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中的名利場(圖)2013年07月03日 12:16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折扇中的名利場
扇子最早稱"翣",也叫扇汗,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商代的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到,權(quán)貴之人的馬車上有一種類似大篷子的儀仗之物,也有說是利用其引來之風(fēng)給馬解暑。出土文物中與現(xiàn)在的扇子形制最為相似的是一種竹扇,扇面是梯形的竹編,叫做"箑"。后來多見的紈扇、羽扇、團扇等都是由箑發(fā)展而來。 現(xiàn)在多見的折扇,是從日本傳入中國的,之前有誤傳是從高麗傳過來,實際上是從日本傳到高麗的。最早的關(guān)于折扇的史料見于宋代的壁畫、造像石和漆盒上。"折扇的實物能見到比較早是明朝的,但是流傳下來的成扇很少,能見到的一般都是扇面,如果能見到一把明代的成扇,在成扇收藏圈里算是很高的等級了。"北京誠軒拍賣中國書畫部經(jīng)理劉堯?qū)τ浾哒f。 如果說扇子最早是一種儀仗或納涼工具,紈扇、羽扇是結(jié)合了手工藝的工藝品,那么當扇子與書畫、雕刻,特別是名人書畫結(jié)合在一起之后,則是從工藝品到文化的演變,也是從這之后才有"文人扇"的稱謂。而這種結(jié)合,更多是體現(xiàn)在折扇上。 明朝時,折扇還是小范圍的流行,"一般流行于書畫界或者文人士大夫",流傳下來的扇面也是作為書畫家作品而流傳,精工扇骨并不多。清朝中后期開始,折扇普遍流行于社會的各個階層,劉堯介紹,"現(xiàn)在能見到的晚清的扇子就已經(jīng)是方方面面了。一般扇子上都會記載送給誰的,所以能看到書畫家也有,才子、巨賈也有,尤其是商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對這些文玩雅物十分追捧,會專門找書畫大家訂制一些扇子。" 精致工藝無所不用其極 折扇傳到中國之后,在中國得到極大的發(fā)揚,日本折扇反而漸漸衰微,改為更類似于團扇的日本扇。"書畫名家和扇骨工匠將扇子制作發(fā)揚到了一種很極致的狀態(tài),從大小、工藝、材質(zhì)上都非??季?。一把扇子從扇骨到扇面可能涉及有十幾種工藝,比如扇骨銼金銀絲、竹胎雕漆、竹骨淺浮雕等,基本上能用于器物的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都可以在扇骨上體現(xiàn)。" 折扇的扇骨,即是折扇拆掉扇面之后的部分,最外側(cè)的兩根稱為大骨,中間的為小骨,小骨插入扇面的紙口,大骨固定扇面兩端。扇骨常見材質(zhì)有竹子、檀香、象牙、玳瑁、紫檀、紅木等,以竹子最為多見。"竹子韌性很好,收縮性適中,意象清靜、素雅,與中國文人貼合最為緊密,所以成為文人扇的最多選材。"劉堯介紹,"而且竹子適合把玩,時間久了,人與扇之間的交流會逐漸浸入扇骨,形成包漿,呈現(xiàn)溫潤之感。木質(zhì)的扇骨也會有包漿,但沒有竹制的溫潤,紫檀、紅木的小骨時間久了之后還比較容易斷裂。" 一般有7骨、9骨和14骨扇,以14骨扇(以小骨算)最常見,是標準扇的骨數(shù)。7骨、9骨扇子比較少,與曾經(jīng)的日本折扇會更為接近。 工藝上,比較常見的就是留青、淺刻等,也叫平雕、皮雕。所謂留青就是把竹子最外面的青皮留住,雕刻成紋飾,與其它部分的竹肉形成雙色對比。竹肉的顏色變化很快,而竹皮是很緩慢才會發(fā)生變化的。就像現(xiàn)在很多器物的盤玩一樣,當人的汗?jié)n、油漬浸入其中之后,竹肉與竹皮之間的反差會越來越大,是當時制扇的一種工藝。劉堯拿出一把留青工藝的古扇,是北方竹刻家張志漁的作品。"這是留青的一種,叫做沙地留青,所謂'沙地'就是不平滑,在竹肉的部分特意刻出坑坑斑斑的感覺,當時的金石學(xué)盛行,故意制造出這種腐蝕的感覺,沙地留青在當時最常見的是用于銘文、青銅器錢幣等。"扇子好玩的地方一方面是扇骨,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扇面。書畫圈里自古有"一把扇子三尺畫"之說。意思是說,與扇子相同大小平尺的畫,畫如果賣一塊大洋,扇面就要三塊大洋。"可能是因為扇子在方寸間的表現(xiàn)更為精致、復(fù)雜、完善。而且扇面的扇紙上要刷一層礬,使扇子在以后的使用中不容易吸水且更為耐用,但這就造成在扇面的書畫中的不發(fā)墨,水墨的渲染基本達不到,所以扇面題材中大寫意較少,但畫工要比一般的畫更細。" 劉堯給我們展示了一把50年代的扇子,上面有齊白石的畫作。扇子的扇紙因為時間的累積已經(jīng)泛黃,像是上了一層淡古色水彩,剛好收干成氤氳的紋路。畫作細膩清晰,因為刷礬的緣故,扇面似有亞光,國畫顏料雖渲染不佳,但繪制軌跡卻比宣紙上的畫更親和、更明晰,"距離"近得令人興奮。在扇子一側(cè)離扇骨最近的一折里,透過陽光,可以看到扇面的里層有一行小紅字,劉堯說,這是扇莊的字號,一般的像王星記、榮寶齋等,有點像現(xiàn)在的產(chǎn)品商標,在另一側(cè)還有這把扇子的材料記載等,都是印在扇子內(nèi)層的,很像防偽標志。右上角還有一個很小的紅印"百扇齋主",是收藏印。"扇子用紙是四層,正反兩面之外中間還夾兩層,扇莊會把自己的'logo'印在上面。" 劉堯拿起一把最近剛參加拍賣的扇子,扇子正反兩面一共有四位著名畫家的繪畫作品,分別是齊白石、李苦禪、王雪濤、汪溶,兩兩之間間隔了同樣尺寸的灑金紙,"這把扇子畫得精致,是分別邀請當時名家畫的,空著的部分應(yīng)該是請人寫書法的,只是沒有找到適合的人。" 這種扇面叫集錦扇,也叫"珠聯(lián)璧合"。就是找當時的多位名人一起創(chuàng)作一個扇面。這種扇面有時候還會用特制的扇骨形制,即隔景扇扇骨,即有兩個小扇骨是露在外面的,將扇面自然地分成區(qū)塊。隔景里留白的地方用來繪畫,而寫字的地方則多用金粉,冷金、泥金和灑金幾種,灑金更細小一些,這樣一把集錦的扇子就愈加錯落有致,非常美。"剛剛拍了一把16個人共同繪做的扇面,但是合作而不是隔景,隔景一般會找四個最能畫的畫,四個最能寫的人寫。" 為了扇子更美觀,有些用扇子的人還會在扇柄下面拴一個扇墜,有琉璃、碧璽、象牙等材質(zhì),做成小的雕刻墜在扇柄。扇柄還可以鑲嵌翡翠、玳瑁、棕竹、犀角、象牙等貴器。扇柄也有不同的形狀,圓形的叫"和尚頭",還有楔形,平形等。講究的還有用扇套的,一般是錦緞的,也有是刺繡。 名利場上一張名片 劉堯小心地拿出一把特定尺寸的大平尺扇子,由于年代較遠,扇子的小扇骨已經(jīng)有一些裂痕。"北方太干燥了,對扇子的保護并不理想,滬寧杭一帶的氣候最適合扇子的保存。扇子太干燥就容易形成斷裂。"劉堯小心地打開著扇子,扇子在他手中不停地發(fā)出吱吱的聲音,就像是一把年代久遠的古琴,撩撥著時間的音弦。"這把扇子在當時應(yīng)該是一把定制的扇子,一般的扇子都是0.9個平尺,這把扇子要到1.45個平方尺。"劉堯說,所謂平尺,就是扇子打開后兩個大骨最上端之間的距離乘以扇幅的長度,用行話說就是尺半,即一尺半。0.85-0.9之間的扇子則叫做尺扇。扇面是吳昌碩的花卉,墨色奔放。 為了與這把尺半相對比,劉堯又拿出一把很小的象牙扇,"如果說剛才那把是大老爺們用的,這把就是淑女用的,叫坤扇。小家碧玉,很秀美。"在畫面題材上,尺半上吳昌碩的畫顯得疏放有力,而這把坤扇則雅致清淡,正面是一幅蓮塘圖,背面是清秀的蠅頭小楷。以前的人講究,不同的季節(jié)、場合都要拿不同的扇子,這幅蓮塘圖的象牙扇,應(yīng)該是夏天用的。 劉堯說,扇子在晚清到民國的交際場合,就像是一個人的名片,"扇面是請誰畫的,書法是請誰寫的,扇骨是誰刻的都是持扇者身份的象征,見面一抖扇子,就像是一個亮相。很多扇骨、扇面極精的,都是當時的巨賈或政界名流所用。" "更講究的人初一、十五出門帶的扇子都不一樣。我曾經(jīng)見過一套鼻煙壺,是一個官宦人家的舊物,一套30個,每一個都不同,每一天換一個。"劉堯說前段時間聽一個民國遺風(fēng)的老人家說,以前家里年三十是要挑選第二年的碗樣式的,每年要用不同的碗。 手邊的一把老山檀木的扇骨,隨著空調(diào)的緩風(fēng)將檀香味到慢慢布置在房間里。劉堯說,"這個扇骨的手感非常好,扇骨手藝曾經(jīng)一度失傳,那個時候的扇骨我見過,用老北京的話說就是'乍手',而這把扇子手握的部位就十分貼合,弧線考究,隨手。而且這個檀香,隨著風(fēng)徐徐吹過,還有淡淡的香氣。所以原來的人,真是非常講究。扇子發(fā)展到這個階段,絕對可以說是扇文化了,不僅有實用性,彰顯身份的作用也得到極大的發(fā)揮。" 折扇收藏 劉堯入拍賣一行已有八年光景,但他說只能算一個入門。在他見證的這七、八年里,扇子的價值翻了5-20倍。"去年賣了一把徐悲鴻的扇子,245萬。剛才那把吳昌碩的扇子拍到了150萬,如果剛?cè)胄械臅r候,這把吳昌碩也就是20萬左右。 在收藏領(lǐng)域,現(xiàn)在國內(nèi)有幾個行家是專門做扇子收藏的,還有做專題收藏的。北京有兩三個,天津有兩三個,上海也有。與其它古玩收藏相比,成扇的收藏家特質(zhì)比較鮮明,大多是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且獨具眼光的成功人士,像剛才的那把集錦扇子上蓋著收藏印"百扇齋主"的,就是一位專門收藏扇子藏家,曾經(jīng)在臺北歷史博物館開過扇子的大展。 "比起簡單的一幅畫,扇子承載的文化基因要多很多,是可以拿在手里把玩的,有肌膚相親之感。"在劉堯的印象中,最近的幾次拍賣會上,總會有一小圈作風(fēng)相當老派的"小孩兒":20歲出頭,拿著一把好扇子,可能還在扇套里,吊著扇墜子,就來拍賣行看預(yù)展了,一步三搖、三五好友、相互把玩,嘴里還說著"你看看我新得的這把扇子怎么樣。" "北京、上海、天津都有這樣的小圈子存在,他們已經(jīng)不再是只關(guān)注豪車名包的'富二代',而是好雅玩。這種現(xiàn)象如果不加入其它社會評判因素,對于老手藝和中式傳統(tǒng)講究的生活方式來說,是一種復(fù)興。在民國的時候,之所以扇子做到了那樣的登峰造極,精致到無所不用其極,其實也是富商、高士的追捧。只是那個時代的'炫',更雅,更會玩。" |
|