扇之骨,可刻銘,無此骨,扇不成,是一定法,難變更'、'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易慎取,知輕重',作為扇銘,以扇骨喻人之風骨,可謂意義深遠,暗喻了文人內(nèi)斂的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